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臭氧治疗带状疱疹的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高压臭氧治疗带状疱疹的体会

于颖1,孙敏2

于颖1孙敏2

(1辽宁大连市皮肤病医院医疗美容科116021;2辽宁大连市社会福利院精神科116011)

【中图分类号】R75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8-0280-02

【摘要】目的探讨高压臭氧对治疗带状疱疹的影响。方法大自血疗法共21人,小自血疗法共44人。对照组37人采用常规抗病毒及对症治疗。结果高压臭氧治疗法治疗带状疱疹的康复时间明显缩短。结论高压臭氧治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可以有效的缩短病程,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并发症的出现,为联合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方法,且该治疗方法安全无副作用。

【关键词】高压臭氧带状疱疹治疗结果

高压臭氧疗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应用于皮肤科方面的报道还不多,我院自2005年9月至今,应用高压臭氧疗法治疗带状疱疹65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65例患者均为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人。本方法治疗的所有患者采用的设备均为德国赫尔曼高压臭氧治疗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高压臭氧疗法。其中大自血疗法共21人,小自血疗法共44人。对照组37人,均采用常规抗病毒及对症治疗。

1.2方法

1.2.1大自血疗法操作方法操作者用穿刺针和输血装置将病人的约200毫升静脉血液吸入装有抗凝剂(枸橼酸钠20毫升)的250毫升真空负压瓶内,立即将真空负压瓶中已吸满的抗凝血先回输约20~30毫升,以防回输管路的血液凝结;然后再用连接管将所设定浓度的臭氧注入负压瓶中与血液混合。首次治疗臭氧的浓度一般为20ug/ml,再次治疗时臭氧的浓度则递增为25ug/ml、30ug/ml(最高浓度不超过35ug/ml)。操作者手持负压瓶顺时针旋转将血液和臭氧摇匀混合,瞬间暗红色血液变为鲜红色,再将已臭氧化的血液重新注入病人的静脉,整个治疗过程应在8~10分钟内完成。大自血疗法隔3天进行一次治疗。

1.2.2小自血疗法操作方法操作者用20毫升无菌注射器抽取5~10毫升臭氧气体,首次治疗时臭氧的浓度一般选择为10ug/ml,再次治疗时臭氧的浓度则递增为15ug/ml、20ug/ml、25ug/ml、30ug/ml,最高浓度不超过35ug/ml(如为病毒性疾病首次治疗浓度可直接从20ug/ml起选)。然后自静脉抽取等量的血液,于注射器内与臭氧混合摇匀约30秒,此时静脉血液由暗红色变为鲜红色。先推出注射器内气体,再将已臭氧化的血液进行肌肉注射。此疗法隔日一次,或根据病情一日一次。

1.3疗效判定标准痊愈为皮损消退>90%,且无新出皮损;显效为皮损消退70%~89%,且无新皮损;有效为皮损消退30%~69%,且无新皮损;无效为皮损消退<30%,或有新皮损。疗效判定时间为7天[1]。

1.4统计学分析采用随机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年龄、受教育水平、职业、经济状况和病程等情况比较,均P>0.05,具有可比性。临床资料处理采用X2检验和t检验。

2结果

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病毒性疾病,对本病毒无免疫力的人群感染后,经血行传播,在临床上表现为水痘和隐性感染。隐性感染的患者,病毒可长期潜伏在脊髓神经后根或脑神经结的神经元内,以后在机体抵抗力降低的情况下,在某些诱因的作用下,潜在的病毒再次活动,生长繁殖,使受侵犯的神经结发炎及坏死,产生神经痛[2]。同时在活动的病毒经神经纤维通路到达皮肤,引起神经区的带状疱疹。我院用高压臭氧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共65例,有效率大自血疗法为95.2%;小自血疗法为88.6%,均高于传统治疗方法。

目前国内高压臭氧治疗技术主要应用于内科降血脂、治疗脑梗死、冠心病等,作为高压臭氧疗法应用在皮肤科,我院还属国内较早皮肤科医院。由于我院开展此项目的时间还不是很长,目前仅仅停留在临床观察的水平,从实验的角度看还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这也是我们今后努力和发展的方向,但从临床观察的结果来看,臭氧疗法治疗带状疱疹疾病还是值得临床推广的,另外其作用机理也可进一步证明其疗效。臭氧杀灭病毒的作用机理可能是:

①臭氧加快病毒及细菌感染的愈合。②臭氧通过与体液反应产生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可穿透细菌和病毒的蛋白质膜,破坏膜保护,使细菌和病毒的脂质膜和蛋白膜融合,导致细胞膜变硬易碎。还可穿过细胞膜,打开细菌和病毒的细胞核,暴露并破坏DNA来杀灭病毒。③臭氧可以直接破坏病毒核糖核酸或脱氧核糖核酸物质。④臭氧可以激活免疫性细胞,显著增强肌体的免疫能力。⑤病毒为厌氧微生物,臭氧可以提供足够的活性氧,从而使病毒失去生存环境。⑥臭氧有明显的止痛作用。总之,应用臭氧治疗带状疱疹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江文,刘冬光.更替有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评价[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3,5(17):177-179.

[2]赵庆利等.柳氮磺吡啶等药物治疗数种皮肤病疗效观察[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0,5(33):369-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