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英
摘要: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本文运用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分别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必要性、措施三个方面进行思考与解读。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哲学;思考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十七届五中全会,党进一步提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水平”的战略决策。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基础上,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不断发展,并作出了科学的决策。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首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必然要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这一基本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在古代,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的生存条件十分恶劣,人对自然的态度是“敬畏”、“膜拜”。到了近代,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这时,人对自然的态度是“征服”、“统治”。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人们毁林开荒,围湖围海造田,肆意地排放废水、废气。人们在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许多地方片面追求GDP,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发展主要靠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导致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浪费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每创造1万美元的GDP,所消耗的资源是日本的7.1倍,美国的近6倍,印度的2.5倍。此外,近年来我国的自然灾害和污染频发。人们在事实和惨痛的教训面前,意识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青山绿水;意识到人与自然应是“和谐”的关系。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所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党审时度势,顺应时代要求的必然之举,是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必然要求。
其次,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尊重规律的客观要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正如恩格斯所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长江特大洪灾、南方冻雨、西南的特大干旱、北方的暴雪雾霾、海南广西的超强台风、广西贺州贺江的铟污染等灾害的发生,正是人们在改造自然时违背自然规律,遭到规律惩罚的体现。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们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美国环境伦理学家罗尔斯顿曾指出:“我们作为能动的行为者作用于世界,靠的是利用自然规律,而不是摆脱自然规律的制约。没有人能违背万有引力定律,也没有人能违背电的、营养的或心理的规律。”人们在实践中,应该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搞好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按照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改造自然环境。我们党作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的客观要求。
再次,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坚持联系观的体现。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都处于联系之中。整体和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要素联系起来,统筹考虑,优化组合。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形成“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五个建设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中心,为其它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政治建设是保障,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文化建设是灵魂,为其它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社会建设是条件,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可见,五大建设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只有坚持五大文明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才能顺利建成全面的小康社会,才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体而言,应做到以下几点:
1.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加强宣传教育,在全社会树立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鼓励人们选择低碳的生活方式。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构建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政策法规和体制机制。
2.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培育壮大环保产业,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同时,深化节能减排,加大水、大气、土壤等污染的治理力度,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构建生态安全屏障。
3.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群众利益而奋斗。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让群众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喝到干净的水,吃上健康安全的食物。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4.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积极探索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不同地区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方法。如西部地区在引进投资项目时,必须计算环境成本,不能为了一时财政收入的增长而接纳落后产业的转移;广大农村地区要注意农作物废弃物的处理、生活垃圾的处理,建设美丽乡村。
5.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切忌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经济发展必须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全社会都应行动起来,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和推动者。
作者单位:广西北海市铁山港区南康中学
邮政编码:53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