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腺瘤和大肠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关系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大肠腺瘤和大肠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关系研究

朱建新薛仕贵

朱建新薛仕贵

(江苏省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江苏太仓215400)

【摘要】目的研究大肠腺瘤和大肠癌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浓度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06月至2013年06月我院收治的大肠良性腺瘤患者86例,大肠癌患者110例,另匹配健康体检者进行对比,观察三组人员在血浆D-二聚体水平间的关系。结果大肠腺瘤组与正常人员之间D-二聚体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大肠癌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大肠腺瘤组和正常人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肠癌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较高,可作为疾病评判和预后效果的标准。

【关键词】大肠腺瘤大肠癌D-二聚体

【中图分类号】R735.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3-0139-01

大肠腺瘤和大肠癌的关系较为密切,而且很多大肠腺瘤的患者都会导致大肠癌的发生,因此必须对大肠腺瘤进行积极的诊治,避免其发展成为大肠癌。患者在患病期间还会有便血、腹泻、肠梗阻、腹痛等[1]。大肠癌为恶性肿瘤,主要包括直肠癌和结肠癌,该疾病的发病原因有大肠的慢性炎症,低纤维素和高脂肪的饮食,大肠腺瘤等[2]。该疾病在早期没有明显症状,一般仅有消化不良、身体不适、大便潜血等,随着肿瘤的转移和侵润,会导致器官改变,从而加重身体症状。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原的一种稳定的终末降解产物,其血液浓度的升高通常是因为纤维蛋白形成过多和纤溶亢进所致。研究表明D-二聚体水平在肺癌、前列腺癌、大肠癌等多种实体恶性肿瘤患者中明显升高。本文收集2012年06月至2013年06月我院收治的大肠良性腺瘤患者86例,大肠癌患者110例和健康体检人员35例进行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及分组

1.1.1大肠腺瘤组收集2012年06月至2013年06月我院收治的大肠良性腺瘤患者86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40例,年龄34-77岁,平均年龄为:(50.37±4.18)岁,均为择期入院行内镜下腺瘤切除术患者,于术前24h测定血浆D-二聚体水平。

入组标准:入院前均已行结肠镜检查,并有明确的病理学诊断结果,其他常规检查未有其他重大疾病患者。排除标准:没有明确的病理学诊断结果,入院前已出现息肉伴有急性出血者,有血栓性疾病及出血性疾病病史患者,近2周内曾使用过抗凝药物患者,近4周有外科手术者或重大外伤、输血患者,入院时伴有急性感染性疾病患者。

1.1.2大肠癌患者收集2012年06月至2014年04月我院收治的大肠癌患者110例,其中男性63例,女性47例,年龄30-91岁,另根据手术记录或影像学辅助检查,分为有或无远处转移组,其中有远处转移的26例,无远处转移的84例,均在入院时测定血浆D-二聚体水平。

入组标准:入院前或入院后均行结肠镜检查,并有明确的病理学诊断结果,有完整的住院病历资料(包括病史、查体、手术记录、影像学辅助检查)。排除标准:没有明确的病理学诊断结果,入院前已有急性出血者经止血治疗的,有血栓性疾病及出血性疾病病史患者,近2周内曾使用过抗凝药物患者,近4周有外科手术者或重大外伤、输血患者,入院时已伴有急性感染性疾病患者。

1.1.3健康对照组随机抽取同期的我院体检中心的体检者35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10例,年龄21-66岁,其他常规检查如血常规、血清肿瘤标记物、胸片、腹部和/或妇科B超均未发现异常者。

表一三组患者基本情况的对比

组别组例(n)男性(n)女性(n)年龄范围(n)

大肠腺瘤组86464034-77

大肠癌组11034730-91

健康组35251021-66

1.2方法以上三组病例均于空腹采静脉血于含枸橼酸钠真空采血管中,在4h内离心,血浆成分通过移液器置于塑料管中,然后用全自动止血、凝血分析仪测定D-二聚体水平。

1.3统计学分析对本文出现的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采用t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采用x2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正常人员在血浆D-二聚体的平均值为:(48.8±7.9)ug/L,大肠腺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平均值为:(51.7±8.4)ug/L。大肠癌患者在血浆D-二聚体的平均值为:(267.±82.4)ug/L。大肠腺瘤组与正常人员之间D-二聚体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大肠癌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大肠腺瘤组和正常人员,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大肠癌是我国恶性肿瘤,而大肠良性腺瘤目前已被公认为是一种癌前病变。D-二聚体是一种纤维蛋白单体的降解产物,是纤维蛋白溶解酶作用于血管内外交联纤维蛋白所产生的。在血液凝固过程中,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作用下转化为纤维蛋白,而后在凝血因子XIII作用下生成交联纤维蛋白,最后纤溶酶将交联纤维蛋白降解产生D-二聚体。一般认为,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继发性纤溶活性的增强,所以在患有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肺栓塞、静脉血栓等疾病中D-二聚体水平会有显著升高,同样近年的研究也发现,D-二聚体水平在大肠癌等多种恶性肿瘤患者中也会明显升高,这与恶性肿瘤患者伴有血液高凝状态、易并发血管栓塞性疾病的特点相符合。现在普遍认为,大肠腺瘤性息肉是一种癌前病变,>2cm的绒毛状腺瘤如不进行干预,癌变率明显增高。肿瘤在生长的过程中,与血管再生有密切联系,肿瘤细胞外的纤维蛋白也有重要作用,纤维蛋白的交联,会在肿瘤细胞的外基质得到骨架结构的稳定,在血管化的过程中,肿瘤细胞会出现扩散,且内皮细胞有迁移现象。纤维蛋白出现降解也就造成D-二聚体有显著增高。因此大肠癌患者的D-二聚体明显高于大肠腺瘤患者和正常人员,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大肠癌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较高,测定D-二聚体水平对预判肠道恶性病变存在及良恶性鉴别诊断上可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张丽中,赵智,吴滨,邵晓雁,关朝阳.恶性肿瘤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含量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J].肿瘤研究与临床.2013,27(15):134-135.

[2]李萍,欧阳建,周荣富,许景艳,陈兵,杨永公.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抗凝血酶的变化[J].血栓与止血学.2013,27(13):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