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腹症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42例诊疗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急腹症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42例诊疗分析

谭万利

谭万利(四川省遂宁市中医院629000)

【摘要】目的探讨急腹症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分析2003—2011年我院收治的42例急腹症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病例及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2例病例中,39例保守治疗成功,3例经手术治愈,其中1例并发肠瘘,1例并发短肠综合征。结论急腹症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是指急腹症手术后1个月内发生的肠梗阻,临床演变过程有其特殊性,应以保守治疗为主,手术治疗效果差、并发症多。

【关键词】急腹症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保守治疗

【中图分类号】R6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1-0184-02

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EPISBO)一般是指腹部手术后1个月内发生的肠梗阻,多发生于两周内,我国最早由黎介寿院士提出,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EPISBO的概念已被国内外科界广泛接受。急腹症因发病急、变化快、病情重常需要急诊手术,而手术过程中操作范围广、创伤重以及腹内原有炎症创伤等因素,更易引起手术后早期发生炎症性肠梗阻。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不是独立的肠梗阻类型,有肠梗阻的共同特征,但也有其自己的诊断、治疗特点,如处理不当会引起多发性肠瘘、短肠综合征、重度感染等严重并发症[1]。2003—2011年我院共收治42例急腹症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病例,结合文献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42例,其中男31例,女11例;年龄21~66岁,平均年龄34.2岁。所有病例均在急诊手术控制原发病、胃肠功能恢复正常后出现肠梗阻的临床表现,症状出现时间为术后4~21天(平均7.2天)。导致EPISBO的急腹症手术为:急性坏疽性阑尾炎及急性坏疽穿孔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14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切除术5例,粘连性肠梗阻松解术6例,急性化脓性胆囊炎及急性坏疽性胆囊炎行胆囊切除术7例,肝脾破裂修补、切除术4例,小肠破裂修补、切除术2例,急性胰腺炎3例,宫外孕手术1例。症状出现时间:术后1周内20例,1~2周16例,超过2周6例。所有病例术后均出现停止排气、排便,腹胀39例,腹痛29例,恶心、呕吐33例。体格检查有33例腹部有固定具压痛肿块及腹部坚韧感,肠鸣音减弱23例,肠鸣音消失5例,肠鸣音亢进、偶闻及气过水音14例。辅助检查:全组腹部普通X线检查,均有明显肠腔内积气,不同程度肠管扩张,气液平面。B超检查10例提示不同程度肠管扩张伴积气积液。CT检查32例,均有肠壁水肿增厚、肠管扩张、肠腔积液、积气、肠袢成团。

1.2治疗方法

全组早期采取保守治疗,主要方法有:(1)禁水、禁食,持续胃肠减压;(2)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止酸碱平衡失调;重视维生素、氨基酸、葡萄糖、脂肪、及微量元素的供给,提供机体必需的营养。必要时可给予输血支持。(3)使用生长抑素:奥曲肽溶于生理盐水或5%糖盐水中,24小时静脉滴注25ug/h。(4)使用广谱抗生素及抗厌氧菌药物控制感染;(5)应用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静脉注射,每天10-15mg,1周左右逐渐停药。(6)使用微波或TDP对腹部进行透热理疗。部分患者在胃肠道功能部分恢复后给予消化道动力药物促进肠蠕动。保守治疗4周无效者给予手术治疗。手术包括肠粘连松解,部分小肠切除。

1.3治愈标准: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消失;肛门恢复排气排便;24h鼻胃管引流液明显减少,少于400ml且不含胆汁;停用生长抑素后症状没有反弹;肠鸣音恢复;腹部柔软,坚韧感消失;恢复饮食后梗阻症状不再出现[2]。

2结果

42例患者治愈时间在第1周内8例,第2周内27例,第3周内5例,第4周内2例,平均住院时间14.5天。39例患者经保守治疗痊愈。3例手术治疗后痊愈,其中1例保守治疗时出现绞窄性肠梗阻,即行手术探查,术中见部分肠管坏死,行小范围坏死段肠管切除术;2例因未能正确认识该病而行手术治疗,术中见小肠广泛粘连,肠壁广泛高度水肿,行肠粘连松解时并发肠破裂而行大部分小肠切除术,术后并发短肠综合征。其中1例术后并发肠瘘1例,经再次手术后治愈。

3讨论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概念由黎介寿院士在1995年全国胃肠外科学术会议上提出,并以《认识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特性》为题发表于《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8年第18卷第7期,认为本病症是在腹部手术后早期,由于手术创伤或腹腔内炎症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而形成的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同时存在的粘连性肠梗阻,很少发生绞窄性肠梗阻[4]。

3.1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特点是:

3.1.1本病多见于有腹膜炎存在下的手术、腹部手术操作范围广、创伤重、手术时间长、腹腔污染严重、全身中毒症状较重等急腹症病例。

3.1.2发生在急腹症术后早期,肠蠕动曾一度恢复,有假性通气,即自肛门排气或解少许大便,进食后出现肠梗阻症状,且症状逐渐加重,常于手术后2周内出现梗阻症状。

3.1.3症状以腹胀、停止排气排便为主,腹痛相对较轻,无高热。腹部质地韧,全腹或局部有压痛,压痛以切口下方和脐周多见,局部有固定具压痛肿块。腹部无胃肠蠕动波形,肠鸣音减弱,肠梗阻症状、体征十分典型,但较少发生绞窄。

3.1.4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大多升高,但不显著。

3.1.5立位X线摄片发现小肠多处多个液气平面。腹部CT扫描可见肠壁水肿、增厚,肠管扩张,肠袢成团,肠系膜浑浊及腹腔渗出。

3.1.6大多保守治疗有效。

3.2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先行保守治疗。有学者报道,保守治疗是治疗术后早期肠梗阻唯一可行的方法[3]。

3.2.1禁食禁水和胃肠减压。

3.2.2全胃肠外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早期进行积极的胃肠外营养支持,缓解因低蛋白血症造成的肠壁水肿,肠外营养还可抑制消化液的分泌。一旦患者胃肠功能得到恢复,尽快从肠外营养转向肠内营养,这是防止静脉营养并发症发生的最安全和最有效的方法,也是维护肠黏膜屏障功能与预防肠内细菌移位的有效措施;

3.2.3生长抑素:能有效地降低胃肠液分泌,减少肠腔内潴留,减轻肠壁水肿,改善肠壁血液循环,加速炎症消退,防止肠道菌群移位,保护胃肠黏膜。使用生长抑制素能明显缩短病程。

3.2.4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有效减轻炎症反应,短期应用激素不会发生切口裂开和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

3.2.5应用广谱抗生素及抗厌氧菌抗生素,杀灭肠道致病菌减少血液内细菌毒素。

3.2.6使用微波或TDP对腹部进行透热理疗,这种配合治疗可以很好的促进炎症的消散,促进胃肠蠕动。

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体温升高,剧烈呕吐,腹胀、腹痛加剧,腹部固定性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肠鸣音消失等肠绞窄、肠坏死及腹膜炎的征象,应及时行再次手术治疗;医务人员对治疗需有耐心及信心,同时对病人及其家属做好思想工作,取得理解和配合,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黎介寿.认识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特性.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8,18(7):387.

[2]朱维铭,李宁.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治.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8):456

[3]翟保平,任金祥.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81例体会[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8):467-468.

[4]Themanagementofpatientswithsuspectedearlypostoperativesmallbowelobstruction.AnnSurg,1989,210(2):216-2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