张慧
湖南省桂阳县中医医院湖南桂阳424400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甲氨蝶呤不同给药途径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剖宫产后子宫切口妊娠的临床疗效。方法:择取我院在近期内接诊的42例剖宫产后子宫切口妊娠患者,随机平均分为A、B两组,两组患者均口服米非司酮治疗,在此基础上,对A组患者实施甲氨蝶呤单次肌肉注射给药,对B组患者实施甲氨蝶呤孕灶局部给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成功率比较,B组患者明显高于A组患者(P<0.05);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B组患者明显低于A组患者(P<0.05)。结论:对剖宫产后子宫切口妊娠患者实施孕灶局部甲氨蝶呤注射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可有效的提高治疗成功率及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应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甲氨蝶呤;米非司酮;剖宫产;子宫切口妊娠
剖宫产后切口妊娠亦称子宫下段剖宫产后切口瘢痕出妊娠,是一种不常见的异位妊娠。其定义为存在剖宫产史的女性再次妊娠时,胚胎着床发育在前次子宫切口处,该种异位妊娠的发生对孕产妇有着严重的影响,伴随着妊娠的继续,绒毛与子宫肌层会发生粘连、植入,严重者可穿透子宫造成子宫的破裂,导致子宫切除[1]。本病早期临床主要表现为停经后阴道流血,因此早期诊断困难。近年来,伴随着医学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及医护人员专业素质的不断提高,本病的早期诊断率有了明显的提高。药物保守治疗是本病目前比较流行的治疗措施,其中以甲氨蝶呤为主。笔者研究甲氨蝶呤不同给药途径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剖宫产后切口妊娠,对其临床疗效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择取我院在2013年5月至2017年5月间接诊的42例剖宫产后切口妊娠,全部患者均经临床超声诊断检查明显发现子宫峡部或下段或子宫体颈交界处存在不均质团块、包块,周边并可见彩色血流信号。同时尿HCG显示均为阳性,血β-HCG显示其数值均在1028-25680U/ml间。入选患者年龄23岁至41岁不等,平均年龄(30.43.6)岁;患者均存在剖宫产史,剖宫产次数均为1次,手术方式均为子宫下段横切口;患者临床均出现停经史,停经时间42天至97天不等,平均(51.3±10.7)天;患者出血至就诊时间6到31天,平均时间(17.6±5.4)天,患者出血均为无痛性不规则阴道出血。随机将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各21例,组间在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治疗方法:全部患者均在入院后先完成相关检查。对A组患者实施肌肉单次注射给药,即甲氨蝶呤50mg,单次肌肉注射给药;对B组患者实施孕灶局部给药,即甲氨蝶呤50mg+3ml生理盐水,在超声引导下对孕灶进行注射给药。两组患者均常规口服米非司酮治疗,每次50mg,每日两次,连续服药3天。
1.3临床观察:参考相关文献,对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进行如下分级,其中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消失或减轻,B超提示子宫下段切口处包括缩小或不继续增长,无内出血发生,妊娠试验显示阴性者记为治愈;腹痛加剧、出现内出血或内出血增多,血β-HCG值检测显示持续上升,B超检查显示出现原始心管搏动者记为失败[2]。同时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血β-HCG值转阴时间及B超监测包块消失时间。此外,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综合评价不同给药途径的治疗效果。
1.4统计学处理: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处理,均数以(±S)表示,检验方式采取X2检验,组间比较采取t检验,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成功率比较,B组患者明显高于A组患者(P<0.05),且B组患者血β-HCG值及包块消失时间均短于A组(P<0.05),详见表1;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A组发生率66.67%,其中发热3例、消化道反应5例、白细胞下降6例;B组发生率23.81%,其中发热1例、消化道反应2例、白细胞下降2例,组间比较,B组患者明显低于A组患者(P<0.05)。
3讨论
剖宫产后切口妊娠市一中临床较为罕见的异位妊娠,本病的病因不明,多认为其发生与手术所致的子宫内膜损伤有关,如剖宫产、刮宫、子宫肌瘤剔除等。近年来,伴随着剖宫产率的不断升高,本病的发生率也出现了升高的趋势。剖宫产患者再次妊娠时,胚胎着床于剖宫产手术形成的子宫切口瘢痕处,绒毛会植入子宫肌层,形成异位胎,若临床诊治不及时,则会大专产前的大出血,严重者会导致子宫破裂,从而不得不实施子宫切除术治疗[3]。
对于本病的治疗临床可分为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两种,但因手术治疗风险较大,常会剥夺患者再次妊娠的机会,因此使用受到了限制。同时伴随着近年来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使得本病早期诊断符合率大大提升,这便为保守治疗提供了重要基础。米非司酮是一种抗孕激素药物,是临床常用的妊娠终止药物,其可在分子水平与体内的孕酮产生竞争,从而产生抗孕酮作用,进而有效的促使黄体萎缩,达到促使流产的目的[4]。甲氨蝶呤是目前临床普遍应用的治疗异位妊娠药物,与米非司酮联合使用,可发挥良好的临床疗效。甲氨蝶呤对二氢叶酸还原酶具有较高的亲和力,可有效阻止叶酸转变为四氢叶酸,这就有效的阻止了DNA的合成、干扰了RNA及蛋白质的合成,应用该种药物对剖宫产后切口妊娠患者实施治疗,可有效的阻止滋养细胞的分裂,促使胚胎发生停止或死亡。上述两种药物联合治疗异位妊娠临床疗效理想。既往在使用甲氨蝶呤时,多采取全身用药,药物注射后经全身循环、肝肾代谢,因此易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为提高临床疗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本文就甲氨蝶呤的给药途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孕灶给药的患者,其临床疗效高于肌肉注射给药患者,同时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分析认为,孕灶给药可使药物直达病灶,省去了药液的传递过程减少了药物到达的时间,保障了药物的有效浓度,同时因为不经过血液,甲氨蝶呤可直接抵达孕囊内的滋养细胞,最大化的阻断滋养细胞的分裂,从而发挥最大化的药物效果,因此疗效更加理想[5]。此外,药液直达孕灶,减少了药液的体内循环及肝肾的代谢,因此也就有效的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对剖宫产后子宫切口妊娠患者实施孕灶局部甲氨蝶呤注射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可有效的提高治疗成功率及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应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ShufaroY,NadjariM.Implantationofagestationalsacinacesareansectionscar[J].FertilSteril,2001,75(4):1217.
[2]曾玲.甲氨蝶呤不同途径给药联合米非司酮对剖宫产后子宫切口妊娠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33-34.
[3]廖丹,李凤英,冯庆艺.甲氨蝶呤不同途径治疗异位妊娠68例临床疗效分析[J].药物与临床,2009,6(1):70-71.
[4]汤海霞.中药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剖宫产后子宫切口妊娠18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1,43(11):38-40.
[5]娄红霞,张艳.甲氨蝶呤不同途径给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剖宫产后子宫切口妊娠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2,5(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