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豹猛1高秀娟2李淑凤3
(1滨州医学院山东滨州256600)
(2潍坊市胸科医院山东潍坊261000;3栖霞市人民医院山东栖霞265300)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1-0218-02
【摘要】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不同护理干预的性别差异。方法分别对男性和女性患者进行常规治疗、药物护理干预、心理护理干预、生活护理干预等,比较不同护理措施对两性的区别。结果男女两性患者入院前分别为162.7±10.4/100.3±9.6mmHg、163.1±10.3/99.5±9.5mmHg。经过不同的护理干预,患者血压表现出不同程度下降。男性或女性在进行药物护理干预后都会显著降低血压126.8±8.4/76.3±6.2mmHg或128.3±6.3/77.9±6.8mmHg(P<0.05);女性患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后血压下降明显136.2±7.2/81.9±6.0mmHg(P<0.05);男性患者对生活护理干预效果更好135.3±6.5/81.5±5.5mmHg(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男性和女性都应该加强药物护理干预;男性患者侧重生活护理干预;女性患者侧重心理护理干预。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护理干预
原发性高血压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阻力血管血流阻力增大从而导致血压特别是舒张压升高的一种疾病,随着我国饮食结构的变化,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并呈现出年轻化。原发性高血压还是导致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寿命。原发性高血压虽然其机制不明,但是与患者的生活习惯、心理变化、用药都有重要关系,由于生理和心理的不同,原发性高血压在男性和女性群体中的发病时间及其机制上有所区别,但临床护理一般采用相同方法,没有分别对待,本人拟通过本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例进行分析,观察两性在高血压护理上的差异,为临床原发性高血压护理提供参考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本校教学医院原发性高血压病例206例,其中男性病例106例,女性病例100人,年龄65.4±7.3岁。入选病例符合1999年WHO/ISH高血压诊断新标准,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舒张压(DBP)≥90mmHg;恶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合并心肌梗死、脑卒中、肾病、肝功能异常、不能配合护理干预及出院后随访者不能入选。自行设计调查问卷掌握患者基本情况,调查内容包括:年龄、性别、民族、婚姻、职业、教育程度、对本人疾病的了解情况、用药情况、药物依赖、药物副作用等十项内容。206例患者男、女两大组,其中男性对照治疗组20例,心理干预32例,生活习惯干预32例,用药干预32例;女性对照治疗组19例,心理干预27例,生活习惯干预27例,用药干预27例。在分组时遵循随机原则,抽样后无论男女两组之间还是男性分组、女性分组内在年龄、婚姻、教育、民族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男性组和女性组患者按患者个体血压变化及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使用的药物为ACEI、利尿剂、钙拮抗剂、β受体阻断剂、α受体阻断剂、ACE受体阻断剂等,除此外不做其他降压药物治疗措施。对照组不对其服药、生活、心理进行护理干预。两组分别在入院第一天7:00、13:00、19:00测量血压,取平均值作为对照组参照,并在完成治疗或护理干预后取相同时间点测量血压取平均值,作为常规治疗、服药干预、生活干预、心理干预后血压参考值。测量血压时,先休息30分钟,应保持患者相同状态、相同部位体位、相同护理人员等,减小测量误差。
1.2.1服药护理干预首先让患者了解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及本人的血压情况,着重让患者理解原发性高血压需要终身服药,不能自觉没有感觉就停药,会造成血压的反弹,对靶器官造成更大伤害。由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普遍依从性差,原因有服药时间过长,自觉血压正常而减少或停止服药;用药过贵,经济负担过重;有些降压药有搔痒、水肿等不良反应等[1.2]。本服药干预组患者男性78%服药依从性差,5%经济负担不了,17%出现轻度药物不良反应;女性73%服药依从性差,7%经济负担不了,20%出现轻度药物不良反应。通过具体病例的分析,加强服药依从性教育、尽量简化治疗方案、及时更改出现不良反应的药物,出院后每周随访一次,督导患者按时定量服药并及时了解病人的血压变化。
1.2.2生活护理干预让患者了解健康的生活习惯对原发性高血压的影响,特别是高盐饮食、过量饮酒、吸烟、高脂饮食、生活不规律等是引起高血压的重要因素[4.5]。指导患者合理膳食,特别注意低盐、低脂、低胆固醇、禁烟、限酒,生活作息规律,少吃多餐,选择富含维生素、钾、钙等微量元素的食物,多吃绿色粗纤维食物。严格控制食盐摄入量(每日<5g),让患者理解高盐饮食可以导致水钠潴留,是导致和加重高血压的危险因素[5]。让患者适度运动,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打太极拳等,避免过度运动[6]。出院后每周随访一次,监督患者遵守正确的生活习惯。
1.2.3心理护理干预了解患者对自己疾病的认识,了解患者的性格特征。经分析男性患者16%出现长时间患病不能治愈导致的焦躁、担心自己不能正常生活,45%由于了解原发性高血压不能治愈,出现悲观、抑郁倾向,29%不了解自己的疾病情况,不管不问,任疾病发展;女性患者的相应比例分别为25%,39%,36%。对不同心理状态的患者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对情绪焦躁的患者,向其讲述原发性高血压的防治知识,虽然患者指导高血压虽然不能治愈但如果正确治疗控制血压并不会出现影响正常生活;对情绪悲观、抑郁患者,通过暗示、说服,让患者理解高血压并不是患者想象中那么严重,鼓励患者建立积极的治疗和生活心态,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对消极治疗的患者,应让其学习高血压的发病情况,如果不进行控制会出现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让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出院后每周随访一次,鼓励患者建立积极的治疗、生活心态[7]。
1.2.4统计方法统计数据采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男女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男性或女性组内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男性原发性高血压各组患者血压变化(表1)
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常规治疗组相对入院前收缩压和舒张压都有显著性下降(P<0.05)。同时发现进行药物护理干预或生活护理干预的患者无论收缩压或舒张压较常规治疗组也有明显下降(P<0.05);而进行心理护理干预的患者血压变化与常规治疗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表1男性原发性高血压各组血压变化
2.2女性原发性高血压各组患者血压变化(表2)
由实验结果可以发现与男性相似常规治疗组相对入院前收缩压和舒张压都有显著性下降(P<0.05)。同时发现进行药物护理干预或心理护理干预的患者收缩压或舒张压较常规治疗组有明显下降(P<0.05),而进行生活护理干预的患者血压变化与常规治疗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这与男性组间的比较有很大不同。
表2女性原发性高血压各组血压变化
2.3男女两性护理干预血压变化百分比(以常规治疗为对照)(表3)
由男女两性护理干预的血压变化百分比比较发现,进行药物护理干预后,无论收缩压或者舒张压的变化百分比两性没有显著性差别(P>0.05)。但是当只对男女两性进行生活护理干预时,男性收缩压和舒张压较常规治疗组减小的比例均大于女性(P>0.05);同时我们发现当男女两性心理护理干预时,女性收缩压和舒张压较常规治疗组减小的比例均大于男性(P>0.05)。
表3男女两性护理干预血压变化百分比(以常规治疗为对照)
3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在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为11.88%(1991年成人血压普查),老年人(60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病发病率为40%~45%。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我们在临床护理中采用了药物护理干预、生活护理干预、心理护理干预等措施分别观察其对两性的区别。从我们的研究发现,无论男性或女性加强药物护理干预后均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但是生活护理干预对男性患者跟有效,而女性患者在加强心理护理干预后治疗效果更好。
督导用药是原发性高血压最为有效的治疗方式。一般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大多为中老年,其用药随意性较大,自觉血压恢复正常就停止用药。这不仅会造成血压大幅度波动,还会造成血压的反弹,对患者的治疗非常不利[8]。从我们的实验结果发现,不论男性或女性在加强药物护理干预后比常规治疗组都会显著降低血压。
对于生活护理干预和心理护理干预,其对男性和女性患者的作用有很大差别。现代医学模式已从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由于男性和女性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分工的区别,造成男性和女性在产生高血压的原因上有所区别。本实验的研究发现,女性患者对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更好,而男性对生活护理干预的效果更好。其原因可能是女性患者更容易会接受心理暗示,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护理关系更能提高治疗效果;男性患者可能是由于社会角色的不同,生活不规律或长期养成不良生活习惯,而当对其加强生活护理干预时,对其治疗的效果更好。
我们的研究提示原发性高血压的护理措施不同对男女两性应该区别对待,不论男女两性都应该加强药物护理干预,而对女性应该更侧重心理护理干预,而对男性应该侧重生活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马山珊,郑红薇,王蓓.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中华护理杂志,2007,42(4):363~365.
[2]叶晓青,林芳宇,陈维清.高血压病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的研究.现代预防医学,2007,34(3):494~496.
[3]周超,雷燕,杨春霞等.饮酒、吸烟和嗜盐等生活方式与高血压发病关联的NETO分析.现代预防医学,2006,33(4):488~490.
[4]叶国鸿,罗发强,陈启华等.心血管病的社区健康教育.中国医药导报,2007,(31).
[5]黄月英,邱丽娜,洪蝶玟.健康教育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实施及效果.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08).
[5]刘志诚.改善饮食营养习惯预防慢性病.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2,2(2):11.
[6]张福金,张淑阁.高血压运动疗法.国外医学.康复学分册,1998,18(1):31.
[7]葛伟,王立敏,杜海英.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分析与护理体会.中国实用医药,2008,3(26):140~141.
[8]吴显儒,骆书秀,梁燕芳等.林翠芬高血压患者遵医行为对血压控制的影响.广西医学,2008,30(8):1204~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