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病管理对老年2型糖尿病伴焦虑患者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慢病管理对老年2型糖尿病伴焦虑患者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倪敏菊

倪敏菊

(张家港鹿苑医院江苏张家港215616)

【摘要】目的:分析讨论慢病管理对老年2型糖尿病(T2DM)伴焦虑患者主管幸福观的影像。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于本院治疗的46例老年2型糖尿病伴焦虑患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23例,对比组23例。两组患者的原有药物治疗方案均不改变,对比组患者不予以干预措施,观察组患者予以慢病管理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焦虑、糖代谢,以及幸福感的影响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经干预0.5年之后,观察组患者的HbA1C为(8.11±2.31)%,TAI为(43.01±6.42)分,MUNSH为(42.14±7.05)分,观察组治疗前后具有明显差异(P<0.05),而对比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老年2型糖尿病伴焦虑患者采用慢病管理治疗,可显著改善其焦虑程度,以及糖代谢等,并有效增加患者主观幸福感。

【关键词】慢病管理2型糖尿病伴焦虑主观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6-0212-02

对于2型糖尿病(T2DM)这种疾病而言,临床上将其视为心身疾病之一,T2DM对人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均可造成严重威胁[1]。为有效减轻患者抑郁和焦虑,并增加患者主观幸福感,即提高患者生活满意度,本文将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于本院的46例老年2型糖尿病伴焦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焦虑、糖代谢,以及患者的主观幸福感的影像进行了分析讨论,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46例老年T2DM伴焦虑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比组,每组各23例,其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34例,患者的年龄为61.3~75.2岁,平均年龄为(45.6±12.2)岁,患者的病程为4.5~30年,平均病程为(9.5±3.2)年;46例患者均与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公布的T2DM诊断标准相符[2],并且特质焦虑得分均不低于50分,国内常模平均为(43.31±9.2)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病情程度等均无明显差异,以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很好可比性。

1.2方法

对比组和观察组均不改变原有治疗方案,对比组患者不实施任何干预措施,观察组患者给予慢病管理治疗,包括档案管理、随访管理、健康教育、心理干预、运动指导、饮食指导、以及自我管理和家庭培训等。46例患者在入选的时候,均进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测定,并做肾功能、尿常规,以及眼底检查。患者的焦虑评定使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焦虑程度则使用特质焦虑(TAI)进行表示。

1.3评定标准

患者主观幸福感的评定使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评定。量表的每项条目,全部使用3级记分,得分范围0~2分。正性因子分减负性因子分加24等于总分,根据百分制转为标准分,实际分除以最高得分再乘以100为标准分。患者的总分越高,则主观幸福感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对于组间数据对比,我院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用t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干预0.5年之后,观察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特质焦虑量表(TAI)评分以及纽芬兰纪念大学主观幸福感量表(MUNSH)评分在治疗前后,均具有明显差异(P<0.05),而对比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的HbA1C、TAI以及MUNSH状况对比

3、讨论

近年来,老年糖尿病(DM)患者不断增加,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2型糖尿病为身心疾病,其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可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对于患者主观幸福感而言,其主要体现了个人的生活质量,为对生活的满意程度,以及对快乐感的衡量。据相关研究证实,患者的焦虑水平,与其主观幸福感呈明显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13,降低患者焦虑,可有效增加患者主观幸福感[3]。与本文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而在本文的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给予例慢病管理治疗,其HbA1C、TAI和MUNSH在治疗之后,均有明显的提高,由此可见,对老年2型糖尿病伴焦虑患者进行慢病管理,可有效提高患者的主观幸福感。

参考文献

[1]陈雪妹.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护理干预的研究现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5):356-358.

[2]李霞,解杰梅,张会君等.意念导引法对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心理及血糖控制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7):1647-1648.

[3]罗镧,胡毓洪,拓西平等.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轻度认知损害的相关性[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1,32(10):1122-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