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合唱教学实践的几点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3-13
/ 1

校园合唱教学实践的几点思考

杨智鸿

杨智鸿

(南安职业中专学校,福建泉州362300)

合唱是音乐表现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充分发挥人的思维想象创造力,使人变得更聪明。校园合唱教学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声音技巧的训练,更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艺术思想和修养。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教学重点、讲究教学方法,教会学生用“情”演唱,实现声部、音色的和谐统一。

一、注重合理选择曲目

合唱曲目选择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合唱队的热爱程度,关系到合唱队能否巩固、发展。因此在选择曲目时,本着量力而行、突出特点、展示水平的原则,歌曲内容健康向上,体现时代精神,特点强烈、风格鲜明;合唱形式以复调和声式的为主,少选立柱式和声的作品,使演唱鲜活、热烈、富于表现力;有一定的技巧难度、艺术感染力强、能调动每个队员的表现欲;演唱两首以上歌曲时尽量选择风格不一,速度和情绪不同的作品。

二、注重讲究教学方法

先哼后唱,以哼带唱,辅导学生寻找声音高位置的感觉。先哼鸣,然后用哼鸣的感觉来唱ma、me、mi、mo、mu,体会头腔振动和共鸣,并以此为样板进行中高、中低、高音的训练,同时要注意声音的关闭感觉,尽量增强头声成份,即使是唱低音区,也要求学生坚持高位置。还可采用一些辅助方法,比如启发学生用“闻花香似的打开嗅觉区”、“微笑提面颊及打呵欠似的口腔动作”等外在方法寻找和获得声音的高位置。

先“念”后唱,以“念”带唱,力求真假声结合统一。让学生双手触摸横膈膜间,感受气息支持的部位,软口盖打呵欠般抬高,带上假声,以中等音量“念”mi、ma、1u、la,然后将“念”变歌唱。保持气息的深度和力度,但不可过分,否则声音发僵;多用咽腔上部的共鸣,并适当增大口腔容积,即“扩空口腔”,在歌唱时口腔有适量的“空念感”;音越高,假声成份越增加,唱高音时.略把下腭收回一些,便可做到假声不虚、真声不白,声区转换自然而不露痕迹。

培养听觉辨别力。要着力培养学生用听觉去辨别和调整声音的能力,随时纠正那些不正确的唱法。比如口形不宜太开,声音位置不能太靠前,以避免声音发散、发白;但口形也不宜过分关闭,声音位置也不可太靠后,否则将破坏甜美的音色。

重视气息的控制。正确的气息控制是童声训练的生命线。要帮助学生体会气息支点和动力在小腹的感觉,明确“歌唱音量的增加与减小是靠横膈膜控制气息的力度与幅度呼气时小腹微收来的实现”的观点,横膈膜往上,保持吸气状态,下肋保持扩张尽可能减慢收缩,以此找到并形成“气柱感”,合理运用气息。

统一合唱口型。在合唱训练中,口型的统一至关重要。它不仅在演唱时能使观众看到整齐、优美的口的外型,更能使发出的声音通畅、光彩,具有众口一声的感觉,体味到声音的美妙与和谐。吸气的方法要一致。吸气时相对较缓,采用胸腹式呼吸的方法。在练习哼鸣方法练闭口音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同样的感觉唱“mi”和“ma”,虽然用较轻的力量唱,但音色却纯正、明亮。

三、注重合理表达情感

歌唱的目的是用科学的发声技巧,生动地表达音乐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感情,以优美、动听的歌声去诠释作品,感动聆听者。注重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艺术思想和修养。让他们对生活、对音乐要有所理解,才能更好地用“情”表达,把演唱者的“喜、怒、哀、乐”与作曲家、作词家的情感深层次地结合起来,努力地去打动自己和聆听者心灵。教师在指导学生欣赏合唱的过程中应着重从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创作背景以及作品本身所具有的音乐美中去启发和引导学生来感受和理解音乐,使学生了解合唱中的和声美以及多声部合唱的音响效果,并着意去体验音乐的情感。歌曲的艺术处理应以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形象为出发点。确定演唱的基本情绪和基本速度,进而在歌曲发展中找出声区、感情、意境的变化,安排好乐段和乐句之间的层次,起伏与高潮,提出各种强弱、快慢变化的要求,还要合理巧妙地设计和运用领唱、重唱、轮唱、衬腔等各种演唱形式,以丰富艺术表现力。

四、注重协调指挥、合唱队与伴奏之间的关系

校园合唱在临近演出时的排练还应做到指挥、合唱队、伴奏三位一体高度统一。要注意提前沟通情况,交流体会,提出要求,达成默契。特别是指导教师指挥的手势,要意图明确,动作简洁明了,使合唱队员一看就熟悉、就明白,从而提高合唱队演绎作品的能力。例如《保卫黄河》的指挥,动作精炼,气势磅礴,学生一下就感受到指挥的作用,就会随着指挥的节奏把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合唱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工作,需要音乐教师长抓不卸,不断的去学习、探索、研究,为学生创造更完美、更和谐的合唱氛围。只有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去提高教学水平,才能使合唱达到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健心的目的,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