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与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7-17
/ 2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与对策研究

张磊

◎张磊

(其他课题组成员:王清华、尚晓雷、金欣、李云慧)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81)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7-066-02

摘要: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习能力欠缺,学习动力不足的现象,制约着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研究分析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基本情况,研究各方面因素成因。根据学生特点,研究能力培养对策:建立师生互动关系,研究新的教学模式;开展“双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养;在课程编排上突出专业课程设置的社会实用性;建立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注重岗位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能力培养;实用性

随着近年来各个高校艺术类专业扩大招生,报考艺术设计专业的考生也逐年增多。一方面,体现了此专业的社会需求,另一方面也给高等院校带来了新的就业压力。尤其对高职院校而言,短短的三年时间,如何按照市场需求培养出艺术修养、设计能力出类拔萃的实用型人才是一个迫切的课题。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习能力欠缺,自身学习动力不足的现象,制约着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

一、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1.学情分析。

目前,在现有的高职院校中,开设艺术类专业的学校约占八成。出现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热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人才市场对艺术专业人才需求的增加,促使高职院校相继设置此类专业;二是艺术类专业本身属于技艺性强的专业,在艺术类专业招生时,对学生文化课成绩的要求普遍较低,这就为文化课成绩较差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继续深造的机会。而高职院校本身在招生时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就相对较差,所招收的艺术生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其学习能力、自控能力都比较薄弱。

2.思想状态分析。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是一个个性鲜明的群体。往往思想活跃、情感丰富,重视个性思维,崇尚自由无束。由于高职艺术生文化课成绩普遍较差,专业水平也低于本科院校学生,因此,他们对未来感到茫然无措,对于所在高职院校缺乏信赖,对于自身的发展缺乏自信,容易产生自卑感与焦虑感,不能将精力很好的投入到专业技能的学习与运用中。从整体上看,高职艺术生普遍缺乏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3.学习情况分析。

(1)调查发现,相对于文化课而言,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对专业课程更有兴趣,尤其在与市场需求密切相关的专业技能课程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形成所谓的重专轻文,忽视文化课学习,导致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发展失衡。

(2)对基础课程开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基础课程开设的时间一般是二到三个学期。对于高职院校的艺术生而言,本身较弱的文化学习能力和理论理解能力使得其在基础理论课的学习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并且大部分学生对基础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扎实的理论作为基础,缺乏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这些因素严重限制了高职艺术生的学习成就。

(3)虽然学生对于专业课的学习,带有比较强烈的好奇感与求知欲,但是,由于他们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弱,普遍缺乏主动学习的能力,缺乏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对教师的讲解不理解或达不到预期的理解程度,加之与教师互动不足,他们往往对新知识产生排斥与距离感,影响专业技能的掌握,进而影响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针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特点,研究能力培养对策

1.建立师生互动关系,研究新的教学模式。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该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自主、合作中探究知识与技能,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对于学生接受知识、掌握技能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开辟新的教学模式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比如,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其本质就是“师徒式”的教学,也就是师傅带徒弟的形式进行教学。即以学生为本、以工作室为依托,以完全准就业的形式在工作室完成高职三学年的全部课程。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建立了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更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促进高职教学与就业的自然衔接,使学生“能力更强、专业更专”。

2.开展“双师”队伍建设研究,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养。

在“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所学知识和行业需求进一步结合,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引进“双师型”教师和聘请在各设计行业知名的从业人员到学校上课更容易引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另一方面,艺术设计专业可以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实行校企结合、逐步建立双师素质教师培训的平台;应该鼓励教师多参与实际设计和设计管理等社会实践活动,以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增强自身的业务素质,比如可以安排中青年教师利用阶段性时间参企业挂职锻炼,一方面为企业进行设计开发,增加企业设计力量;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实践锻炼,积累实际工作经验,使设计水平与市场同步,把设计理念应用于实际。

3.研究课程编排,突出专业课程设置的社会实用性。

调查发现,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上,往往存在专业理论课程安排过多,课时太长,“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安排学期太晚,课时不够等情况。例如,四川天一学院艺术设计系在现有教学计划中,理论课程《中外美术史》共为72课时,后经过改革,调整为和艺术设计专业更实用的《设计史》,共36课时;还将原教学计划中在进入二年级才开设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提前到一年级的第二学期开设,满足了学生对设计软件学习的需要。

艺术设计专业在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上突出“实用”与“实践”相结合。按照“实际、实用、实践、够用”的原则进行专业课程设置,增强科学文化素养,设计素养,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

在新的教学体系中,可将课程设置分为几个板块,如文化素养板块,这是必备的背景知识系统。像艺术设计专业,可开些文化史、美学,心理学、营销学相关的人文社科课程,为学生打下宽厚的文化功底;在设计模块中,突出动手能力培养,加强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在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设计在实践中应用的一些有关知识。比如,平面设计与印刷结合的知识,环境艺术设计与具体施工结合的知识,增强学生专业知识的社会实用性。

4.建立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注重岗位能力的培养。

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适时引进企业的真实项目,建立“生产与育人相结合,教育教学与技术服务相促进”的创意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在教学过程中,着重训练学生综合设计和操作大型设计项目的能力,使学生彻底掌握艺术设计的流程和各个环节面对的问题及对应的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设计流次序理念和良好的工作习惯,为毕业后迅速上岗打下良好基础。通过建立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强调服务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强调人员的协作、强调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与动手能力、强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与设计训练相结合,以此增强学生岗位的能力。

总之,学生作为高职教育模式下的“产品”,其“产品”的“质量”决定着高职教育的走向。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突飞猛进,艺术设计凭借自身优势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作为社会市场与艺术设计的一个供应环节,应依据市场需求,建构合理、多元化的培养教育机制,走与社会经济市场相融合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