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县人民医院四川泸州646100)
【摘要】目的:分析CT及核磁共振成像两种方式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本院放射科接受的16例使用CT与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患者,均进行CT检查、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比较CT、核磁共振检查影响特征及诊断结果,同时对比CT检查、核磁共振成像检查、CT与核磁共振成像联合检查的准确率。结果:单独使用CT的确诊率为37.50%,单独使用核磁共振成像的确诊率为87.5%,CT与核磁共振成像联合的确诊率为93.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CT与核磁共振成像检查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均具有显著的影响学表现,同时两种检查方式联合还能够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关键词】CT;核磁共振成像;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6-0021-02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applicationofCTandMRIintwowaysinthediagnosisofintracranialcavernoushemangioma.MethodsAretrospectiveanalysisofourhospitalradiologydepartmentaccepted16casesusingCTandMRIexaminationofintracranialcavernoushemangiomapatientswereexaminedbyCT,magneticresonanceimagingcheck.CT,MRIfeaturesandinfluencediagnosticresultsandcontrastCTexamination,magneticresonanceimaging,theaccuracyofthejointinspectionofCTandmagneticresonanceimaging.ResultsCTalonediagnosisratewas37.50%,theuseofnuclearmagneticresonanceimagingalonediagnosisratewas87.5%,CTcombinedwithmagneticresonanceimagingdiagnosisratewas93.75%,thedifferenceswere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TheuseofCTandmagneticresonanceimagingofintracranialcavernoushemangiomasweresignificantlyinfluencethefindings,andtwokindsofinspectionmethodsalsocanimprovetheaccuracyofdiagnosis.
【Keywords】CT;Magneticresonanceimaging;Intracranialcavernoushemangioma;Diagnosticvalue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ICA)是一种比较少见的血管畸形病症,按照血管瘤不同生长位置,通常分为脑内型与脑外型两种不同类型的血管瘤[1]。ICA根据血管瘤发病位置不同表现为不同的临床症状,一般常见的临床症状为癫痫、头疼、脑出血等,尤其以癫痫最常见。在ICA的临床诊断中,目前依旧使用CT与核磁共振成像这两种诊断方法,为了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本研究进行相关探讨,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放射科于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接受的16例ICA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ICA,并且均为脑室单侧发病,在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6例,患者年龄区间在23~75岁左右,平均年龄(45.3±4.2)岁,其中脑干右侧血管瘤9例,脑干左侧血管瘤7例,患者均采取CT与核磁共振成像两种方法进行扫描诊断。
1.2方法
CT检查方法:本研究采用GEProSpeedⅡ双排螺旋CT与GEOpima64层螺旋CT扫描,设计扫描层厚与扫描的间距均为5mm。仪器的扫描参数为电压120KV,电流为210mA,采用头颅横轴位扫描方法。
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方法:使用的检查仪器购置美国GE公司1.5TBravo355型光纤超导磁共振扫描仪,平扫全脑进行横断位、冠状位、矢状位扫描,T1主要采取自旋回波序列进行扫描,参数重复激发的时间为400ms、回波时间为8ms;T2则采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重复激发时间为2400ms,回波时间为90ms。增强扫描对比剂使用静脉注射钆喷酸葡胺注射液10ml,对病灶做横断位、冠状位、矢状位增强扫描。
1.3观察指标
扫描结果出来后,由2名具有高年资的放射科医生对16例ICA患者的CT及核磁共振结果进行分析,确定病灶的部位、病灶处信号高低、边缘轮廓状态等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诊断价值,同时对CT与MRI联合诊断准确率进行分析,如果诊断结果出现分歧,医师讨论以得出最终结果。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使用了SPSS19.0软件做统计学结果分析,计数资料使用(%)表示,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CT与核磁共振的影像表现
CT影像表现:16例ICA患者均为单发侧病例,病灶大小区间为6~20mm。血管瘤病灶集中在脑皮质区域,其中左额叶6例、左颞枕叶3例、右枕叶3例,其它4例。海绵状血管瘤的形状呈现为草莓状,病灶密度不均匀,内见小片状、小结节状不均质钙化。10例患者的病灶呈现为圆形或者类圆形,其余6例患者病灶呈现为不规则的形态。
核磁共振影像表现:16例ICA患者的扫描结果显示,T1W1表现为结节状低信号的有9例,同时病灶的轮廓清晰,5例T1W1呈现为点状高信号,2例T1W1呈现为高低混杂信号。T2W1中,表现为高信号影的有6例,低信号影的有7例,高低混杂信号影的有3例,所有16个病例病灶周围均出现低信号含铁血黄素环。增强扫描病灶小片状轻度不均匀强化13例,无明显强化3例。
2.2CT与核磁共振术前诊断准确性比较
术前单独使用CT诊断出6例ICA,确诊率为37.50%(6/16),其中诊断出脑内型血管瘤5例,脑外型血管瘤1例,其余10例中,5例漏诊,5例误诊。核磁共振术前诊断14例,确诊率为87.5%(14/16),其中脑内型11例,脑外型3例,其余4例有1例漏诊,3例误诊。CT与核磁共振联合诊断出15例,确诊率为93.75%,其中11例为脑内型,4例脑外型,1例误诊。CT、核磁共振成像、CT与核磁共振联合诊断的确诊率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ICA)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肿瘤,主要是有诸多薄壁血管组成海绵状异常血管团[2]。海绵状血管瘤的实质为畸形血管团,而血管团作为脑部重要的供血以及引流血管,血管团畸形会使得脑部的血液流动速度下降,同时血液流动减缓还非常容易造成血液滞留,进而形成血酸及钙化,病灶剖面多呈现为桑球状,血管壁常常由单层内皮细胞组成,缺乏肌层与弹力层,可出现异常出血的情况,这常常会给疾病的诊断带来较大的威胁。在临床上,ICA常被称作脑血管畸形,并且大多数的血管瘤生长在脑内部,少数生长于脑外部,脑内部血管瘤通常分布在左脑、右脑、脑干等区域,同时在海绵状血管瘤中,大约有19%的病患为多发病灶,多发病灶的患者常常合并有身体其它部位的血管瘤病症,肿瘤的大小一般为0.5~6cm左右。ICA是一种隐匿性的血管畸形,进行血管造影并不显著,所以在临床上就可以使用CT与核磁共振成像来诊断血管瘤。
在CT检查手段出现以前,最初使用X线平片检查病症,但是仅仅只能够发现钙化的情况,这使得大多数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血管造影不显影,使得临床中误诊与漏诊的现象非常突出。而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提升,CT这一影像技术也成为临床中检测ICA最常见的手段。CT检查采取平扫的方式,多数的病灶呈现为边界清晰的圆形或者椭圆形,大多为高密度,少数为低密度,病灶无占位效应或者仅出现轻微的占位效应[3]。如果患者病灶出现钙化,使用CT检查的显示率要显著高于MRI,CT检查钙化特征呈斑点状,同时处于病灶中心位置,但是脑部钙化并不明显。
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测,MRI表现为T1W1呈现为低信号与低等混杂信号,如果脑部出血可呈现为高信号,T2W1呈现为高信号及混杂信号,病灶周边出血表现为低信号主要是血中铁血黄素形状环状信号包绕。T2W1显示水肿十分敏感,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为无水肿,然而T2W1显示水肿非常敏感,ICA发生出血时可表现为轻度或者中度水肿,在本组使用CT与核磁共振联合诊断中,1例误诊就是在术前被误诊为胶质细胞瘤。
CT检查方法具有扫描速度快的优势,能够很快的找到血管瘤的生长位置,这样方便测量肿瘤大小,同时价格也比核磁共振成像成本要低。而MRI则可以通过平扫脑部病灶,使病灶的轮廓清晰呈现,这提示CT与核磁共振成像两种方式都可以获得良好的诊断效果。因为CT检测的操作比较方便,因此当前临床上也将CT检查作为ICA检查的首选方式。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使用CT与MRI检测在影像表现上都非常清晰,而在确诊率上,MRI的确诊率要明显高于CT检查,这表明MRI检测ICA的效果要比CT检查好。然而使用CT与MRI联合检查,确诊率却明显要比单用CT检查与MRI检查要好。该研究结果主要是因为CT检查虽然检测操作比较简单,但是容易误诊,而MRI虽说确诊率较高,但是对钙化及急性期出血却不敏感。MRI能够对ICA进行全方位、多序列扫描,能够显示不同病灶的影像。采取CT与MRI联合检测的方式,能够充分发挥两种检查方式的缺陷,有效弥补两种方式的缺点,因此本研究也显示CT与MRI联合检测可以获得比较高的确诊率,相比单一使用CT与MRI均有非常高的优势。
综上所述,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中,使用CT以及核磁共振呈现检查都能够获得比较显著的影像,但是两种检查方式在影像图像上存在一些差异,所以使用CT检查联合MRI检查的方式能够显著提升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准确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静涛,毕洪英.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5,4(36):149-150.
[2]张元刚,王丽,方小东,赵飞.CT、MRI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6,8(17):47-50.
[3]刘垚,汤红卫,陈宏伟,汤群锋,夏震,陈静雯.3.0TMR磁敏感加权成像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10,6(28):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