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面瘫针灸治疗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3

周围性面瘫针灸治疗探讨

陈晓琴李瑛冮志秀

陈晓琴1李瑛1*(通讯作者)冮志秀2

(1四川省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610075;2四川省彭州市中医医院611930)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44-0394-03

【摘要】探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常用方法及其机理;根据前期研究结果总结出临床上针灸治疗本病常选穴位及其经脉;并根据本病在急性期、静止期、恢复期不同的病理特点,探讨不同的针刺手法,以最佳的治疗方案促进该病的恢复。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针灸

1周围性面瘫概述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病因病理尚未完全阐明。

现代医学认为多数由于外界因素,如寒冷、机体应激状态引起面神经不同部位小动脉痉挛,而引起病侧面部表情肌瘫痪为主要症状[1,2]。由于该病的病因病理尚未完全阐明,目前主要采用药物和手术,至今没有特异性的有效疗法。药物治疗常用皮质激素药物治疗、抗病毒治疗、血管扩张剂治疗、维生素治疗、推拿按摩治疗、功能训练以及面神经减压术等方法;对于手术治疗,目前普遍认为疗效尚难肯定,只宜在严重病例试用[2],且外科面神经减压有并发症,严重的包括永久性听力损失[2,3],难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祖国医家对面瘫的病名、发病原因及发病机理、治疗方面都做了详细记载。面瘫病名又名“口眼喎斜”、“口僻”、“口病”等。对该病的病因中医认为本病多由经络空虚,风寒或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经络,导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肉纵缓不收而发病。如张仲景《金贵要略·中风篇》曰:“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肉不仁[4]”;如《千金要方·诸风·风懿》曰:“治卒中风口僻方:以苇筒长五寸,以一头刺耳孔中,并艾烧之令燃,灸七壮即差,患右灸左,患左灸右,千金不传,耳病亦灸之”[5]。

2针刺疗法

2.1常用针刺方法

针灸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几千年的历史。针刺治疗面瘫历史悠久,治疗方法多样。以毫针刺法和灸法、电针为主、罐法、穴位注射、穴位敷帖以及综合疗法等亦是临床常用之法。

2.1.1毫针针刺、灸法机理

现代医学从微循环、神经电生理以及免疫等角度对针灸治疗面瘫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李坚强等[6]认为针刺可以使局部和全身的组织代谢增强,循环加快,面部和全身微循环改善,有利于面神经功能的恢复。

张栋等[7]根据针刺面部后皮肤温度的变化认为,针刺引起的升温不仅仅是单纯的血液变化,其内在的机制还包括神经功能的改善和局部组织代谢的增强。

张彤等[8]从神经免疫学的角度研究发现,免疫功能的紊乱可能参与了面瘫的发生机制,面瘫患者存在免疫力低下的病理状态,经灸法治疗后,患者外周血中CD3、CD4细胞显著上升,表明了灸法能提高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从而起到调节免疫的功能[10]。

2.1.2电针机理

电针刺激可激发失神经支配的肌纤维主动收缩,保持肌细胞固有的收缩和舒张特性,激发强有力的收缩,促进了细胞内的新陈代谢,减缓了肌蛋白因失神经支配后的变性过程,减少肌糖元的丧失。减轻麻痹的肌肉内的瘀血和淋巴液的淤积,改善了血液循环,减弱肌纤维变性和肌细胞的结缔组织增生[9,10]。电针是周围性面瘫临床常用方法。

2.2刺法灸法特点

2.2.1多采用平补平泻法,如李瑛[11]、陈颖等[12]治疗中强调用平补平泻手法。

2.2.2强调得气和气至病所。如《古今医统大全·针灸直指·诸证针灸经穴》曰:“艾炷如麦大,频频灸之,口眼正为止”。又如陈颖[12]、李常度等[13]强调通过捻转手法使针刺得气,李瑛等[11]强调通过提插、捻转手法使针刺得气。

2.2.3采用缪刺法疏通经气,如《普济方·针灸门·口眼?》载:“治偏风口喎,目不得闭,失音不语,饮食不收,水浆漏落,病右治左,左治右……”。

3选穴

3.1常用穴位

根据前期对古代研究证据统计结果显示常用穴位依次为地仓,颊车,水沟,合谷,承浆,巨髎,颧髎;常用经络是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任脉,足少阳胆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太阳膀胱经。可见古人治疗面瘫经验穴均是以面部六阳经流注的所在处为主,加刺足三里穴,足三里为胃经经脉,此经多血多气,为五脏六腑之海。

现代高质量文献研究统计结果显示常用穴位是地仓,颊车,合谷,迎香,风池,下关,头维,阳白,太阳,翳风。常用经络是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阳三焦经。

比较古代和现代研究证据,两者在取穴和针灸方法上高度一致。

3.2取穴特点

3.2.1局部取穴。多选取头面部穴位,最常用的是地仓、颊车、承浆、下关、迎香、翳风等。

3.2.2循经取穴。①多取阳明经穴,足阳明经、手阳明经两经经穴,常用穴位为地仓、颊车、合谷、迎香等。②多取少阳经穴,手、足少阳两经经穴,常用穴位为翳风、阳白、风池等。③多取任脉、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穴,故常取承浆、水沟、攒竹等。

3.2.3对症取穴。古代医籍《千金要方•针灸下•头面》载:“承泣、四白、巨髎、禾髎、上关、大迎、颧骨、强间、风池、迎香、水沟,主口歪僻不能言;水沟、龈交,主口不能禁水浆”。

3.2.4健侧面部取穴。如王寿彭等[14]采用急性期面瘫取健侧穴位。

3.2.5合谷多取双侧穴位。

4分期

由于周围性面瘫的病程有不同分期的临床特点,在急性期(发病后1-7天)、静止期(发病后8-20天)和恢复期(发病后21-90天)[15-18,19-25],其病理变化是不一样的。许多研究报道分期针刺比不分期针刺效果好。笔者在临床中对分期治疗有以下体会:

中医认为急性期患者络脉空虚,外邪始中络脉,邪在卫表,病轻邪浅;西医认为贝尔面瘫早期主要表现为神经水肿、血管受压、小静脉充血,偶有小灶性、新鲜的神经内出血。在此期给予良性刺激,能促进细胞新陈代谢,从而改善面神经水肿、减轻血管受压[2],因此急性期治疗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该病的发展和恢复。根据中医理论,急性期病变部位表浅,此期应给予轻度刺激,刺激量小、手法轻、留针时间短,且在留针过程中不宜行针,这一刺法既可防病深入,又可激发经气,调节经络气血,促进疾病的转归。

静止期病邪逐渐深入,病情继续发展或渐趋稳定;恢复期正气渐复,病情好转。西医认为贝尔面瘫中后期变化:神经变细、萎缩,周围结缔组织增生[26,27]。

在静止期及恢复期采用透刺法能使气至病所,发挥通经调络的作用。根据中医理论透刺法还可起到“阴阳相求”和通经接气的作用。透刺法还能一针取两穴,避免多针取穴的不足,减轻病人的痛苦。

因此在周围性面瘫静止期和恢复期时,针刺手法应轻重适度,选用透刺能使气至病所,发挥疏通经络的作用,适当延长留针时间,以疏通、调和经络气血,促使经络功能恢复正常。恢复期,由于病邪的深入,“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在治疗过程中,针刺双侧足三里,可补益气血,濡养经筋。

参考文献

[1]李世绰,程学铭,王文志,等主编.神经系统疾病流行病学.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65-268.

[2]王维治主编.神经病学.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3.

[3]FischU.SurgeryforBell’spalsy.ArchivesofOtolaryngology1981;107(1):1–11.[MEDLINE:81133041].

[4]张仲景.金匮要略.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1956年.

[5]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169-170.

[6]李坚强,刘辉.针灸治疗面瘫及对口唇.甲皱微循环的影响.上海针灸杂志,2001;20(2):16-18.

[7]张栋.针刺合谷对面瘫治疗作用的红外线观察.中医杂志,1989;(5):32-34.

[8]张彤,戴国华.重灸翳风治疗青少年面瘫及其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中国针灸,2000;(10):587-589.

[9]金完成,李路草,詹欣荣,等.针刺、敷药综合治疗重症面瘫160例临床与实验观察.中国针灸,1991(4):9-11.

[10]潘华,李守然.电针与常规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对照研究.中国针灸,2004,24(8):531-533.

[11]LIYing,ANXiu-li,LIYi,XIAXiao-hong.Efficacy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intreatingBell’spalsy:amulticenter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inChina.ChineseMedicalJournal.2004,117(10):1502-1506.

[12]陈颖,王麟鹏,刘志凌.Bell’s面瘫急性期电针灸与激素治疗临床对照观察.北京中医,2004,4(23-24):105-107.

[13]李常度,黄信勇,杨娟娟,等.面瘫神经损伤定位和治疗方法选择相关关系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中国针灸,2004;24(1):7.

[14]王寿彭.面神经炎急性期针刺的疗效对比观察.上海针灸杂志,2004,23(4):10-11.

[15]黄志勇,阮惠红.分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31例.针灸临床杂志,2007;23(9):33-34.

[16]任红梅.分期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62例.实用中医药杂志,2006;22(6):351.

[17]林兵宾.针刺三步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86例.针灸临床杂志,2005;21(6):37.

[18]邓永志,李振,宁飞,等.多针浅刺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6;22(1).

[19]刘宜军,周友龙.分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中国针灸,2004;24(10):677-678.

[20]韩宝杰.分期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辽宁中医杂志,2006;33(2):212-213.

[21]朱荣英,穆黎春,张燕.不同方法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中国针灸,2005;25(6):393-394.

[22]王子臣,王声强,武连仲.“分期针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31例疗效观察.中国针灸,2005;22(7):453-454.

[23]许佩群,许双虹,陈治珍,等.分期辨证手法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广东医学,2002;23(8):876-877.

[24]宿绍敏,周围性面瘫针药分期分型论治,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12):97-98.

[25]许荣正,王美萍,周围性面瘫的辩证选穴与辨病分期治疗.中医杂志,2007,48(4):360-361.

[26]YanagiharaN.Intratemporalfacialnerveparalysis-pathophysiologyandtreatment.Ehime.Japan:DepartmentofOtolaryngology,EhimeUniversitySchoolofMedicine,1986:43-58.

[27]YlikoskiJ.Pathologicalfeatureofthefacialnerveinpatientswithfacialpalsyofvaryingaetiology:lightandelectronmicroscopicstudy.JLaryngolOtol,1990;104:29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