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建筑适应性再利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3

老建筑适应性再利用

莫如惠

广州中筑建筑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000

摘要:在这一片土地上,大规模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而我们正处于这样一个改就换新的年代,适者生存是这个时段不变的规律。在建筑界也存在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这样的一个自然规律,但是每一栋建筑都有其存在的历史和意义,设计者们有责任把处在淘汰边缘的建筑进行改造翻新,让其重新适应新的时代,重新具有活力楼的表面以淡褐色及白色水刷石铺装,楼内地面以水磨石铺装。其形体构成、里面构成手法,均体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至今,整座大楼基本上保持原貌,整体损坏程度不大,有冷气排水的地方形成有锈迹的水痕,墙面被部分侵蚀。东里面墙根处于长期湿潮,滋生了苔藓植物。

设计者把这栋楼作为水利院楼的一个延伸,赋予其新的建筑功能—学院图书馆。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是一个年轻而特殊的学院,包含有建筑、土木、路桥等多个工程行业的学系。那么其图书馆应该学子们认识和理解空间的一个重要“道具”。在某种意义上,这个建筑是一个标准,是学生学设计的参照物。因此,这个建筑也就有了新的使命和意义本设计尊重地形以及其周围环境,不大兴土木。尊重旧建筑的外观,在满足功能和外观的同时,尽量做到少改动,不改动。加建部分采用了清水混凝土,以其厚重来搭配原有建筑的的历史感的庄重。同时又以不规则几何形状的灵动性来打破原有建筑的呆板,达到一种动态平衡。至此,这栋老建筑也就具有了新生命。

关键词:老建筑;改造;新生命;图书馆

AdaptiveReuseofOldBuiding

MoRuhui

(CollegeofWaterConservancyandCivilEngineering,SouthChina

AgriculturalUniversityGuangzhou510642,China)

Abstract:Inourmotherlandnowadays,large-scaleconstructionisgoingoninfullyswing,andforsurewearenowunderanerathatreflashingalltheoldthingsintonewones----onlytheruleofsurvivalofthefittestistheeternity,whichalsoexistsinconstructionindustry.

Butanyway,everyarchitecturehasitshistoryandthesignificantreasonsoframaining.Torenewandtransformtheoldarchitecturesthatfacingeliminatationintonewonesistheresponsibilityofnowadaysdesigners---tomakethemadapttothenewera,toorderthemnewlifeagain.

Keywords:oldbuildingtransformnewlifelibrary

1前言

在这一片土地上,大规模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而我们正处于这样一个改就换新的年代,适者生存是这个时段不变的规律。在建筑界也存在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这样的一个自然规律,但是每一栋建筑都有其存在的历史和意义,设计者们有责任把处在淘汰边缘的建筑进行改造翻新,让其重新适应新的时代,重新具有活力。

老建筑适应性的再利用,这包含的意思太多了。建筑改造是一种适应性的再利用,很多时候,室内设计未尝也不是一种适应性再利用。改造,比新建建筑更有意义,也更有难度。

2项目概况

项目地块位于华南农业大学(老校区)中心区域附近,毗邻4、5号楼(校史馆),人文学院等有悠久历史文化的老建筑,同时靠近第一教学楼,第二教学楼(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工程学院以及华山学生活动中心、华山学生宿舍,总用地面积6970平方米,净用地面积5843平方米。该地块大部分为草地,绿地率为90%,建筑密度0.06,容积率0.16,绿树成荫环境幽美,具有优越的地理环境优势。

该楼由丰顺县建筑公司承建于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命名为“农业工程实验楼”。最初供原工程技术学院学生实验之用,后经其自身的发展,于二十世纪改为工程学院,现为华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行政楼。

楼的表面以淡褐色及白色水刷石铺装,楼内地面以水磨石铺装。其形体构成、里面构成手法,均体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至今,整座大楼基本上保持原貌,整体损坏程度不大,有冷气排水的地方形成有锈迹的水痕,墙面被部分侵蚀。东里面墙根处于长期湿潮,滋生了苔藓植物。

为了加深对这栋建筑的的理解,对建筑本身和其周围的空间进行了SketchUp建模。这栋建筑处一个凹陷的类似宝盆一样的空间之中。

3规划设计

3.1设计理念、地形分析与改造

一开始的时候,设计者第一个构思是把这一栋建筑改造成服务于全校的用于展览和演出的场所,类似华山学生活动中心。因为华农大缺少这样一类的建筑,就算是平时要举行一个学生的作品展览都找不着合适的地方。可是,不久设计者就自己提出了疑问—这个地方用来服务全校,合适吗?由于地块处于华南农业大学相对偏僻的地方,其辐射半径不会很大,甚至只会局促于附近的那几栋宿舍楼。这地方不是学校的中心,甚至是华山区的重心都不算。人流量稀少,平时除了附近的几栋宿舍的同学多上课或者外出经过之外,很少人会过来这一边。所以这里不适合发展成为一个全校性的服务场所。

重新对这一地块进行定位,可以发现这一地块处于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和工程学院之间,三点一线,绿树成荫,环境非常的幽静。那么,应该怎样去定位这一地块呢?

之后,综合以上的分析,设计者打算把这一栋建筑改成水利与土木工程的专属用地,或者更详细地说,是改建成一个建筑系馆。因为华南农业大学的建筑系刚刚建系不久,很多建筑教学的硬软件都还没有完善,建筑学专业的教学设备极度缺乏。于是设计者初步构思了设计者的第二个设计方案---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的建筑系馆。设计者的这一个提议也得到了指导老师的中肯。

可是想要继续深入的时候,设计者对自己的这个构思又产生的一点疑问—这是设计者想要的设计吗?设计者对这块地的前期调研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经常经过这个地块的人觉得应该把这块绿地保留下来,设计者这样的设计却已经破坏了这块草坪的整体性,岂不是得不偿失?地块两边分别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以及工程学院的两座大体量的院楼,那设计者在中间再建一栋较大体量的建筑的话,比例肯定会失衡。这一绿地,也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

因此,设计者摒弃了建筑系馆这个构思,开始了设计者第三个方案构思——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院楼的附属楼。也就是说,设计者把这栋楼作为水利院楼的一个延伸,赋予其新的建筑功能—学院图书馆。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是一个年轻而特殊的学院,包含有建筑、土木、路桥等多个工程行业的学系。那么其图书馆应该学子们认识和理解空间的一个重要“道具”。在某种意义上,这个建筑是一个标准,是学生学设计的参照物。因此,这个建筑也就有了新的使命和意义。建筑的初步规划由此定了下来。

3.2用地及功能分区

前面提到过这里不适合做大体量的建筑,虽然这里有很大的用地面积,但是设计者必须把原有的大草坪保留下来,那么一个图书馆所有的功能都应该在原有建筑完成。这个时候,问题来了,把这个建筑作为一个图书馆来使用,她本身只有不到100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这够不够呢?她应该有书库、展览厅、阅览室、绘图室这些基本的功能,95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不够。于是设计者就增加了一块与原建筑占地面积相当的体块来作为借阅大厅和展览厅。这时候,建筑密度为0.12,对原有大草坪的景观也没有多大的冲击。

3.3交通系统

原有建筑的人流交通是很不清晰地,甚至已经达到里主次入口都分不清楚的地步。这主要是因为原有建筑北面有一条小路,平时就是很多人走。反而南面大路的人流量相对少一点。根据规划用地所处的位置及交通条件,设计者在新建建筑的东西两边都设置了出入口。其中人流量较为集中地东面为主要出入口,西面为次要出入口,保留原有建筑南边的出入口为工作人员的专用出入口及书本通道。这样以来,交通流线就主次分明了。

4建筑设计

4.1修缮和改造原有建筑

原有建筑外观不做多大改变,主要是修补墙洞,以及是洗刷墙面原有的水刷石。还有的就是南立面的改造,把空调机位统一起来,用木制百叶来装饰,同时把挑廊纳入室内空间,增加建筑面积。与建筑内部则是根据图书馆的功能要求,拆掉一些墙体,形成大空间书库和阅览室。

4.2加建部分

为了与原有建筑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增加原有建筑的趣味性,加建的建筑采用了不规则的几何体块。整个体块以简单朴素的清水混凝土来表现,简单而不失稳重。

5景观设计

在绿化系统方面,设计者只是在地块凹下去的地方做了一个水体作为原有大草坪与新建筑之间的过度。还有的就是在地块北边的那十来棵树的树下做了硬质铺地。其他的都保留原貌。因为这块地本身就是一处靓丽的景观,多改动反而有可能破坏看原有的味道。

6结语

本设计尊重地形以及其周围环境,不大兴土木。尊重旧建筑的外观,在满足功能和外观的同时,尽量做到少改动,不改动。加建部分采用了清水混凝土,以其厚重来搭配原有建筑的的历史感的庄重。同时又以不规则几何形状的灵动性来打破原有建筑的呆板,达到一种动态平衡。至此,这栋老建筑也就具有了新生命。

参考文献:

[1]李晓东,刘彦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馆改造.世界建筑.2006,05:30-32

[2]RojkindArquitectos.NESTLECHOCOLATEMUSEUM..WORLDARCHITECTURE.2008,04:58-63

[3]Himma建筑工作室.C17住宅,坡州市,韩国.世界建筑.2008,04:52-58

[4]WandetHoeferLorch+Hirsch.新泽特博物馆.和文献中心.世界建筑.2008,04:70-75

[5]李兴钢,张音玄,付邦保.表皮与空间——北京复兴路乙59—1号改造.建筑学报.2008,12:5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