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管理促进和谐全面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 4

强化管理促进和谐全面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金建龙

金建龙(绍兴市职工中等专业学校浙江绍兴312000)

近年来,学校本着“规范过程管理,保证教学质量,发挥资源优势,服务地方需求”的原则,利用优越的教学环境,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益,走出了一条以特色求生存、以改革促发展的办学路子。

一、依托阵地,创新机制,着力抓好职工技能培训

开展农民工培训过程中,学校坚持为职工群众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为推进工运事业蓬勃健康发展服务的方针,坚持面向社会、面向企业、面向职工、全面提高职工素质的方向,以深化“创学习型组织,做知识型职工”活动为契机,根据农民工培训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传授一门技艺,介绍一个岗位,富裕一个家庭,带动一种经济”为主题的培训理念,紧紧围绕电工、焊工、管道工、手工艺编织、养老护理员、烹调师、西式面点、餐厅服务员、商品营业员、服装制作、计算机、家政服务员、企业职工安全培训、网络教育等等现行市场需求较大的传统专业展开了培训。自2008年以来的三年中,学校共培训15500人次,开办技能培训班215期,其中各类技能培训8000人次,农民工技能素质免费培训3500人次,获技能证书4600人次,学历培训3000人次,工会教育培训中心培训1000余人次。学校连续三年获得绍兴市区“农民培训先进基地”的荣誉称号。

1.创新机制,抓培训落实

(1)责任到位。全面推行学校年度经济目标考核责任制、部门负责制、全员聘任制。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有效地调动了全体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较好的发挥,大家主动献计献策,积极协助学校领导想方设法争取市(县、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有关企业的支持,最大限度地做好了电工、焊工、机操工、架子工等特种作业上岗操作证书培训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

(2)投入到位。为适应农民工增量培训的需要,学校积极投入经费,改善培训设施、设备,创设了良好的硬件环境。近三年中,学校先后投入经费50多万元用于改善培训设施,建造了约200平方米的管道工培训教室、电焊工实训教室和烹饪面点实训教室,可以同时容纳50余人参加培训考核,同时还整修了计算机房、道路、档案设施等相关辅助设施,大大提高了培训的效能。

(3)措施到位。一是正确面对绍兴市区的实际情况,结合本校实际,主动出击,从四个方面组织培训生源:①失土农民转移培训;②下岗职工技能培训;③面向社会和企业各类人员的技能培训;④外籍劳动力进市区务工技能等级培训。最近3年,我校开展各类培训共办班215期,培训人数达15500人。二是组建了一支能适应各类培训项目的师资队伍,常年聘任有丰富教学培训经验的专家教师,使技能培训的合格率多年保持在95%以上,就业率达到70%以上。

(4)合作到位。在市场竞争中,充分发挥技能培训优势,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网络平台,发挥工会组织的优势,搞好市场调研,积极与大型企业、镇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合作,为广大的农民工学员提供优质的培训服务,使一大批农民得到培训转移,学会了一技之长。

2.注重实效,抓因人施教

(1)办学形式多样化。在培训方式上因地制宜、灵活多样,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有目的地对绍兴市区范围及下属县(市、区)范围内培训生源集散地开展招生培训工作,并逐步拓展到马山镇、滨海工业区等地。培训科室的同志经常早出晚归,披星戴月,简直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我校这种高效的培训方式曾被作为经验在《浙江工人日报》整篇报道。

(2)办学对象层次化。在培训过程中,学校针对不同的对象和层次采取了因人施教的方法:对于知识文化水平较高的农民工,进行了一些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的技术工种如电工、焊工等特种工种和计算机等职业资格培训;对于文化水平中等的大多数农民工,进行了一些有一定技术难度、要求不高的技术工种培训,如电工、焊工、架子工、机操工等上岗操作证培训;对于少数文化水平偏低、没有稳定收入的农民工进行了一些难度不大、要求较低、容易操作的技术工种培训,如家政服务、面点制作等。

(3)办学内容实用化。在教学培训中,学校既不拘泥于教材,又不脱离教材,本着突出重点、注重实效、深入浅出、因人施教、故事案例、提问释疑,摆脱了程式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农民工培训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3.注重结合,抓效益双赢

(1)培训与考证相结合。学校根据一些行业农民工分散性、流动性、季节性、工作时间不固定性的特点,采取上课与自学相结合、长训与短训相结合的办法,分阶段教学累计学时的弹性学制,有效地解决了工学矛盾,方便了有一定文化基础和能力的农民工半工半读、工学结合。学校规定凡是参加培训的农民工考核或学习达到规定的课时(通过考试)即可颁发结业证书。三年中共有4600名学员拿到了技能等级证书。

(2)免费与收费相结合。根据农民工培训实际,对特殊工种的培训,学校严格按照绍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的行政事业单位培训收费标准核定项目专业收取相应的培训费用;对部分普通工种的培训,学校采取免费培训的形式,如学校先后开展了由3500余名农民工参加的面点制作、计算机操作等免费技能素质培训。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训过程中,学校按照职业技能“应知应会”的标准要求,既注重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更突出职业技能的训练。培训的各门课程都加大了训练实操课时,如电工、电焊工班,基础理论课和训练实操课各占一半,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训,绝大多数学员都较熟练地掌握了电工、电焊工的实操技术;计算机操作应用采用讲、演结合,上机操作训练;家政服务、面点制作也都是边学习基本知识边进行实操技能训练,使学员的实操技能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

(4)培训和就业信息、维权服务相结合。学校通过市总工会下属的职工维权服务中心的就业窗口,把学员培训信息和就业意向有机结合起来,在搞好培训的同时及时向农民工推介工作岗位,提供招工信息,达到了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这种以市场为导向的工作方式,使我校的农民工培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整合资源,抓体系构建

(1)依托企业联合开展培训。企业是开展培训、提高职工和农民工队伍素质的主体。几年来,学校积极联合绍兴市职工维权帮扶中心与企业开展合作,共同培训职工、农民工,先后在精功股份有限公司、绍兴盛华汽车零部件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德尔福派克电器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职工、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并在服务行业建立了美容美发、厨师面点、家政服务等6个培训基地,进一步强化了帮扶培训功能。

(2)依托科研院所开展培训。近年来,学校在培训职工、农民工职业技能方面,不仅注重数量,更注重质量,先后在全市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水平较高的浙江托普职业技术学院、绍兴文理学院、绍兴中等专业学校等大中专院校和农科院、农机研究院、科研所等科研机构设立了培训点(站),针对特殊人群开展专业培训,切实培养了一支具有高素质、拥有创业本领的职工队伍。

(3)借助社会办学开展培训。社会办学和培训机构的发展已成为下岗失业人员、下岗职工及农民工学知识、掌握技能的重要载体。学校通过积极协调运作,先后借助飞达电脑、开心面点、光夫发艺等社会各种培训机构有针对性地联合开展各种技能培训,如计算机、厨师面点、电工电焊、美容美发等等,让广大职工和农民工学到了实实在在的职业技能。

(4)联合相关部门进行培训。几年来,学校积极配合市总工会协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司法局、安全生产监督局、卫生城建等部门联合开展基础培训,通过为农民工开设劳动政策法律法规知识、基本权益保护、就业岗位选择、安全生产知识、城市生活常识等基础性知识讲座,建立了相关法律服务、就业咨询服务机构等帮助农民工树立新的就业观念,提高融入城市生活的能力,增强守法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

5.搭建载体,抓渠道拓展

一是提供职业介绍,建立就业基地。学校与全市各级工会帮扶中心联合设立了工会职业介绍机构6家,所有职介机构与政府全部实现了信息联网并与新闻媒介联动。在绍兴麻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绍兴市美达服装有限公司、老百姓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绍兴市金事达电气有限公司、绍兴市供销超市等9个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建立了就业基地。两年多来,共为农民工免费提供就业信息、介绍职业、就业指导和政策咨询等服务17000余人次。

二是沟通协调各方,开展就业洽谈。为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给职工带来的不利影响,去年4月,学校在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联合劳动部门和市就业局下属相关培训机构,面向农民工集中开展了“应对危机、促进就业专场招聘会”系列活动。活动中,共有200余家用工单位参与,现场提供用工岗位近万个,有2400名农民工现场参与招聘洽谈,共达成就业意向6800余人,开展政策咨询7600余人次,现场发放农民工知识读本、农民工维权手册等资料2万余份。

二、强化职能,夯实基础,积极开展工会教育培训

自工会教育培训中心成立以来,学校努力从细化培训计划、健全工作制度、充实师资力量入手,实现了工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新突破。在工作中中心重点实践了“六化培训体系”模式:

1.培训活动经常化。

为满足工会干部知识不断更新的需要,中心制定了详细的培训工作计划,培训内容涉及工会基础业务及相关法律法规、时事政治理论、工作方法技巧等,以菜单和发放月卡的培训形式开展工会干部教育培训活动,坚持做到有重点、有班次、有讲座。近3年中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0余期,参加培训人数达1000余人次。

2.培训形式多样化。

在对工会干部的教育培训中,坚持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一是把一些业务好、素质高、专业知识强、理论基础扎实、工作经验丰富的工会干部充实到教员队伍中来,以身说教。二是走出去,一方面把工会干部教育培训纳入市委党校培训范围,组织学员到市委党校进行培训;另一方面,把工会领导和业务骨干带到区内外,开阔工会干部的视野,增加了知识,取得了经验。三是因工施教,根据不同时期工会工作的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

3.培训工作制度化。

为确保培训工作有序有效开展,中心对培训工作的实施程序进行了规范,对培训计划的实施进度加强了监督,进一步提高了工会干部培训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首先,中心根据市总工会《2008—2010年工会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的总要求,做到年初制定年度培训方案,明确培训内容、时间、任务和要求;其次,建立健全教育培训、考核机制,中心积极建议由市总统一把工会干部教育培训目标任务列入各级工会目标责任制考核中,与年终考核奖惩挂钩;第三,建立教育培训档案,中心深入对全市基层工会干部教育培训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建立了档案,实行动态管理。

4.培训内容系统化。

在教育培训中,中心能针对“工会干部最需要的”、“最想知道的”以及工会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培训。一是理论重点,注重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工会理论、劳动关系理论的培训;二是业务重点,除教育辅导学习《工会法》、《劳动法》、《公司法》以及劳动保护、律监督等有关知识,还进行了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工资集体协商、民主管理、厂务公开工作、工会组织建设、工会财务、公文写作以及女工工作等内容的培训。

5.培训对象立体化。

一是对新建企业工会干部进行了培训,使他们初步掌握了工会基础知识,三年中共培训企业工会干部500多人次,企业业务骨干300余人次;二是适应性岗位培训有很大进展,根据新形势、新情况适时开展各种内容的培训,累计培训工会干部200多人次。

6.培训师资专业化。

为提升工会教育培训中心的综合水平和办学实力,中心在建立师资库的基础上先后从市总下属县(市、区)工会、产业工会和大企业中,聘请了20名理论水平高、热心工运事业、对工会工作有一定研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同志担任客座教授,进一步加强了中心的师资力量,提高了培训工作的专业化程度。

三、正视困难,理性反思,认真分析学校面临的困境

尽管在这几年办学过程中,我们学校教职工全力以赴,多方出击,积极主动面向市场,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校的潜力,但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学校发展中面临的困境越来越显现:

1.网络教育竞争激烈,生源市场渐趋饱和。

尽管学校千方百计抓市场,向市场要生源,向市场要效益,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多种形式抓好学历教育,把办学辐射到成人教育的各个层面,辐射到职工培训的各个角落,但是,目前职工学校所开办的网络教育完全依赖于大学的教育资源,缺少发展的主动性。

2.技能培训受行政制约,行业竞争日益激烈。

几年来,学校不失时机地抓住改革发展的机遇,实行开放式、多样化办学模式,先后举办各类技能培训班千余期,参加这类培训班的许多学员都是失业职工、失土农民和外来务工者,应该说学校为社会的稳定和职工的再就业做出了一定贡献。但是职工技能培训近几年也完全依托于有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劳动部门,这些主管行业部门掌握其发证鉴定的权力。随着市场化的运作,这些行业办学培训也在逐步调整,行业竞争日趋激烈。

3.教育培训缺少相关政策的扶持,自转运行十分困难。

学校作为市总工会下属的公益性事业单位,理应发挥工会学校教育培训的阵地作用,理应做好各项教育培训服务工作,为全市各个行业提供更好的教育培训场所。由于学校办学经费来源有限,尽管这几年学校花大力气改造教育培训设施、优化硬件环境,但杯水车薪,还是满足不了当前市场环境下对教育培训的需求。

四、明确目标,更新观念,推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1.坚持以思想解放为先导,不断更新观念,着力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目标上来。

思想解放是永恒的主题,要始终坚持走出去、找出路的战略。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个战略性任务。不走出去就不能领略外边的精彩,不走出去就不能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不走出去就不能与外界取得广泛的联系。我们不能做井底之蛙,更不能闭门造车。走出去仅仅是第一步,还要带着问题进行对口交流,带着难题相互切磋,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富有成效。因此,我们要继续牢牢把握科学发展的主题,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进一步团结全体教职员工,广开办学思路,拓宽办学渠道,继续构建以学历教育、技能培训、职工教育、青少年培训为一体的多层次、多渠道、立体的办学模式。

2.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内涵发展,着力推进职工教育与培训相结合,努力创建具有绍兴工会特色的职工学校。

当今社会同质化的倾向越来越突出,对职业教育而言,标准固然重要,特色更加可贵。因此,我们要立足工会,进一步拓展培训渠道,多方合作,以家政服务员培训为工作重心,积极举办中短期技能类培训班和工会干部培训班,继续开展各种形式的农民工培训,充分发挥培训基地作用,提高职工素质,提高办学效益;继续关注工会培训工作的新动态,保持与各级基层工会的联系和沟通,突破工会教育培训瓶颈,积极寻找新的增长点,逐步形成自身的特色。

3.坚持以机制创新为抓手,不断深化人事、分配、管理体制改革,调动方方面面有益学校发展的积极性。

用人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目的在于调动人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人的潜能;管理制度改革重点在于优化组织结构、合理配置资源。对机构、岗位要进行有效的改革,定岗定编,明确职责,减员增效,提高素质,真正体现“小学校,大服务”。

4.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载体,努力培养高素养、高技能、高层次就业的创新型人才。

在围绕市场、履行职能、提升质量上有三个方面的工作可做:一是提升与市场的对接度,了解市场,满足需要,和市场不对接,闭门造车,拍脑袋,肯定要犯方向性错误;二是坚持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道路,积极推广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努力实现学校与企业零距离、课堂学习与工作实际无缝隙;三是坚持开放办学、合作办学,努力培养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技能型人才。

5.坚持以资源整合开发为重点,不断提高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在硬件层面上,要进一步加大实训设备的投入,只有投入大、设备新、档次高,才能产生高效益、取得大发展。要积极尝试筑巢引凤这一机制,实现双赢的目的。在软件层面上,关键是要形成上下一致、优势互补的整体合力,人人要有服务意识、融合意识,这是最大的资源整合。

6.坚持以重点项目推进为突破口,强化领导,分工负责,努力实现学校阶段性跨越式发展。

学校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要及时成立项目开发小组,要舍得花力气,要设立项目开发的专项经费,不能只是做样子,不搞走过场,要真枪实弹、真抓实干,这是成功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