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引、小针刀、手法复位联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1-11
/ 2

牵引、小针刀、手法复位联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居舒

居舒

(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八桥中心卫生院江苏扬州225642)

【摘要】本文通过探讨牵引、小针刀、手法复位联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进而得出结论:采用牵引、小针刀、手法复位联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可靠。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牵引小针刀手法复位

【中图分类号】R681.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1-0042-01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伤科常见病、多发病。随着现在生活方式和理念的转变,其发病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研究结果显示85%-90%的患者经过积极的非手术治疗都能痊愈。笔者总结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科门诊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牵引、小针刀、手法复位联合治疗,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90例,其中男39例,女51例,年龄18-75岁,病程3d-18年,突出椎间盘部位以L4/5、L5/S1较多,L3/4突出部位较少。

1.2诊断标准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并参照《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①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②常好发于青壮年;③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剧;④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体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⑤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趾背伸力减弱;⑥X线摄片检查有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CT、MRI检查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2治疗方法

2.1牵引治疗我科采用国产YXZ-II型牵引整脊治疗床,患者取平卧位,上牵引带和下牵引带分别固定在肋弓下和髂骨棘上方,牵引扶手穿过腋下,患者双手握持扶手。牵引重量从患者体重的25%开始,采用间断牵引,每牵引6min,停1min,根据患者的症状、性别、年龄及耐受性等随时调整重量。牵引结束后一般让其平卧休息10min左右,每日一次,每次30min,每周为一个疗程。在牵引过程中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呼吸困难、心前区不适、眩晕或腰痛加剧,及时停止牵引,并处理其不适症状。遇有骨质疏松患者最好不宜牵引治疗。

2.2小针刀治疗患者俯卧,在病变椎间盘上位椎体患侧横突上进针刀,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针体与横突背面垂直刺入,达骨面后向下转移刀锋,达横突下侧边缘时,再深入1-2cm,然后沿横突边缘向内移动刀锋,当遇到骨性阻挡时,则已达横突根部神经孔上外侧。此时,针体向肢体下倾斜,移动刀锋90°,使刀口线与神经孔内侧骨性边缘平行,针刀沿神经孔的内侧边缘转动或前进,针体逐渐向人体上段倾斜,达30°时,如病人下肢有酸胀感,则刀锋已达逸出的瘢痕组织与神经根之间,这时沿神经根方向切开2-3刀即出针。常获立竿见影的效果,达到病除之疗效。每周一次为一个疗程。

2.3手法复位手法复位治疗分为:理筋放松法、斜扳法、腰椎定点旋转复位法。①理筋放松法:患者俯卧位,医者分别沿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经采用滚、揉、推、按,由轻到重。然后医者以双手大拇指弹拨腰椎两旁肌群,点按压痛点,力度均匀、渗透,以患者“得气”为度。②斜扳法:患者侧卧位,床侧下肢自然伸直,上侧下肢屈膝、屈髋70-80°,医者面对患者,一肘置于患者肩部,一肘置于同侧臀部,向相反方向用力推拉,当遇到阻力时,突然加大推拉力,常可听到“咔哒”弹响声,随即松手。③腰椎定点旋转复位法:患者端坐位,医者立其身后,用拇指置于棘突的偏歪处,嘱其躯体尽量前屈和侧旋,在拇指推棘突向对侧前外方的同时,另一手经腋下拉住对侧的颈肩,使患者躯体向侧后方旋转,闻及“喀、喀”响声或拇指下有滑动感,即告复位成功。此时患者立感腰部轻松,疼痛缓解,活动度加大。通常每周2-3次为一个疗程。

3疗效标准及治疗效果

3.1疗效标准按照NaKai的疗效评定标准:痊愈:腰腿痛症状消失,腰部活动恢复正常,病人可恢复原来工作。显效:腰腿痛症状大部分消失,腰部活动有所改善,劳累可出现不适,休息后消失,日常工作和生活无明显影响。好转:腰腿痛症状改善,劳累后症状加重,休息后缓解,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无效:腰腿痛症状体征无改善或有加重。

3.2治疗效果本组患者90例,最长8个疗程,最短1个疗程,平均4个疗程。按上述标准评定,临床痊愈55例,占61.1%;显效18例,占20%;好转11例,占12.2%;无效6例,占6.7%。

4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椎退行性改变,由于椎间盘变性,组织水分减少,失去应有的弹性,遇到外力作用,椎管压力增大,发生纤维环破裂,髓核向外突出或游离,压迫硬膜囊和神经根,引起腰痛或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酸胀等一系列症状。

本病在祖国医学中属于“痹症”或“腰腿痛”范畴。指出该病的发生、发展与外力损伤、素体虚弱、先天性肾气不足、外感风寒湿邪的侵袭等有直接关联。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肾精不足、肾气虚弱,不能充养筋骨和风寒湿邪乘虚侵入,或瘀血阻滞,邪着经络,以致筋脉失和,气血运行失调而致该病。

笔者认为:脊柱是一个立体结构,当椎间盘发生突出后,原有的生物力学发生改变,即使单纯向一个方向突出,也会影响椎间盘其他方位的生理结构,造成椎体间小关节紊乱,突出的椎间盘压迫相应的神经根,引起充血、水肿、粘连以及神经根变性。因下腰部活动最多,负重最大,所以L4/5、L5/S1较多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一方面要改善神经根与椎间盘的关系,使之产生“位移”,减轻对神经根的机械压迫和刺激;另一方面减轻和消除神经根周围组织的炎性充血、水肿,改善水供,从而使患者体征、症状减轻或消失。

牵引治疗机理在于:能强力伸展腰部肌肉,减轻椎间盘压力,扩大腰椎间隙,调整腰椎后关节微细变化,恢复腰椎正常生理曲度,同时可使后纵韧带紧张,椎间盘内压增大,利用和纵韧带和纤维环弹性回缩力,使突出的髓核回纳、缩小,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

手法复位的机理:能调整脊柱顺应性,松解肌痉挛,改变突出髓核与神经根的位置,减轻或解除压迫,纠正小关节错缝及滑膜嵌顿,松解神经根粘连,镇痛及提高组织痛阈,促进椎间盘的自然吸收。

小针刀治疗机理:根据生物电原理和压电学原理,小针刀刺入病灶,将粘连的疤痕组织切开、剥离,机械能转变为热能,此热能能扩张毛细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及淋巴循环,改善局部病变组织的营养供应,提高病变组织的新陈代谢能力,从而有利于病变组织的恢复。根据生物化学方面原理,小针刀对病灶的刺激,可使局部组织蛋白分解,末梢神经介质增加,产生血管神经的活性物质,降低致痛物质缓激肽和5-羟色胺等在血清中的含量,从而活跃组织的功能,调整神经机能,达到镇痛和治愈疾病的目的。

牵引、小针刀、手法复位联合应用可最大限度地保持各自疗法的特点和长处,相互弥补不足,相得益彰,共同阻断腰椎间盘突出压迫—水肿渗出、粘连—压迫加重恶性循环,从而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当然,对极个别有马尾神经压迫症状严重的,出现性功能障碍、大小便失禁者,可选择手术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1.

[2]胡有谷.腰椎间盘突出症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31-132.

[3]岳寿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非手术治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4]韦丹,赵焰.小针刀疗法.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