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验指标与慢性乙肝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1

血常规检验指标与慢性乙肝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

汤淑敏

(安徽省淮北市中医医院235000)

摘要:目的分析血常规检验指标与慢性乙肝中医证型相关性,提高临床诊治的有效性。方法我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了若干例慢性乙肝患者,本次研究随机从中抽取180例,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标准,分别纳入肝肾阴亏组、脾肾阳虚组、湿热中族组、肝郁脾虚组、血瘀阻络组五个组,每组36例;从我院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患者中抽取40例作为对照组。检验并比较各组的血常规指标。结果湿热中阻组、血瘀阻络组的RDW-CV水平、MCV水平、PLT水平、MPV水平与其他各组的比较,差异显著(P<0.05);但湿热中阻组与血瘀阻络组的PLT水平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慢性乙肝患者的血常规检验指标与中医证型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可作为中医辨证的参考。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指标;慢性乙肝;中医证型;相关性

慢性乙肝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临床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是保证治疗效果与预后效果的重要措施。但是,慢性乙肝的临床治疗存在较大的难度,目前还未发现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临床上主要采取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方式来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近年来,中医在国际上的认可度大幅提升,作为我国的文化瑰宝,其蕴含了丰富的疾病知识,对现代医学也具有很大的影响[1]。基于此,为探索中医证型与慢性乙肝临床血常规指标间的联系,本文展开以下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了若干例慢性乙肝患者,本次研究随机从中抽取180例进行本次研究,其中包括男性患者104例,女性患者76例;年龄23~62岁,平均(32.42±8.69)岁;病程6个月~17年,平均(7.46±1.16)年。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标准,将180例患者分别纳入肝肾阴亏组、脾肾阳虚组、湿热中族组、肝郁脾虚组、血瘀阻络组五个组,每组36例。另外,从我院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患者中抽取40例作为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1~63岁,平均(32.15±8.45)岁。本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许可,且所有纳入的对象都知情同意参与本次研究。六组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采集样本血液。参与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都于早晨空腹状态抽取中指指尖或其他指尖血液,做好血液标本标志并送至检验室检验。(2)血常规检验。将血液样本注入真空状态的EDTA抗凝管内,然后放入已校准的全自动血液检验分析仪中,按照仪器使用说明书的要求进行血细胞检验;待血液标本达到手工血涂片的检验要求,再在室温条件下对其进行血细胞涂片检验,采取瑞氏法完成染色,然后由临床检验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严格进行镜检,认真观察和记录血细胞分类、形态、大小、数量等[2]。上述检验都必须在室温条件下,且在2小时内完成,防止血液样本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异常。记录血常规指标中的血细胞参数(MCV、RDW)与血小板参数(PLT,MPV)。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分析数据,以(x±s)表示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组间差异,以P<0.05表示比较间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各组的血细胞参数比较

各组的血细胞参数中,湿热中阻组、血瘀阻络组的RDW-CV水平、MCV水平与其他各组的比较,差异显著(P<0.05)。相关数据见表1。

3讨论

相关实验研究指出,慢性乙肝采取药物治疗的方式能够获取一定的治疗效果,不过其引起的不良反应也较大[3]。因此,医学界有人提出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结果表明,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西药治疗。中医学中遵循辨证论治理论,需要按照患者的病情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制定对应的中药方组。但是,慢性乙肝患者大多没有显著的临床症状,这给中医治疗带来较大的难度。

综上所述,慢性乙肝患者的血常规检验指标与中医证型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可作为中医辨证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雷长国,覃建锋,蔡林.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临床检验指标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7(3):357-358.

[2]李琦,高宇,赵立铭,等.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检验医学指标相关性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13):1794-1797.

[3]郭慧娟,尚晓泓,郭朋,等.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与生化检测指标的相关性研究[J].中医药导报,2016(10):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