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型实验室的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13
/ 2

血型实验室的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分析

高强

(江苏镇江市中心血站江苏镇江212004)

【摘要】目的:具体分析于行输血检验过程中如何开展质量控制,并对安全性输血问题加以讨论。方法:通过选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期间行输血检验的病患300人进行分析。对病患予以随机分组,形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输血检验病患行血液标本搜集,实施输血检验。观察组病患通过输血检验方式,对实际结果予以质量控制。结果:通过观察发现,观察组输血安全事件出现的几率为5.33%,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中的33.33%。结论:开展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工作对检验结果具有积极影响。另外加强质量控制也可提升输血安全性。

【关键词】血型实验;输血检验;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R44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9)03-0253-01

临床治疗过程中,输血为对病患行急救工作中十分常见的诊治方式,可挽救病患生命。但是,输血却并不是将血源直接连接到病患身体中,而是需要通过血型实验室完成检验工作之后,按照一定比例和方式实现的。而血型实验室当中出现病菌或者配比发生问题,则可能会对病患治疗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可能直接威胁病患身体健康。因而,加强对输血检验质量管理,提高输血安全意识具有重要价值,详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选择2017年4月—2018年4月期间进行输血治疗的病患300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分组方式,所有病患区分为观察组150人,对照组150人。

其中观察组男性病患80人,女性病患70人,女性病患中35人存有妊娠史,病患年龄19~83岁。对照组中男性病患90人,女性病患60人,女性病患中25人存有妊娠史,病患年龄20~82岁,经过对比发现,两组病患一般资料无差异性(P>0.05),可比。

1.2方法

针对全部病患进行血液标本采集,并进行输血检验,主要检验方式如下。

使用某血型以及配血系统,针对血液标本采取血型鉴定以及交叉配血检验,并开展配血实验。依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具体要求,采取输血检验操作。对80万U青霉素溶解到12ml巴比妥缓冲液当中,配比细胞处理液并实施处理。随后于其中加入1ml剂量的O型红细胞,将所配置溶液于常温条件下存放1h,静置结束后,使用生理盐水予以清洗、保存。同时针对观察组病患开展质量控制、安全分析,具体如下:一为对病患具体资料予以详细核对,确认无误后入库保存;二为对影响血液储存质量的多项指标强化管控力度,如对冰箱湿度及冰箱温度等可控环境条件予以调节,冰箱温度2~6℃为宜,同时做好记录。为确保输血安全性、有效性,需对供血者、受血者血液标本开展核对工作,并对受血者血型予以精确鉴定。

1.3观察指标

对不同组别病患输血中所产生的安全事件予以统计,主要涵盖消毒因素、感染因素、职业因素问题、配血因素等。

1.4统计学方法

借助SPSS软件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比表示,χ2检验,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病患输血中安全事故产生率为5.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3.33%,且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表1不同组别安全事故产生率比对(例)

3.讨论

输血为临床中一项常见的救治手段,可为病患下一步所开展的诊治争取时间,保障病患救治安全。输血质量、输血安全同病患临床诊治成效密切相关,若用于病患输血治疗的血液配合不科学,或存在病菌则会对病患治疗造成严重影响,甚至会使病患病情恶化,对病患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因此,输血开始前须强化血型实验室检验质量管控力度,对各检验环节予以严格把控,从血源开始直至血液应用整体流程均需予以严格质量管控,确保血液的可靠性、安全性,保证病患健康。

3.1输血检验质量控制

输血时会产生众多危险因素,如消毒不完全及细菌感染等。所以,血液中心须严格遵守相关规章对献血者开展严格检查;输血开始前对病患开展一系列常规检测,对病患体内血液中多项指标予以明确。此种方式除可确保输血安全,减少因输血产生的医患纠纷外,也可将潜在传染源予以排查,也可有助于病患的护理、医治,并且针对传染源还应强化隔离力度,避免感染他人。输血也可导致众多不良反应、并发症等,而成分输血可将部分疾病感染可能性降至较低,但因检验方式存有一定限制性,无法将病毒、感染予以彻底排除。此外,还应对输血适应症予以控制,严格把控输血质量,对具备输血需求病患应以行成分输血为主。

3.2血液标本检验质量控制

血液标本运输、采集时,应严格遵循相关技术规范开展活动。标本采集前应对信息予以详细核对,确保申请资料完善,需同病患信息保持一致。标本采集时间应以3d内为宜,抽血结束后,需及时予以标记,并记录、存档,还应尽量避免血液标本产生溶血、稀释,对标本造成严重影响。受血者、输血者申请单据应由医护人员送至血型实验室,随后开展详细核对、检查。此外,还应协调冰箱温度、冰箱湿度,做好消毒工作。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病患行血液检验质量管控后,安全事件产生概率显著降低,表示强化血液质量管控对保证输血可靠性、安全性具备积极意义。因此,各医护人员应强化输血检验质量控制,规范血液标本管理,对血液标本存放环境予以严格控制,并对血液标本予以详细核查。同时还应对输血者、受血者资料予以全面了解,明确相应血型指标,保证输血可靠性、安全性。

【参考文献】

[1]王惠梅.血型实验室的输血检验影响因素及质量控制方法研究[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7,24(16):149-150.

[2]宋佩.血型实验室的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探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24):289-290.

[3]闫晓芳.质量控制在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中的运用效果[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20):190-192.

[4]王静.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探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07):256-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