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市上高县人民医院江西上高336400
【摘要】:目的本文探讨胃十二指肠治疗中应用舒适护理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2013年12月-2016年12期间的胃十二指肠溃疡穿患者80例,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0例。我院针对于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针对于观察组实施舒适护理,对比2组患者胃肠道恢复情况与舒适度满意情况。结果:对照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舒适满意度为97.50%,观察组舒适满意度为87.5%,观察组数据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舒适护理应用在十二指肠溃疡治疗中效果明显,可在临床大力推广。
【关键词】:舒适护理,十二指肠溃疡;应用效果;
十二指肠溃疡在临床上较常见,是多发疾病,病变的位置通常在十二指肠的球部前壁,患者会明显感觉到为厌食、腹胀等临床表现影响生活质量,病情严重甚至会出现穿孔等威胁生命安全。本文研究舒适护理在十二指肠溃疡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研究成果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1.1临床资料
随机择取2013年12月-2016年12期间期间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研究对象)110例,按照予以护理方式的差异性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自40例,回顾往期临床资料结合分析。
对照组:男性患者有25例,女性有15例;年龄分布在19~4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1.35±4.25)岁;穿孔直径为3.19~9.82mm,平均直径为(6.17±1.43)mm;
观察组:患者中27例是男性患者,女性患者是163例;年龄在19~47岁,平均年龄在(36.25±7.35)岁;穿孔直径为3.09~10.28mm,平均为(6.26±1.83)mm;
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穿孔直径等资料上的比较差异不显著,组间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方式。①密切的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若有发热、面色惨白等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主治医师;②在运动方面,叮嘱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多卧床休息或是进行轻幅度的散步和爬楼梯等活动,伴随着疾病康复科适当增加运动量以提高免疫力;③在饮食方面,多进食粗纤维食物和水果蔬菜,坚持少食多餐的原则,尽量将食物软化可以稀释胃酸。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之后进行舒适护理。①在心理方面,消化性溃疡是典型的身心疾病,心理护理不容忽视,医护人员应予以患者心理护理,耐心的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针对性的提供专业的精神指导,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自信心,避免多度的不良影响情绪。②谨遵医嘱进行用药,抗酸要应在饭后一小时以及睡前一小时服用,维持用量,坚持疗程。③并发症的护理,若是出现消化性溃疡并发出血症状,患者会有明显的呕血、黑便、头晕、多汗症状,此时进行舒适护理应保证患者卧床休息,监测出血量。建里静脉通道随时做好输血准备,严重应进行手术,轻微药物治疗即可[2]。
1.3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
观察2组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时间越短,患者恢复越快。观察2组患者的舒适满意度,满意度越高患者恢复效果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本文涉及到的数据用SPSS.2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舒适满意度)用百分率表示,卡方检验;计量资料(胃肠道恢复情况)用均数±标准差表示,T值检验,P<0.05表达数据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肠道恢复情况
对比2组患者胃肠道恢复情况,观察组患者总体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意义(P<0.05),见表1。
2.2舒适护理度
对比2组患者舒适满意度,观察组患者满意程度为97.50%,对照组患者满意程度为87.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溃疡病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性溃疡,多发于患者的食管、胃部以及十二指肠部位,其中最常见的为十二指肠溃疡,长期处理不当可能转变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该急性并发症治疗不当会导致生命危险,十二指肠溃疡可能与患者的胃酸分泌过多、心理因素和幽门螺杆菌等有关[2],胃溃疡穿孔后会导致大量胃肠液流进腹腔内形成感染,心理因素可影响患者康复,严重可致死,因此患者应积极治除了临床积极治疗之外,还应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
舒适护理方式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手段,是在当前医疗背景下与患者日益强烈的护理要求下应运而生的,在常规护理方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护理以患者为核心,从患者的心理和生理方面进行护理干预,提高整体的护理质量。
本文研究表明观察组胃肠道恢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提高了患者的满意程度,从而减少了护患纠纷,值得在临床上广泛用。
参考文献:
[1]黄淑贞.十二指肠溃疡病156例舒适护理效果观察.福建医药杂志[J],2015,37(3);147-148.
[2]陈沛英.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后实施舒适护理结合艾灸的效果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5,21(9);10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