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云梦县中医院麻醉科湖北432500
摘要:目的:分析复方利多卡因乳膏预防经鼻插管全身麻醉拔管反应的临床观察。方法:笔者选择期经鼻气管插管全麻手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组(L组)和石蜡油组(C组),分别以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和石蜡油涂布气管导管前2/3,麻醉诱导后行经鼻气管插管。记录2组患者诱导前(T0)、术毕时(T1)、拔管后即刻(T2)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拔管时屏气与呛咳发生情况;拔管后和术后1d咽喉痛、鼻腔痛发生情况;于T0、T2、术后1d(T3)抽血标本测定血糖及血浆皮质醇浓度。结果:血流动力学变化:与T0时比较,T2时2组SBP、DBP、HR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L组变化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激指标变化:与T0时比较,T2时2组血糖、皮质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T2、T3时L组血糖低于C组(P<0.05),T2时L组皮质醇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组拔管时呛咳、屏气发生率低于C组(P<0.05);L组拔管后、术后1d鼻腔、咽喉疼痛发生率低于C组(P<0.05)。结论:导管外涂布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可抑制经鼻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拔管期应激反应和术后鼻腔、咽喉痛。
关键词: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经鼻插管全身麻醉拔管;临床观察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笔者选择自己所在医院耳鼻喉科择期行经鼻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50例,声带息肉及声带白斑切除术39例,甲状舌骨囊肿11例。ASAⅠ~Ⅱ级,男26例,女24例;年龄17~58岁,体重48~87kg。排除标准:酰胺类药物过敏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及心脑血管疾病者;插管1次未能成功者。所有患者及家属术前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组(L组)和石蜡油组(C组),每组25例。2组患者性别比、年龄、体重、ASA分级及手术时间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麻醉方法
患者入室前30min肌内注射阿托品0.5mg、苯巴比妥钠0.1g。入室输注乳酸钠林格氏液。监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及脑电双频指数(BIS)。选择加强型气管导管,管径5.5~6.5mm。L组插管前将导管套囊充气,在导管前2/3均匀涂布2~3g复方利多卡因乳膏(5g/支,北京紫光制药有限公司生产),C组气管导管表面涂石蜡油。2组均以咪达唑仑0.05~0.08mg/kg、舒芬太尼0.3~0.5μg/kg、丙泊酚1~1.5mg/kg、顺式阿曲库铵0.1~0.2mg/kg静脉诱导。达插管指征后行经鼻气管插管,据PetCO2值调节呼吸机参数。麻醉维持:微量泵输注丙泊酚复合吸入七氟醚,间断静脉注射顺苯磺阿曲库铵及舒芬太尼,维持BIS值45~60。术毕停药,常规新斯的明加阿托品拮抗,轻柔吸净气管及鼻腔、口腔内分泌物,达拔管指征后拔管回房。拔管指征:呼吸空气5min,SpO2>95%、潮气量>350ml、呼吸频率<24次/min;咳嗽、吞咽反射恢复;意识清醒,呼之能应[1]。
3、观测指标
记录患者麻醉诱导前(T0)、术毕时(T1)、拔管后即刻(T2)SBP、DBP和HR;拔管时出现屏气与呛咳的例数;拔管后和术后1d发生咽喉痛、鼻腔痛的例数。
4、血标本检测
所有患者均于T0、T2、术后1d(T3)抽取外周静脉血3ml,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糖;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浆皮质醇浓度。
5、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珋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确切概率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血流动力学变化
2组患者T0、T1时SBP、DBP、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时比较,C组T2时SBP、DBP、HR均升高(P<0.05),L组在T2时SBP、HR升高(P<0.05);组间比较,L组SBP、DBP、HR在T2时均低于C组(P<0.05)。
2、应激指标变化
2组患者T0时血浆皮质醇及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时比较,C组T2、T3时血糖升高(P<0.05),L组T2时血糖升高(P<0.05),T3时恢复(P>0.05);组间比较,T2、T3时L组低于C组(P<0.05)。与T0时比较,C组皮质醇在T2、T3时升高(P<0.05),L组在T2时升高(P<0.05);组间比较,T2时L组皮质醇低于C组(P<0.05)。
3、屏气与呛咳发生情况
2组患者拔管时呛咳与屏气发生率比较,L组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术后鼻腔、咽喉痛情况
L组T2及T3时鼻腔、咽喉部疼痛发生率小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本研究中,与诱导前比较,2组患者血糖、皮质醇在拔管后即刻均升高,SBP、DBP、HR也较诱导前有升高,说明单纯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表面麻醉并不能完全抑制拔管期的应激反应及血流动力学波动。但L组应激指标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在拔管后即刻变化程度均小于C组,并且在术后1d,L组血糖、皮质醇恢复至诱导前水平,而C组仍高于诱导前,说明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发挥了确切的局麻效果,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血浆皮质醇释放及血糖升高,减弱了拔管的应激反应,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2]。
本研究中,L组患者呛咳、屏气的发生率均低于C组,与相关研究人员的研究结果一致。原因考虑是将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均匀涂抹于气管导管前端2/3位置,可使其充分作用于与导管接触的鼻腔、咽腔及气管内黏膜并产生局麻作用,从而增加了黏膜对导管的耐受性。术后咽喉疼痛(POST)也是全麻后常见气道并发症。据报道气管插管术后POST发生率可达30%~70%。有研究证实,局麻药的应用可减少术后POST发生。
本研究中,L组患者拔管后及术后24h鼻腔及咽喉疼痛的发生率均低于C组,其机制可能是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早期对呼吸道黏膜的表麻作用,阻断了咽喉部神经对不良刺激的反应;而后期因其对气管导管的润滑作用,减少了导管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加上其具有抗炎、镇痛、抗过敏和止痒作用,减轻了鼻腔、咽喉部黏膜水肿,改善了术后鼻腔、咽喉部疼痛[3]。
由于耳鼻喉科手术部位多在咽喉部,手术创面可导致局麻药吸收加快,有局麻药中毒的可能。本研究中2组患者均未观察到药物中毒反应,考虑与药物的使用剂量(2~3g)有关。一些临床研究也证实,在清醒患者行纤支镜气管内插管,一次性使用复方利多卡因4g于口腔及气管黏膜的麻醉,测得其血药浓度低于中毒剂量,无毒性反应发生。故本研究的药物剂量可安全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王全亮,马宏恩.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在经鼻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4(05):941-942.
[2]张元锋,张卫东,恽惠方.复方利多卡因乳膏预防老年高血压患者气管拔管反应的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24):137-138.
[3]刘岩,夏洪莲,芦相玉,刘再英,李颖.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表面麻醉用于颈椎手术全麻拔管期的观察[J].中国医学装备,2014(S2):371-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