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华山东省平度市田庄小学266721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活力所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任重而道远。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基础在教育,责任在教师,它为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和环境氛围。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十分关键的,也是必要的。要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学生潜能的发展,使创新教育与创新学习在我们的教学中结出丰硕的果实。
关键词:创新能力创新思维质疑问难
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正是培养人才的根本,同时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肩负的使命,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成为当代教育的核心任务。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十分关键的,也是必要的。
一、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基础在教育,责任在教师。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离不开有创新能力的教师。教师如果能够树立责任意识,愿意将创新教育作为毕生的追求,那么就会有一种高尚的职业道德、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创新教育活动中闪光,那么渊博的科学知识、丰富的教育智慧、完美的人生境界就会在创新教育活动中走向成熟。
2.要让学生牢固树立创新意识
(1)激发动机。这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前提。在教学中,必须充分满足学生受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使学生获得参与教学活动的巨大推动力,以激起学生潜在力量、实现创新目标。
(2)优化过程。教学过程不仅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结论,更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知识的发生过程。教师要设计合理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生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其自奋其力、自致其知,优化自主学习过程。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的创新铺平道路。
(3)注重创新。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水平以及学生之间的差异,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并且根据教学进程中的具体情况来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使学生牢固树立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教学中不囿于权威的课本、不囿于教师的定论,敢于大胆质疑,逐步形成创新思维,使创新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
3.奠定创新基础。对于语文学科来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应当使学生善听会说、善读会写、善思会做,这是创新的基础。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否则,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1.鼓励想象,挖掘潜能。爱因斯坦曾讲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这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小学语文教学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着力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努力提高他们的自创能力。如在教学《凡卡》一文时,布置学生续写《凡卡》,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续写作文。当然,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关键在于教师要挖掘教材、积极引导。
2.自主学习,标新立异。敢于标新立异,这本身就是创新。在教学中要尽量引导学生用发散的眼光,立体地、多方位地审视文章的立意、题材、结构和语言,尽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这就要求学生教育采用启发式,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教学活动。当然,标新立异不能违背事理,当学生的思维出现偏向,教师必须予以点拨(千万不能立即令学生坐下或批评);学生发表见解后,教师要给以概括和恰当的评价,不断引导学生向既定目标靠拢,从而完成教学任务。教学中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教师在启发学生逆向思维时,要强调逆向思维准确揭示内涵,要合乎清理,不能随意求异、随意逆向;同时,强调逆向思维要立意求新,但不能脱离实际。
3.提出问题,质疑问难。质疑是儿童的天性,它好象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在疑问的驱使下,儿童会主动地产生学习的意愿,并渴望及时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鼓励学生质疑、多问。教师要善于激疑、释疑,让学生把疑问一个个提出来,又一个个解决,从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即使某些提问是低层次甚至是错误的,教师也要从积极的方面给予鼓励,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4.促进交流,共享成果。学生个体通过自学后多数能得到学习结果,但由于存在个体差异和问题难度的深浅差异,一部分学生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这时,教师切忌操之过急、以讲代过,最好建议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形成研讨氛围,共同解决难题,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共享学习成果。要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索、发现,老师不应简单告诉学生知识,而应循序渐进地加以指导,让学生自己经历获得知识的过程。譬如,学习诗歌单元时,老师建议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于是,有的吟诵,有的挥毫,有的绘画,有的表演。老师更应该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予以鼓励,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5.拓展视野,走向课外。课外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它为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和环境氛围。学生在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围、教师思维的约束,在思想的蓝天中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