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剂量氯吡格雷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3-13
/ 2

大剂量氯吡格雷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索郢

索郢

(内蒙古乌海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内蒙古乌海016000)

【摘要】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采用大剂量氯吡格雷进行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4月~2015年4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标准量的氯吡格雷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大剂量的氯吡格雷介入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抗血小板凝集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8.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9.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治疗后,观察组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比对照组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出现情况明显比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内复发情况,观察组也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的氯吡格雷对冠心病患者的介入治疗可更有效提高疗效,对血小板的抗凝集作用更强,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大剂量氯吡格雷;冠心病;治疗

【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8-0150-02

虽然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可以进行有效的抗血小板凝集治疗,但是危急患者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率仍然高达2%,不管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还是导致不稳定型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塞的动脉内血栓形成,血小板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4月~2015年4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符合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断标准[1],并且符合采用介入疗法进行治疗。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各75例。心梗类型:不稳定心绞痛49例,急性ST段抬高性心梗48例,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梗63例。对照组男42例,女33例,年龄42~76岁,平均年龄(58.23±0.42)岁,病程4~16年,平均病程(10.24±0.74)年,观察组男48例,女27例,年龄45~79岁,平均年龄(61.56±2.41)岁,病程2~14年,平均病程(9.84±1.57)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标准

(1)年龄处于18~80岁(2)均有服用阿司匹林100mg/d,用药超过7天;(3)患者全身情况好,能耐受介入治疗及接受大剂量的氯吡格雷治疗;(4)对本研究知情同意,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3排除标准

(1)年龄不在选取的范围;(2)正在服用抗凝血、抗血小板凝集的药物(与本研究无关的药物);(3)患者患有严重的肝肾功能、心脏功能严重受损、一般情况较差;(4)血小板定量为>450×109/L或者<125×109/L;(5)患者血压没有调整在正常值范围;(6)排除对氯吡格雷或者对治疗药物过敏的患者。

1.4方法

两组患者均用同一组医生进行介入治疗。对照组采用手术前口服标准剂量氯吡格雷的介入治疗。术前患者口服氯吡格雷300mg及阿司匹林100mg,手术结束后次日开始口服氯吡格雷,1次/d,75mg/次,阿司匹林口服,100mg/次,1次/d。观察组采用大剂量的氯吡格雷进行治疗,在手术开始前6h,口服氯吡格雷600mg及阿司匹林100mg,在介入手术后,口服氯吡格雷150mg/次,1次/d;口服阿司匹林100mg/次,1次/d,两组患者均进行1个月的治疗。治疗后,患者均进行常规的对症支持治疗,出院后叮嘱其定期返院检查及服药。

1.5观察指标

1个月后检查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情况、治疗的不良反应、疗效、复发率等情况

1.6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冠心病介入诊疗效果[2]判定。痊愈:患者介入治疗后心功能恢复正常,而且临床体征消失,血小板聚集情况在正常范围;改善:经过介入治疗后,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临床体征消失,血小板聚集情况无明显异常;有效:介入治疗后,患者心功能有所改善,但是有不良反应情况出现,血小板聚集情况无明显异常;无效:患者症状体征无改善,甚至恶化。治疗有效率=痊愈率+改善率+有效率。

1.7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血小板聚集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治疗1个月后复查血小板聚集情况,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均有所下降,而且观察组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经过介入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8.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9.33%,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及复发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出现的主要不良反应情况为胃肠道反应、凝血情况异常,其中观察组出现恶心、呕吐情况5例,而对照组出现该并发症16例。在出血程度上观察组不良反应出现情况明显比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内复发情况,观察组也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目前已经证实,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及经过介入治疗后患者并发症的出现都与血小板数量及活性异常有关。血小板数量及活性的异常是导致心肌缺血性损害发生和加重的重要影响因素,而且一般情况下两者都是同时出现的。血小板与动脉壁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并发症心肌梗死非常重要,斑块破裂、血栓形成过程中血小板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是冠脉血栓进展,导致心肌梗死的一个危险因素。本次研究1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过介入治疗后1个月血小板聚集的情况,采用了大剂量氯吡格雷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心绞痛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明显减低。血栓的形成会造成血小板的消耗,引起血小板数目的降低。临床研究发现,在冠心病发作过程中,血小板的聚集率会提高,同时反应及释放能力会增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0%~80%的冠状动脉会发生血栓栓塞[3]。冠状动脉内血栓栓塞的形成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直接原因。由此可见,血小板数目的降低可以间接反映血小板直接参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病理过程。因此,血小板数目变化在冠心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血小板数目的检测可作为冠心病严重程度的重要参考,也可以是冠心病早期诊断及预防的监测指标。

【参考文献】

[1]周燕.血小板活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5):52-53.

[2]黄问银.大剂量氯吡格雷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7):167-168.

[3]颜红兵,宋莉.缩短从发病到再灌注的延迟时间——2012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治疗指南解读[J].中国循环杂志,2012,27(1):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