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质朴自然的世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7-17
/ 1

找寻质朴自然的世界

陈虹

——浅析《桃花源记》

陈虹河北省唐山市第二十一中学063000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出自《陶渊明文集》。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找桃源的离奇情节贯穿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曲折的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统治集团生活荒淫,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使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加上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政,不愿卑躬屈膝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社会产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他无法改变这个黑暗的社会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发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的不满。文章的开端,先以美好宁静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世界。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赋税,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有的是人们和乐的生活。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接着继续描写“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洁笔触,恰如其分的表达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的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的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有寄托的,他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的环境里,长期隐居农村,对人民的愿望有切身体会。于是构思出他心中的理想社会的——世外桃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纷扰,人人参加劳动,过着愉快幸福的生活,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友好而融洽。但是作者又十分清楚的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在文章里,他既通过渔人的眼睛把这个理想的社会样式展示出来,又以渔人的复寻未果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至少它不存在于这个现实世界里。刘子骥之后无人“问津”,似乎也表现了作者无可奈何地叹惋之情。他有意添加南朝刘子骥“规往”而“未果”,有真实的人物出现,故事显得亦真亦幻,传奇色彩更加浓重。

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这样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失倘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遥远,作者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归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桃花源是陶渊作品明中的理想社会,他通过渔人所见来展示社会生活的风貌。从村落、屋舍良田、美池一直写到男女耕作、老幼欢乐的情形,通过接待渔人来表现他们的精神风貌,十分清晰的勾勒出这个理想社会的轮廓。显而易见,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积极意义,但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不过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也能激发读者的兴趣。

桃花源在哪里?它在陶渊明的心里,在他的精神世界里,而这个心灵和精神是多方面因素混合发酵最后酿出的一杯美酒,它是一种精神荒漠里的甘露,给人们心灵慰藉,它的真正价值在于当初是陶渊明心灵酿出的美酒,而今天也应该是我们心灵和精神的一种寄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