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老龄人口的增长是全球城市不可避免的趋势,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能否与他们的心理需求相互适应是检测城市社会包容性及可持续性的重要评判之一。本文通过对以上两者之间关系的回顾,着重讨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国内外针对该问题的研究较少,大部分研究具有较大的应用局限。第二,一些系统性的研究表明了能供老年人积极参与的户外环境设计的显著意义。第三,针对我国城市本身的空间组织问题,笔者提出了最佳实践的方式作为推进与该问题相应的高质量设计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老年人;户外环境;空间;参与
研究的缺失:老年人心理需求与环境的联系
在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一些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福利国家在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同时,提出了要重视对其精神需求的满足。根据2010年的《中国老年人心理需求调查报告》[1],我国老年人的心理需求随着年龄的变化,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的不同而呈现出一定的趋势。根据袁桂2014年的《城乡老龄人口心理需求差异研究》,城市老人比农村老人有着显著更高的交往需求;同样地,文化程度越高的老年人也有着较高的交往和价值需求。随着我国老龄化态势,受教育程度以及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城市老年人的交往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将显著增长并成为我国老年人心理需求的显著特征。这意味着城市户外环境设计须越来越重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特征,而不是像以往惯例地以中青年男子为主要考虑对象。
然而,所谓的“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在户外环境设计中是一个比较空泛的命题。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文化习俗的不同而致的心理差异性均可对个体的户外活动造成影响。认为所有65岁以上的人们都会呈现某种别的年龄层所不具备的特定的心理需求是难以令人信服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交往是人类本身具备的基本心理诉求,它们也会随着文化水平的高低而变化,这些特征并非老年人所特有。很多针对老年人使用的户外空间设计建议同样也适用于其他使用者。那么老年人对户外环境在心理上的特殊需求究竟是什么?这需要更多更细致入微的研究去解答。另一方面,心理学方面的调查和分析多以观察和访谈来实现,而很难反过来通过改变物质环境来对随之改变的心理现象进行记录分析。很多研究只能对现有状况的问题进行反思和讨论或者根据这些心理需求提出一些粗略的建议。在指导设计的过程中,这些需求往往被翻译成设计规范来执行,因而很少有设计师能充分了解到这些经验背后的心理学逻辑。
应用与尝试:可供老年人积极参与的户外环境
Burton与Mitchell关于老年人对社区街道的感受的调查显示,自主、尊严、自我价值的实现、社会交往等是老年人户外活动所获得的很有价值的心理体验。一些受访者表示哪怕只是完成寄信、买报纸、遛狗之类的小事也能为他们带来强烈的自我价值的认知。一些社交活动,比如一小段闲聊,甚至只是一句问候或是一个微笑,对于老年人,尤其是独居老年人来说十分重要,这被认为是“真正地接触到了外面的世界”。这些活动给老年人所带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愉悦和享受是无法被其他行为所替代的。此外,对他们散步的监控显示,很显然地,大部分老年人都更乐意亲近自然、植物和野生动物。
因此,鼓励和支持老年人参与户外活动的设计应得到重视。与以往设计不同的是,老年人尤其需要“辅助环境”来帮助他们完成相对具有挑战性的活动[2]。为老年人提供挑战和帮助设施是能让他们重获自主活动能力的有效方法,同时可消除他们的忧虑和胆怯心理。这样的支持措施对维持老年人社交技能是相当重要的[3]。例如提供难度和长度可选择的步行道,用坡道替代台阶,设置辅助性设施如扶手等鼓励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参与户外活动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4]。对许多老人来说,通过见面交谈来获得参与活动的感觉是非常重要的,而非如普遍误解的认知为他们喜欢“安静平和的环境”。尤其是对那些已经非常衰老的人来说,即便只是坐在一旁看着别人活动也是一种积极参与的方式。针对这样相对有私密性的场所需求,设计可以通过让老人享有相对小型的户外半私密空间来保持好友和亲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因为这些空间能屏蔽一些可能会打断他们思维和谈话的外界影响,而更能鼓励老人倾谈。同时,小空间也更易视为“自己的会客场所”,尤其是对行动不便的害怕大空间和大量人群的老年人,这样的空间使他们显得更为自在,更容易参与到户外活动中来。
国内近十几年的户外环境的建设往往受制于建筑主导的规划思想,致使城市间充斥着大量零碎且分离的区块。这种散点式布局使得彼此空间界面缺乏交流与渗透。这极大地挫伤了城市老年人使用户外空间的积极性。针对老年人户外活动的心理需求,丁炜提出了多核结构的社区户外空间布局[18]。他认为受人生经历、生理机能、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转换的影响,老年人群的心理行为也表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特征。与其他年龄层相比,老年人群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具有怀旧情绪,对安全感、归属感、舒适感、私密性、社会交往等有着较为强烈的要求,但在个体身上又体现出不同的目标和程度差异,因此老年社区户外空间在要素与结构上要适应这种多元化与个性化的需求。在这种需求的基础上,空间之间应该有着更多的互相渗透和功能上的重叠以及室内外空间的相互延伸来增强空间的连续性,多样性和舒适性。
讨论与总结:“最佳实践”的推行方式
针对老年人心理需求的户外环境设计本身涉及到大量学科交叉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的知识缺陷。在心理调查方面,大多研究探讨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相应的护理手段,而很少涉及到他们周边物理环境对他们的影响。相反,环境设计则往往粗略地将老年人看做整体来机械地满足他们所代表的那一类人群的需求。因而针对老年人户外生活的心理研究在国内仍不常见。尽管在一些老龄化已久的发达国家存在着相关的少许研究[5],但因为基本情况例如基本空间格局,家庭构成,文化习俗,社会政策等种种不同而难以借鉴到国内。另外,我国当代的城市空间组织对老年人的户外生活造成了消极的影响。他们在使用碎片化的城市户外空间时,往往会遇到相当大的挑战,而这样的问题并非是能单靠设计本身来解决的。因此,目前着眼于社区的空间和管理尺度的设计是对应我国老龄化问题的考虑重点之一,同时也仅仅是一个起步。
因此,笔者建议通过“最佳实践(bestpractice)”的方式,将单个短期的设计项目本身当做一项经验成果,并在获得较好的评价之后对其进行推广。项目将牵涉到目标老年使用者的心理需求,户外环境空间本身的物理性质,建设维护费用,人员管理等多个领域。并将这些领域的经验互相磨合渗透来得到一个面向特定地方和使用者的综合考虑而来的设计结果。然后通过一两年的投入使用并获得评价,根据反馈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扩大推进。从长期来看,这样的推行方式将能在尊重地方文化和多样性需求的同时不断改进和丰富城市的户外环境,以此营造更具包容性的可持续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傅双喜.中国老年人心理需求调查报告[R].2010第二届中国老年保健高峰论坛文集,2010,50-66.
[2]Lawton,M.Planner’sNotebook:PlanningEnvironmentforOlderPeople[J].AmericanInstituteofPlannersJournal,1970,36:127-129.
[3]Atchely,R.TheSocialForcesinLaterLife[M].1972.Wadsworth,Belmont,CA.
[4]Marcus,C.&Francis,C.PeoplePlaces:DesignGuidelinesforUrbanOpenSpace[M].1998.JohnWiley&Sons,Inc.,NewYork.
[5]丁炜.从圈层结构到多核结构——适应老年人群心理行为的社区户外空间[J].华中建筑,2010(12):115-116.
[6]Ball,S.编著.LivableCommunitiesforAgingPopulations:UrbanDesignforLongevity[M].Hoboken,NJ:JohnWi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