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分析与教育管理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8-18
/ 2

中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分析与教育管理对策

郑灵祥

甘肃省灵台县城关中学郑灵祥

〔摘要〕中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很艰巨的工作,因为它面临的对象是一个生理上已趋于成熟,心理上却十分脆弱,知识经验缺乏,个性发展差异很大的群体。为此,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加强学习,研究教育理论,研究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并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教育艺术和教育水平。

〔关键词〕对策方法行为中学生心理

1目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1.1缺乏理想与抱负,精神空虚。由于受社会中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再加上父母缺乏对子女的教育的科学方法,学生的课业负担比较沉重等,导致这种现象越来越突出。很多学生从小就被父母、祖父母溺爱、放任,娇生惯养,养成了贪图享受的习惯。有些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正义感,是非观念不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大家虽耳熟能详,但家庭意识、国家意识、民族意识、社会意识在学生心中越来越淡化。

1.2贪图享受,爱慕虚荣,另类消费惊人。目前,中学生普遍追求超前消费、喜好玩乐享受,缺乏吃苦精神。许多父母为了联系方便,或者基于激励学生读书,给学生配带手机。相当一部分学生则用手机打游戏、看网络小说、同学之间经常聊天,有部分学生还利用手机考试作弊。学生真正用来给家长汇报成绩,汇报自己思想表现的很少。

1.3人格扭曲,心理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情绪不稳定;厌学心理突出;经不住困难与挫折,心理脆弱;嫉妒与逆反心理严重,与教育者特别是与父母、老师的施教搞对抗等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已经成了绝大数家长的愿望。孩子一旦成绩不理想,就连吓带逼、连骂带损,给他们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致使学生视学习如畏途。

1.4自我意识强,对他人缺乏理解、宽容与同情。现在绝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依赖性强,性格孤僻、不合群,这使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面临很多的问题。个别学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尊重父母、老师、他人,不理解父母,缺少孝心,缺乏亲情。父母是自己天然的服务员,是免费的保姆,应该为自己奉献一切。

1.5行为习惯不好,动手能力差。由于受家庭教育的影响,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成为了孩子的贴身保姆。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没有亲自动手的机会,习惯不好,动手能力差。就不良行为和表现而言:吸烟、酗酒、赌博、迷恋游戏、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就处事和办事方式而言:自由散漫、办事拖沓、讲话粗鲁、出口成“脏”等;就学习态度和程度而言:态度不端正、厌学、怕学、精力不集中、懒得思考;就卫生习惯而言:不分场合,不选择地方,乱丢、乱泼、乱放等现象普遍存在。

1.6自我保护意识弱,安全意识不强。中学生属于社会弱势群体,容易受到不法侵害。这种伤害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校园外部的各类暴力事件,如打架、勒索、涉黑的各类活动及交通等各类伤害事故等;二是来自校园内部,包括因个人疏忽而造成的各种伤害事故及学生之间的伤害,如下楼梯扭伤、运动损伤、电伤、溺水等。

2中学生不良问题产生的根源

2.1父母教育的缺乏。现在农村很多学生父母在外面长期打工,教育孩子的任务就落到了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身上,存在严重的隔代教育。而作为祖辈的爷爷、奶奶,大多数对孙子、孙女过分溺爱或管教不严,造成学生是非不分,怕吃苦,缺乏应有的文明礼貌。

2.2个别教育者缺乏爱心。在现实教育工作中,部分教职工担当教书育人的角色有缺失之处,充当了“教育警察”;他们不是鼓励学生,而是发现其缺点,找学生的短处进行惩戒教育。

2.3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校外教育场所缺乏;学校周边环境差,网吧、歌厅、舞厅对中学生的负面影响大;新闻媒体的负面影响特别是网络的影响;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及学生本人的压力大等因素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的影响也不容低估。

2.4家庭教育的不到位。由于受不良因素的影响,教师的职业受到冲击,教育的主体趋于单一,对学生的教育有孤军奋战的感觉。因为学校教育总的来讲是规范、科学,学生接受的教育最直接最多的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一个星期学生在学校接受五天的教育,有两天在家里。由于家庭教育的不科学、不一致,甚至是错误的,导致学校教育所要达到的效能很低,相互抵消,以至为零,即通常所说的“5+2=0”现象。

2.5学生自身的原因。中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很多的,如对学习缺乏兴趣;辨别是非的能力差;缺乏抑制力;认知水平不高。青少年自身生理、心理正处在成熟发展期,这是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

2.6同伴之间的负面影响。学生要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特别是社会交际的能力。交往要有选择性,注意选择交往的对象、范围、时间、地点等。同伴的负面影响,是学生出现问题,走向后进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学生吸烟、喝酒、打牌、进营业性网吧、早恋等,都是同伴之间相互影响,缺乏辨别力和抑制力而造成的。

3中学生不良问题的教育管理对策

3.1相信学生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自信心。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一直在父母、祖父母等的呵护下长大,从小娇生惯养,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独立生活的能力非常差,一旦远离了家长的“保护圈”,一下子就感到很茫然,无所适从,更谈不上自主管理了。所以,要让学生自主管理,必需先从培养他们自主管理的自信心入手。为此,班主任要与学生交朋友,争取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感到班主任可敬、可亲、可近、可信、可爱,从班主任的言谈举止中得到教育,受到鼓舞。要告诉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能,都有自己的长处,都有可塑性。只要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敢于自主管理,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就会吃一堑长一智,逐渐积累增强自主管理的能力,就一定能自主地把班级管理好。

3.2全员参与———“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管”。在班级中建立岗位责任制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在班委会下设学习组、宣传组、文体组、劳动组、生活组等,各组下面再分设若干小组(6耀8人),每个小组分管一项班级事务,把全体学生分到各个小组中(各小组成员是管理者),每位学生都有一项管理职责。每位学生可以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对其他学生进行管理、监督、考核、评价,同时也接受其他同学的管理、监督、考核、评价。这样,所有的学生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形成了相互管理、相互监督的管理格局。这套管理办法的实施不仅是班级出现了“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的局面,更重要的是在相互管理的过程中,所有学生都得到了锻炼,增强了自信心;学会了平等互助、相互尊重;学会了自律、自主管理和公平、公正地处理问题。

3.3转变角色———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学生是班级的主角,教师的责任就在于领导学生当好主角,使之具有自主意识、自治能力,要求学生“自己会”。因此,建立开放的、民主的、有学生参与的班级和课堂管理体制———设立“值日班长”是很必要的。这项制度的设立,可把教育者对学生的要求较好地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意识和行动,变“别人要我做”为“我必须这样做”,从而增强其自我管理的自觉性。为了使班级各项工作和教学活动行之有效地开展,可选举产生若干名班级管理员,如卫生监督员、自行车管理员、纪律监督员、饮食监督员、交通安全员、学习小组长等等。这样,职责到人,明确目标,不仅有利于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能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思想,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3.4形成制度———变“他律”为“自律”。教师应激发学生完善自我的欲望,由“他律”逐渐变为“自律”,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和校风。把班级准备开展的每一项活动、目的和要求交给学生,让学生构思、设计,让学生承办、主持,让学生总结、提高,给学生一个较大的空间,实行班级活动自主化。教师需要做的是及时表扬和鼓励。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只要学生有进步就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实行“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逐渐少”的赏识教育。发现学生的缺点和毛病,不用批评、教训的口气,而用“建议、希望”等词语来说明,给学生以信心和力量。此外,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好示范,当好表率。“身教胜于言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