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范罗冈小学529000
阅读是一种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等多种心理因素在内的智力活动,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要提高思维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在小学阶段阅读教学任务之一,就是促进学生灵感的生成,培养思维能力。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以近代散文经典美文,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敏锐性,增加灵感,从而促进小学生的思维能力生成和发展。
一、在阅读兴趣中发展形象思维
小学阶段儿童思维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所以要注重阅读兴趣的培养,让小学生走进阅读。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学生的年龄小,知识经验少。他们对抽象的文字不感兴趣。倘若我们津津乐道于逻辑论证、条文的讲解,而没有学生心领神会的“参与”,教师再精彩的讲解,也不过是一厢情愿的艺术表演而已。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大部分是文学作品,通过具体、生动、感人的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往往能从视之有色、闻之有声、触之可及、呼之欲出的具体形象中得到启迪、受到熏陶的,越是低年级,越需要形象的感染。
如在教学第一册《蒲公英的种子》一文,老师课前为每个学生准备好蒲公英,并把它预先放在学生抽屉里。上课时,当讲解到“蒲公英是怎样传播种子时”先让学生从抽屉拿出蒲公英,让学生感知到蒲公英是一朵雪白的毛茸茸的小花时,同学们都瞪大圆圆的眼睛好奇地望着,当听到我让他们动口吹蒲公英时,整个课堂顿时沸腾起来,他们张开嘴轻轻一吹,这时,蒲公英的软毛张开,种子纷纷离开蒲公英,乘着微风,飘飘摇摇地飞走了,学生通过自己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理解了蒲公英乘着风,飞到高山,飞到田野,飞到树林,飞到河边……飞到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发芽。
这样,充分地调动了学生潜在的学习的积极性,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培养了他们独立的思维能力,通过直观教学,增加了儿童的感知认识,并学会了运用感性材料,对课文理解更加透彻、明白。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图片、动漫、故事的直观文本,提高学生视觉器官的刺激,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二、在学会善读中发展抽象思维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化,他们思维中的抽象概括能力也逐渐增加,最终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目的、有意识地促进抽象思维的发展,通过选择阅读经典,增加阅读量,丰富知识积累,让学生有阅读好奇心。
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需要阅读积累,会读善读,让学生善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比如在篇章教学中,“思路”问题,更需要逻辑训练。如叶圣陶说过:“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重要的事情。按照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
如第二册《小猴子下山》,老师在教学时提出:“小猴子为什么空着双手回家呢?”学生一时不能答出来,老师又问:“小猴子下山,按先后顺序做了哪些事?”几个学生作了准确的回答:
1.小猴子在掰玉米。
2.小猴子扔了玉米要摘桃子。
3.小猴子又丢了桃子,双手捧着大西瓜。
4.小猴子扔掉西瓜去追小兔。
5.小猴子双手空空,伤心落泪。
最后,同学们有了统一的认识,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顺序是:掰玉米→摘桃子→摘西瓜→追小兔子→两手空空。通过这样的故事,学生得到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得出由于小猴子下山没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见到什么就喜欢什么,不专一,三心二意,结果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只好空着双手回家。从而得到启发:我们做事要认真,一心一意,才能有所收获。可见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如何围绕中心组织材料、布局谋篇,体会作者思维的逻辑性时,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
在教学中,加强判断与推理的逻辑训练,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例如,在教学《小马过河》时,讲到小马趟水过河时拿不定主意,不敢过河,只得回家问妈妈。
教学时,板书:
老牛说:河水很浅!
松鼠说:河水很深!
老马说:到底是浅还是深?
小马说:河水不浅也不深!
老师问:“既然是同一条河,为什么说不一样呢?”
学生经过判断和推理,得到统一认识:老牛的个儿大,腿长,所以说河水很浅;松鼠个儿小,腿短,所以说河水很深;小马的个儿比老牛小,比松鼠大,它的腿就比老牛短,比松鼠长,所以说河水不浅也不深。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总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方法有很多,在教学时,我们必须深入理解教材,以全面了解学生为前提,设计好合适的“思路”不但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要点,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得到发展,从而变得更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