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护理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护理疗效观察

李红

李红(康县中医院康复理疗科746500)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护理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的可靠性,为本病症的护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38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中医护理193例和常规护理193例,两组患者均接受住院治疗。中医护理组除接受常规护理外还要进行中药熏蒸、按摩、捏脊等辅助治疗。结果中医护理组总有效率为99.47%;常规护理组总有效率是72.01%。结论中医护理优于常规护理。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护理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病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而引起的腰腿痛,下肢麻木等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我科护理部从2010-2011年以来对38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住院患者,在针灸、中西药物等综合治疗后,为提高治疗效果,配合临床医生进行中医辨证施护,取得了显著疗效,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⑴中医护理组193例,男101例,女92例;年龄最大的76岁,最小的26岁;病程最长的19年,最短的3天;年龄26—40岁89例;41—55岁56例;56—76岁48例。⑵常规护理组193例,男110例,女83例;年龄最大的72岁,最小的28岁;病程最长的21年,最短的8天;年龄26—40岁82例;41—55岁59例;56—72岁52例。

1.2对象与方法

1.2.1研究对象:选择2010—2011年住院患者386例,随机分为中医护理193例,常规护理193例。纳入标准:⑴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⑵志愿加入本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⑶所有患者腰椎正侧位X线片或CT片确诊,未见骨质异常。排除标准:⑴对推拿、按摩、中药熏蒸有恐惧或拒绝本方法者。⑵合并心脑血管等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⑶有皮肤感染性疾病及传染性疾病者。⑷孕妇以及其他原因不易或不能应用本方法者。

1.2.2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中西医药物、针灸、牵引等治疗。

常规护理组进行常规护理,包括病情观察,各项生命指标监测,遵医嘱常规给药,讲解康复注意事项等。⑴一般护理:为患者创造一个清洁、舒适、安静的良好环境。病室光线充足,空气流通,保持室温18—20℃,湿度40—60℃,保持充足的睡眠。⑵情志护理:护理人员应全面了解患者的实际病情,针对不同患者及其心理状态进行心理疏导,尽量消除患者悲观焦虑情绪,并向患者介绍中医护理操作过程,使其积极配合。⑶康复护理:为患者宣传中医护理知识,让患者掌握腰部及下肢功能锻炼方法步骤,使其早日解除病痛。

中医护理组除上述常规护理外,还要进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包括中药熏蒸、按摩、捏脊等。⑴中药熏蒸:中药处方:生川乌、生草乌各30g、独活、透骨草、威灵仙、苏木、乳香、没药、当归、桃仁、红花各50g、马钱子10g。将中药饮片全部投入锅内,加水约3000mL,采用翔宇HY-Z型中药熏蒸治疗机,加温52℃上下,进行腰部熏蒸。熏蒸治疗时四周密封,头面部暴露,1次/d,30min/次。⑵按摩:本症多有臀部肌肉紧张,痉挛现象,首先在患者腰部肌肉紧张处施以轻柔的滚法、揉法,以便松解紧张痉挛的软组织,并进行推拿按摩。手法适当,以患者感到腰部皮肤、肌肉组织舒适为宜。⑶捏脊:护士用手拇指桡侧缘顶住皮肤、食、中指向前按,三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用食指中节桡侧顶住皮肤,拇指向前按,两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操作时捏起皮肤多少及提拿用力大小要适当,而且不可拧转,捻动向前时,需作直线前进,不可歪斜。1次/d,15min。中药熏蒸、按摩、捏脊不分先后,1次/d,10天为1疗程。休息3天,继续护理治疗,直至痊愈。

2疗效观察

2.1疗效标准:疗效评定标准依据《中医病证疗效标准》[1]确定疗效标准。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70°以上,能恢复原有工作。好转: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未愈:症状、体征无改善。

2.2治疗结果见表1。

表1两组疗效比较例﹙﹪﹚

两组资料统计学处理,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3讨论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实用性,例如针、灸、拔罐、刮痧、熏洗、药浴等,至今仍普遍用于临床,其发挥独特作用。随着中医学、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已成为由护士独立进行的操作技能,同时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了中医护理操作技术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和现代化。1985年由卫生部中医司组织全国有经验的中医护理专家,将临床常用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25项进行了整理和规范[2]。中药熏蒸治疗原理:通过药物的热辐射作用,使患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改善,药物经熏蒸作用于机体后,充分发挥有效成分经皮肤吸收,使局部保持较高的药浓度,对改善血管的通透性和血液循环,加快代谢产物排泄,促进炎性致痛因子吸收,提高机体防御及免疫能力,促进功能恢复具有积极作用[3]。该法局部药物作用直接,临床起效快,避免了消炎止痛药物对胃肠道的损害及不良反应的发生。因药物集中在病变部位,与全身用药相比副作用小[4]。中药熏蒸时产生的温热效应可降低肌张力,减轻肌紧张而致的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渗出物的吸收,使血管通透性增强,有利于组织代谢物的排泄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抑制炎症扩散。从临床疗效观察,在常规护理中增加中医特色护理如中药熏蒸、推拿、按摩等,可提高临床疗效,使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1.

[2]卫生部中医司.中医护理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55-220).

[3]陈景藻.现代物理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60-361.

[4]中华现代护理杂志.北京:2011年4月.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