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芳贵州省水城县果布戛乡果布戛小学
摘要: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应该是以教学活动为主的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创设和运用情境,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信息接受与反馈,能更有效促进课堂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使教学过程能够吸引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情境教学快乐学习想象空间思维发展
“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将思维过程“融”于情境中,学生就会对教学活动产生直接、强烈的兴趣,而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源动力。
一、创设游戏情境,让孩子快乐学习
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科学的采用游戏教学将大有益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既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为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环境,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数字7的读写》时,授课前设计“抢凳子”这一游戏来导入所学知识:7名学生围着5张椅子绕圈,其他学生们唱歌,歌声停下来后,学生抢到座位,看谁的反应快。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们直观的建立了数的概念,了解到“5比7少2,7比5多2”,既复习了上节课关于“5、6”的知识,又引发了学生们学习新课的兴趣,一举数得。又如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时,当学生探究了计算方法后,设计接苹果小组接力赛,各组每个接到苹果图片的学生,认真计算填写一道式子,然后传给下一位学生,各组学生同心协力争第一。这个游戏给学生提供了熟练计算的机会,也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取得较好效果。
二、创设生活情境,让孩子走进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充满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数学教学要善于把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结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观察、体验、操作、思考,从而理解数学的价值,掌握数学知识。创设贴切学生生活的情境,使学生在参与学习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好地理解数学。
生活是多样的。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有300名学生就会有300种不同的兴趣和爱好。”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情境图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中教材安排了“小小商店”模拟购物。其中我上课时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让一个学生拿着5元钱去购买7元钱的小汽车,如果不够怎么办呢?这时学生们纷纷举手说出自己的意见,有的说回去拿了2元钱再来买;有的说问其他小朋友借了2元钱再来买,有的甚至说你可以去跟卖东西的人讨价还价,叫他打一下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联系了生活实际,让学生拥有了更大的创造空间。
三、创设故事情境,给孩子想象的空间
童话故事是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最爱,把数学问题用童话故事的形式描绘出来,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根据儿童的这一心理特征,教师把书上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编成一个个故事,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数学7的加法时,利用简笔画先在树林中画3只狐狸,又从外面跑来4只狐狸,总共有几只?这些比较明显的童话故事,也让小学生对学习数学感到简单,并有兴趣学下去。
四、创设活动情境,促进孩子思维发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地信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教学中,把问题情境活动化,让学生投身到问题情境中去活动,这有利于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于促进学生从动作思维向具体的形象思维过度也是十分有利的。创设活动情境是指教师通过对学习主体和学习内容的分析,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问题背景,以使学生自主地学习,主动完成知识的构建,数学课堂中,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通过创设童话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探究和理解所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这一内容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让学生一起搭积木,在游戏中感知物体是有不同形状的;再引导学生把其中一些物体进行分类,依次观察物体,然后分别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图形,初步认识这些形状;再让学生依次摸一摸,再次感知每类物体的主要特征,并在小组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类物体的特点,形成不同物体形状的表象。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经历了观察分类与形成表象的过程,加深了对不同形状物体的认识。
又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有关“连加”的思考题时,教师让同学们按值日组分组,每组按高矮排一队,挨个儿说说自己前面有几个人,后面有几个人,这一队共有几个人,并记录在本组的统计表中。说完把表填好后,分析分析表中每位同学说的三个数之间有什么联系。等同学们利用充足的时间讨论、分析之后,让他们汇报自己的发现。然后教师随机抽取八名同学上讲台排一队,提问:“XXX同学前面有几个人,后面有几个人?”学生数过后再回答,教师板书,并把xxx用一个圆圈标注出来,再提问:“谁来列式算一算这一队一共有多少人?”很显然,他们都知道了要求一共多少人,还得加“1”。为什么还要加上用粉笔单独画出来的圆圈,请同学解释说明道理,并多出这样的几个小练笔让学生作好巩固,然后再做书上的思考题就容易了,通过这种画图的方法做几个类似的习题,学生都掌握得不错。
总之,我们可以看到,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机会,适时适当地创设情境就一定会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始终在积极快乐的气氛中感受数学的奇妙,进而掌握好知识。创设合理、科学的教学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少燕.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情境的运用[J].学周刊,2015(11):104-104.
[2].林佩.第一学段童话教学的情境创设[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