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1-11
/ 3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

吉海霞

吉海霞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济源454650)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1-0000-01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促进大学生就业,各高校也不断探索毕业生就业途径,提升毕业生就业率,但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本文在全面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原因的前提下,提出从国家政策、学校、就业单位、大学生自身等方面多管齐下,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促进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成因;对策

按照人劳部数据统计,2011年高校应届毕业生达660万人,2012年高校毕业生预计突破700万人。随着高校毕业生的持续递增,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也成为国家及至各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前不久召开的“十二五”规划中,党中央提出:加强职业培训和择业观念教育,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把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作为工作重点。近几年,国家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做出很多举措,如出台一系列的政策,专门下发加强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关通知,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城乡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就业,鼓励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更多地吸纳大学生。许多高校和科研单位也做出相应举措,如加强科研项目建设,吸纳部分大学毕业生,以延缓部分大学生的就业时间;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创建一批就业见习基地等。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今后几年内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大学生就业难仍是一个不容乐观的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原因分析

第一,社会产业结构转型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将对技术型人才和应用性人才需求保持长期较大幅度的增长,这些基层基础性岗位正是毕业生快速入门的基石。部分低层次、劳动密集性、资源消耗性的产业在这次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已经无法继续发展下去,很多企业有意识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或产品、技术升级,这就造成对技能型人才、技术型人才的旺盛需求。而多年来我们的人才培养机制由于受体制惯性作用影响,人才供应结构调整的速度非常缓慢,这样导致培养的大学生素质和能力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第二,政府的创业环境与社会保障机制不够完善。十七大提出来要用创业带动就业,鼓励大学生创业。而目前我国的创业环境,包括各种制度性条件、创业的门槛、创业的金融条件以及其他方面的条件,尽管已经有了很多的改善,但还不能适应于大学毕业生创业的需要,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和完善。另外,劳动力管理、社会保障体系和户籍制度改革没有到位,分割的劳动力市场的体制和机制性障碍,严重影响高校毕业生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就业。

第三,学校的人才培养机制失灵。学校的人才培养机制——学科配置和招生的专业结构直接决定了培养什么样的产品,与大学生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积累等结构性问题直接有关。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应该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社会环境变化了,学校必须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调整培养方案。而大学的扩招,导致大多数高校重视外延的扩张而忽略了内涵的提升,忽略了环境变化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学校的人才培养机制失灵,学生无法就业。

第四,大学毕业生自身素质结构问题。一是部分学生存在素质能力素质与市场需要不相适应的问题,如能力结构不完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专业知识掌握较浅,职场软实力欠佳等。二是自我效能和职业期望过高,热衷于选择热门行业,寄希望留在东南沿海及北京、广州、上海、深圳等大城市,对工作环境、薪金报酬、福利待遇、专业对口度等期望很高。三是就业观比较狭隘,过分强调自我实现,重视地位、名誉,轻视专业修养、奉献精神,不愿到边远、艰苦行业工作,不愿到基层、私企或乡镇企业工作,在与用人单位洽谈时,往往把薪水多少放首位,不考虑今后的长远发展。这种择业价值取向与实际社会需求的错位,使学生不能将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地统一起来,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成功就业。

二、多管齐下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个人认为只有进行各个方面配套的综合改革系统工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才能解决。

(一)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改善大学生就业创业环境。

首先,社会各个方面要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已成为新增就业岗位主要竞争者的认识,增强对就业形势变化的心理承受能力,形成良好的社会主流舆论环境。政府要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为重要目标,加快社会、经济转型改革的步伐,完善促进创业的环境,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其次,政府应继续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坚持高校毕业生就业改革的方向,完善和发挥政府主导毕业生就业改革的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环境和效益。(一)改善户籍制度,建立统一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实施大学生自由就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对大学毕业生的一切户口指标限制和人事指标限制以及各种各样显性或隐性的行政限制,打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行政分割。(二)进一步出台大学生创业方面的优惠政策,切实帮助大学生解决资金困难,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条件,同时完善大学生创业培训体系和服务体系,在大学生创业中提供相应的支持与服务,逐步形成创业带动就业的良好局面。

第三,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经费方面要有保障和倾斜性安排,鼓励大学生去农村和西部创业。继续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机制,做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工作的计划实施和服务期满学生的后续服务工作。除了吸纳大学生村官外,地方政府可采取一些特殊政策比如土地或其他农村资源方面的支持来吸引大学生扎根农村创业,带动农民共同致富。

第四,调整政府促进就业的工作重心,建立适应高校毕业生成为社会新增就业岗位主要竞争者的就业政策体系、就业服务的组织构架,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强化职业技能培训,规范人力资源市场。政府要建立长期促进毕业生就业专项服务制度,通过实地帮教、宣传引导等方法,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同时,对困难家庭的毕业生就业进行重点帮扶。各级机关考录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时,免收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报名费和体检费。对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和零就业家庭的高校毕业生,实施一对一职业指导、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帮扶措施,按规定落实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就业援助政策。

(二)发挥政府的服务和桥梁作用,建立校企合作机制。

首先,政府主管人事部门应为企事业单位招聘培养人才提供服务与指导。经济与产业的转型升级也要求地方政府服务的转型升级,而目前企事业单位转型升级的首要问题是人才的问题。建议政府拨付财政专项资金给当地高校,借助学校师资解决地方企业管理难题和员工培训问题,在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同时,也为毕业生提供了就业岗位。同时,劳动人事部门要及时与地方高校联络,发布企事业单位招聘信息,保证人才供需渠道顺畅。

其次,政府牵头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促使企业和学校实行联合办学,为企业培养和造就适用型人才。通过校企合作,学校不仅可以发现市场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按照企业对所需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来组织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而且还有利于构建符合企业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用来自于企业的各种实际管理问题培养和训练学生,使实践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的演练。同时,通过在企业中的实习和演练,学生更容易积累专业管理经验,从而在毕业时很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三)学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

教育跟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的结合起来,还需要很多体制、机制创新。《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特别强调教育的体制机制创新,其中也包括人才培养的体制和机制改革。因此,站在学校角度,应该扎扎实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在社会经济转型期,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学校一方面应强调先就业再择业;另一方面要鼓励大学生下基层,到艰苦的地方进行锻炼。学校要教育学生只有转变观念,才能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获得更好的锻炼和发展前途。大学生们要认清就业形势,主动学习和掌握就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合理地确定就业期望值。只有这样,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2.根据市场需求完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真正培养专业人才。学校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变化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同时,加强对大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建立大学生实训基地,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以充分满足社会需求。

3.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的目的就是促进毕业生充分合理地就业。各高校要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根据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分别确定工作重点,合理安排不同阶段就业工作的内容。要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因材施教、因人而导,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天资、能力、价值观和需求,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让他们知道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要做好哪些准备。强化学生自学成才的意识,也让学生了解所学领域的发展前景,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

4.切实做好就业信息统计和就业推荐工作,帮助学生了解就业信息,做出正确决策。掌握方便、快捷、直接、有效的岗位信息,就意味着更多的就业机会。信息时代,高校要引领学生通过校方或政府组织的招聘会、专业招聘网站、亲朋好友关系网、直接咨询用人单位等渠道获得各种就业信息。同时,要教会学生掌握筛选、甄别海量信息的能力,根据在一定范围内择业、发挥优势和学以致用、面对现实的筛选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排列、整理和分析,使之更好地为择业服务。另外,高校应建立人才库,对最优秀的人才向企业等用人单位输送,进行重点培养;推荐有创业愿望和具有创业能力的大学毕业生,推荐他们到创业培训基地参加创业培训,并制定《创业计划书》开展分类指导,有效促进大学生创业。

(四)大学毕业生应主动寻求突破以适应经济、就业形势的改变。

第一,大学生就业应在就业观念上求突破。一是大学毕业生要明确就业的目的。二是倡导先就业再择业的理念。大学生要摆正心态,正确地认识自己和就业环境,消除盲目性,珍惜每一次就业机会。考研的学生也要处理好考研与就业的关系,不要轻易错过难得的就业机会。

第二,大学生就业应在技能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上求突破。要建立完善的“预备就业”机制。“预备就业”是大学生在“学校待业”与正式“上岗就业”之间,根据企业工种需求再次学习另一种职业技能的过渡阶段。在校学习有余力的大学生,也应多学一门应用技能,以增加就业机会。

第三,大学生就业应在打工型向创业致富型就业方式转变中求突破。大学生要积极参加政府提供的免费创业培训,结合自己所学知识来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由“找饭碗”向“造饭碗”模式转变,以创业促就业,通过成功创业吸纳更多的大学生就业,掀起创业致富的热潮。

参考文献:

[1]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的经济学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4(2).

[2]麦克思研究院编著,2009-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钱建国主编.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01.

[4]胡环宇.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J].2005.5.

[5]省高校就业指导统编教材编写组编.大学生就业创业导论[M].河南:河南出版集团2009.9.

[6]曾湘泉等著.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8-2010[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7.

[7]赵秀芳.编制十二五规划要充分考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EB/OL].(2010-11-30)[2012-02-17].http://www.mjsx.org/news/Show.asp?id=905绍兴民建网.

[8]吕燕萍,焦金雷主编.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有限公司,2011.1.

作者简介:吉海霞,河南济源人,济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1976年11月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