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霞辽宁省北票市台吉镇中心小学
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学生生活,这是教学的“根”。语文从生命开始,与生活同行。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与生活紧密相连。我们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地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语文教学“生活化”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只有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才会枝繁叶茂。鉴于此,语文教学要努力营造大语文环境,面向学生广泛的现实生活,让语文教学“生活化”。强调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巧妙地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到语文学习中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
1.有生活才有正确
杰罗姆?布鲁纳提出,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积极参与身体力行才能获得知识。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努力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死背硬记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注重激励学生的自得、自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尝试,让孩子走入生活,触摸生活。
2.有生活才有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更是强调了“综合性”学习。开展综合性学习,既能挖掘语文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共享资源,又能综合利用各科知识技能,推动学生走向社会,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阅历,增长才干。
3.有生活才有精彩
“源于生活”是新课程的一大特点。贴近生活,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是重塑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作文教学是语文课程中最具生命个性的教学层面,是具有个性的学习主体并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放飞情感,表明态度,实践人生价值的体现。新课标要求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基于这一理念,我认为,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敢于表达的能力,要解除羁绊于学生作文情感的条条框框,为学生提供体验生活的机会。让学生在开放中大胆作文,弘扬个性,放飞情感,写真实的生活,述生动的情感。
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体验过程。体验了多少,体验了什么,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尊重学生真实的生活感受和体验,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
二学生生活“语文化”
刘国正曾说:“生活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源头”;“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学生生活“语文化”,就是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生活,扩大信息量,让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心田,正如新的《课程标准》所强调的那样:“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应用的规律。
1.日常生活“语文化”
就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学习或运用语文。“生活处处皆语文”。要多看报刊杂志、多听广播电视、多读中外名著。从打电话到接待客人,从写留言条到写申请书,从看电视广告到看电器说明书,无一不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教师引导学生勤写生活随笔,努力把语文学习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生活中。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
家庭生活是日常生活重要的部分,家庭是小社会,在这其中学生品尝了成长过程中的快乐与痛苦,也体味到了亲情的可贵。然而,许多学生认为每天都和父母接触,实在没有什么让人感动的事情。在这时,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用心感受家庭中让学生感动的事。如让学生回家参加家务劳动,和父母一起体会劳动的甘苦,父母节日或生日的时候,给父母送上自己做的礼物等等。体验亲情,积累写作素材。还可以让学生和父母每周谈一次心,把成长的困惑告诉家长,把成长的成果和家长一起分享。学生在与父母的交流中,享受到了亲情,也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情感的基础。
2.班级生活“语文化”
充分利用好语文课前的2分钟,对学习语文很有帮助。对小学生来说,从生龙活虎的课间活动过渡到紧张的学习活动,真是很难。因而老师大多要在讲课前进行组织教学。近几年来,我尝试着进行这样一种组织教学,既能提高语文水平,又能达到收心的效果。这种组织教学的内容,是随着语文教学任务的不同而变化的。(1)识字。二年级语文教学的任务主要是识字,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组织教学:上课铃一响,就用田字格小黑板出示一个生字(带拼音),让学生边拼边写。这样,学生既动口又动手,非常受欢迎。再利用一点点时间读或说字形,正确的奖给大红花。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这样,每节课学生都能在愉悦的环境中额外记下一个或两个生字。一年下来就记住了400~600个生字,大大提高了生字教学的效果,为阅读打好基础。(2)说话。三年级作文的主要形式是看图写话,结合作文教学,组织教学内容也有了改变。有时,我着重训练学生的看图说话能力。上课用投影仪播放(或课前画出)一幅色彩鲜艳的图画,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就被画面吸引,边观察边议论。观察了几秒钟后就让学生用一两句话说说图意,运用好词好句的给予表扬。这样,既完成了组织教学,又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为说文章的主要内容,段落大意打下良好的基础。有时,我让学生进行词句积累。每节课,都在屏幕上打出一两个好句子或一段词句优美的文字,让学生用一分钟识记忆,积累写作素材。经过训练发现许多好词佳句已在学生的习作中出现,从而使文章生动起来。(3)阅读。四五年级的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提高了,并学会了做读书笔记。在每节课的组织教学时间里,我指名一两名学生将课外书中抄录的好段落、好句子念或背给大家听。一学期下来,一方面,更多的学生主动去阅读课外书,另一方面,写作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第二学期,配合写事作文的教学,轮流让学生利用一分钟说说新鲜事。这新鲜事来源广泛,生活、广播、电视皆可。其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做生活的有心人,并为写作提供素材。久而久之,学生在生活中养成了会听、会想、会说的习惯。
3.社会生活“语文化”
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它源于社会生活,也应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就丧失了其生命力。面向社会的生活实践,是学生学好语文、增加积累、培养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参观访问等方式让学生关注本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和国内外的重要事件等。在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中,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如在学习《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文章时,我展示了声像并茂的动画:清清的溪水,圆圆的卵石,绿绿的小草,红红的花儿,小溪流快乐地奔向江河,茂密的树林。展示后,我深情地说:“哎,这么美丽的小村庄却永远消失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课后,让学生去收集小溪受破坏的资料、图片。共同探究如何保护好溪水,保护自然环境的途径。一个星期后,在班中交流,并写倡议书,激起了学生们拯救地球的责任感。
培养新世纪的接班人,是当代教育者义不容辞的使命,而作为语文教师,理所当然地应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能力。“社会生活‘语文化’”就是要求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中,自觉运用“语文”这个武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为服务社会尽一份力。
教育学生做个有心人。让学生在逛街时,在旅游时,时时处处注意观察,找出有语病的广告语,有错字的招牌,做一只“啄木鸟”。这样,不但有利于语文知识的巩固,也有利于社会上语言文字的净化。这样的双赢活动,何乐而不为呢?
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动力和参照吧,同时让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去关注生活,获得人生经验,品位不同人生。让我们“展开语文与生活的双翼,自由地飞翔”,在新课程指导下,使语文与生活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