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师如何注重课堂上的有效提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08
/ 2

数学教师如何注重课堂上的有效提问

杨贵芝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实验小学442500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课堂提问是教师在组织、引领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行为。有价值的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评价学习效果、增进师生情感、活跃课堂气氛以及激活学生自主学习潜能的基本控制手段。因此,优化问题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思维效率的关键。

一、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乐学善思

积极的情感交流是人们认识活动的内驱力,课堂气氛的沉闷与活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师生的情感交流起着主导作用。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金钥匙,在教学中,只有对每一个学生倾注满腔的爱,真正为学生创造一种乐学的环境,学生才能充满信心,愉快地参与学习知识的全过程。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往往忽视那些后进生,实际教学中我们不能歧视、放任不管这些需要更多关心和帮助的后进学生,应循循善诱,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增强学习信心。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是上午8时整,我们可以上课了吗?”教师以一句商量式口气的开场白将师生关系一下子拉到了平等的地位。当学生学写钟面上的时刻时,我指着“4:45”问:“如果不满10分,小圆点的右边应该写什么?”片刻的沉思后,一名学生大胆站起来:“我觉得是不是写0几?”这里的一问一答,从根本上改变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是非的主宰者”的角色,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通过有价值的问题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还要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动脑思考。教学中,学生不向老师提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教师有一种畏惧心理而不敢问,因此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言传身教”。根据学生的实际,让学生体会教师是如何提问的,让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如在新旧知识之间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是什么”……从而解除学生的思想顾虑,为学生创设一个平等、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消除学生紧张的心理,使学生长期处于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自然而然地进入善于思考、乐于提问的学习状态。

二、优化问题的质,减少问题的量

课程改革提倡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要在数学课中实现这一目标,提问的艺术至关重要。是“一问到底”?还是要问的精、问的巧呢?一问到底固然能带动学生积极思考,但数量过多,学生忙于应付问题而减少了独立思考的时间,这样能有多少收获呢?而问的巧、问的精才能真正体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能很好提高课堂效率。如在听小学六年级复习课《简单应用题》时,有这样一个题目:某班有男生19人,女生24人。这个班一共有多少人?学生解答后,根据题中的条件,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一些学生举起了手,老师喊了一个女同学,其余的同学则很不情愿地放下了手,有几个同学还噘起了嘴,甚至有那么三四个同学竟自言自语起来,认真听那个女同学讲的没几个人。我凑到一个正在玩的同学耳边,悄悄地问:“你怎么不听同学的发言呢?”他先是一楞,想了一会儿说:“我会。”“还有谁会说?”老师又在提问了,这回举手的已寥寥无几。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对老师的提问、同学的发言抱着这种消极的漠不关心的态度呢?课后我又询问了几个学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首先,教师提的问题过于简单,问的方式比较单调,激不起学生的兴趣;其次,学生心里非常清楚,像这样的一问一答,不可能人人都喊到,几次三番轮不到,他们就失去信心了;再次,同学的回答大同小异,没有新鲜感,不能吸引他们。因此,我们每位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要做到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关键处突破,给学生思考留足空间,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减少问题的量,优化问题的质,多提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不仅有利于教师讲授的效果,而且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把握提问技巧,延长学生思考时间

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需要教师的精心引导,需要问题的激发和调动,有效的问题能创设出一个充满张力的情境,造就一个充满诱惑的现场,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极大兴趣。提问形式要多样,由于问题的内容、性质和特点的不同,课堂提问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教师不管采用什么形式提问,都应先提问,再请学生回答,这样多数学生觉得自己也有可能被点名回答问题,使之保持高度注意力,积极思考。提问语言要明确,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谨、简洁,形成符号化,教师提问语言既要顾及数学这种特点,又要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用自然语言表述要准确精炼,不能含糊不清。比如:“观察这两列数列,发现了什么特点?”这个问题学生不好回答。究竟是问每列数列相邻两项之间的数量关系,还是指两列数列对应项之间的数量关系呢?还比如:“看到此题,你能想到什么?”这样的提问,学生也不好回答。教师发问时,问题要只说一遍,尽量做到长话短说,如果问题太长可用文字呈现。教师把问题说出之后,就不要再复述问题,以免养成学生不注意教师发问的习惯。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应注意引导分层理解,延长学生思考的时间,利用观察、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得以培养和提高。

总而言之,在实施新课改教学的今天,我们每位教师在数学课中只有提出有效的数学问题,为我们的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养成乐学善思的习惯。久而久之,不仅有利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