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需求的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4-14
/ 2

基于社会需求的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曾宪秋

(山东省工业设备安装有限公司山东省济南市250000)

摘要:当前,伴随时代的进步,社会岗位需求正在逐步改变着院校的职能,教学目标也适时变成了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切实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机电一体化是如今颇受社会关注的专业,其在职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十分高,但是,目前的院校对于这一专业的培养教学模式并不完善,缺乏实际的锻炼和培训,导致这类专业学生的能力并不是很高,不能适应当前岗位的需要。为此,高等院校必须逐步改善创新机电一体化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顾名思义机电一体化应用型人才就是毕业之后立刻就能就职参加工作。能做到这一点的大学生大多是品学兼优,能力素质也很强的学生。另外他们的为人处世能力也不错。这些都是现代企业所需要的。所以,机电一体化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必要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在社会的进步过程中受到了越来越高的关注,许多行业都需要从业人员具有高强度的专业素质,从而实现最大化的效益。由于这类专业本身的培训要求较高,院校还需要对理论知识进行培养,而整个教学的时间却是十分有限的,导致当前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果不能加以及时的发现和改善,必然会使得整体的培养模式缺乏实际的效益,无法适应社会岗位职能的需求。

1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1培养内容没有切实的定位

院校习惯于集中培养学生的某类知识内容,对于相关的其他知识则不予重视,造成了应用型人才的技能单一性,不能胜任社会岗位的多方面需求。而且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培养内容没有准确的定位,其教学内容十分地繁多,能产生实际效用的却是很少,导致学生的专业素质并不强。

1.2专业教学内容偏重于理论知识

虽然院校的教学本身注重对于学生实际专业能力的培养,并且也要求教学课程应当为社会岗位的需求而制定。可是当前的院校的专业化教育却是较为形式化的,教学课程偏重于理论知识内容的传授,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相对较低,并且未曾给予学生充分的锻炼机会,他们的专业素质水平仅仅停留在简单的理论内容上,缺乏实质的专业技能。

1.3院校专业与社会岗位的接轨十分差

如今的校企合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实际的开展层次却是十分低下的,双方仅仅依赖合同实现专业人员的对输,而实际的人才素质及能力则不加重视,并且院校并不会为这一岗位的专业适应性做充足的考虑,仅仅对学生进行习惯性的教学培训,其所打造的机电一体化应用型人才严重缺乏实际的工作能力。社会岗位更是简单地解决了人员缺乏的问题,并不要求学生具有超高的专业素质,导致许多的应用型人才无形中被埋没。

2机电一体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做法

2.1理论知识的学习

院校对学生所学理论只是的合理选择对于学生能力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需要考虑两个方面,首先是学生的自身情况,理论知识的选择必须适应学生,不然只能是背道而驰,学生学习积极性被打击,反而起到反面作用。另外要考虑社会企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因为院校培养学生就是为了让学生顺利就业,提高市场竞争力,所以要充分考虑社会问题,并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锻炼自己的平台和机会。院校可以适当改革教学模式,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学生强化认识理论知识、验证理论知识的结论;要求学生能基本掌握常规仪器的基本原理与使用方法,而且能学会完成实验的方法和操作步骤;学生能从实验数据的分析中得出反映事物本质的结论;学生能独立书写实验过程,完成实验报告指定内容。

2.2注重实践操作

理论知识的教授只起到一个帮助学生加强理解的作用,这是最基本的。另外最重要的是开展一些实际操作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实践中应用理论知识,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除此之外,这也符合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达到应用型人才的标准。这样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度一定能得到提高,就业率也会上涨。

2.3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市场需求量大,院校应该贯彻创新式教学模式,与社会企业联手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切实了解工作进程。此外,院校还可以邀请一些相关专业人士去院校开讲座,向学生普及相关知识,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院校在对学生进行训练是可以参照专业企业的规章管理制度,让学生提前适应工作模式,开展进工实习项目,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在日常教学中大力鼓动学生积极创新,提倡特立独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机电一体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策略

3.1科学制定完善的教学培养体系

为了培养最切实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应用型人才,院校必须对岗位的职责及操作内容进行充分地了解,准确考虑到专业人才所需要掌握的各项技能及理论知识,进而设置有效的教学内容。同时,院校要适时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大对学生本专业及相关知识的运用能力实训,使他们掌握较多的专业知识内容,能够适应社会岗位的不同需求,从而获得深层次的岗位实践能力。院校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培养也要逐步形成一定健全的教育体系,全面保障社会力量的输出,促使院校的人才培育能力得到最高效的发展。

3.2合理制定专业化的教学内容

在确定完善的教育体系后,院校有必要选择合适的专业化课程,根据社会岗位的实际需求出发,合理制定符合机电一体化需求的教学内容。比如可以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主导需求,制定科学的必修课内容,然后将相关的其他电子机械知识调整为选修课内容,学生可以根据对应的岗位选择适当的选修课实现对自身能力的拓展。此外,必修课的主导教学内容必须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多多给予学生锻炼的时间,全面性地提升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

3.3逐步开拓社会市场,加强与岗位的协调性

对口化的人才力量输出,首先需要院校与社会企业有着较强的联系,进而拉进双方的距离,使得院校切实了解到企业岗位的需求,并据此培养最合适的专业应用型人才。院校也必须逐步加强与社会岗位的协调性,经过协商创设选择相应的培训基地,进而逐步开拓社会市场,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

4.结束语

为了响应时代的需求,实现高强度的机电一体化应用型人才输出,院校必须着力于发现当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之处,确立适当的教学目标,并选择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机电一体化应用型人才包括技术专人和能力专人以及策划专人,但不论是哪一种类型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要求都很高,包括基础的理论知识储备,还有创新思维能力以及交际能力,此外最重要的就是实践操作能力。院校应该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特点以及社会发展趋势对学生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帮助他们适应社会需求,提高学生就业率,也为推动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教育部高职教育培训司.中德机电一体化高职高专培训教程[M].2010.10

[2]刘焕平.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03):121-122.

[3]沈序康.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消费导刊,2010,(02):177-178.

[4]张国庆.新疆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1

[5]张启敏.工科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1

[6]李霞.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