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病人的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2

脑卒中病人的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

黄云萍

黄云萍(浙江省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浙江温岭307500)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7-0277-02

【摘要】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对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提供有针对行的帮助,可使患者树立信心。

【关键词】脑卒中心理状态心理护理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护理模式的改变,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上存在的问题。我科2005年—2009年对168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5年1月至2009年6月对168例病人心理分析,其中男性115例,女性53例,年龄33-78岁,脑出血58例,脑梗110例,平均年龄约65岁。

1.2方法

1.2.1评定病人情感抑郁焦虑是采用自评抑郁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均由专职心理技师完成。

1.2.2病人担心预后及经济问题是护士根据病人的表述判断的。

2结果

恐惧,怕病治不好59例;绝望,对疾病治疗没信心,认为自己会成为残疾的人48例;烦躁焦虑,主要来自对职业,家庭生活、老人的赡养、孩子的教育和就业等等的忧虑,有38例;悲观,情绪不稳,对未来的生活失去信心。

3护理对策

3.1住院环境的改善

首先以调整病房环境做为护理的切入点,完善病房设施,避免噪音,保持病房安静。其次,用亲切和蔼的语言和病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使病人尽快适应环境,不安的心理压力会明显减轻。

3.2掌握相关知识,及时向病人宣教有关疾病方面的知识

我们要掌握脑卒中的知识,并及时向病人及家属讲解有关方面的知识,使病人对我们产生信任感,还要学会临产观察病人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行为,要对病人进行评估,注意其心理活动,并要随时与相关人员了解病人的有关资料。

3.3关爱及情感支持

3.3.1热情我们对病人要热情关心,多与他们交谈,面色和蔼,在护理过程中不要有任何的不耐烦情感,不要说任何伤感情的话,使病人感到不孤单,有生活的勇气。

3.2.2鼓舞病人参与学习力所能及的社会、家庭活动,教育病人重新建立病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内容,根据自己的文化素质、体力培养自己的爱好,展开新生活,并为实现这目标而努力。其次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家属可留下陪护,满足病人心理需求,减少不良情绪。

4护理

4.1焦虑型我们主动介绍医院环境,耐心解答病人的疑问。征求病人的需求,帮助病人联系各项检查,使病人焦虑情绪放松安心住院。根据病人接受能力与之探讨疾病的病因,危险因素,使病人了解和疾病相关知识,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征求病人意见,对于失语病人出现的焦虑,要帮助其适应非语言方式进行交流,护士要主动并且要细心,态度和蔼,降低其焦虑程度,帮助病人制定语言康复计划,定时进行练习,鼓励病人大胆发言、读报,树立信心。

4.2抑郁型对于这类患者,首先要使其树立自信心。我们要开导病人并讲解疾病相关的知识及护理,教其恢复肢体功能的方法,让患相同疾病的正处与恢复期的病人现身说法,使病人看到康复的希望,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对于内心抑郁的病人,感情不能控制时,我们要守在病人床边倾听,提供生活护理。保护其安全,让其发泄心中的苦闷,给予一定的心理支持。重视家庭的作用,在病人情绪不稳定时适当放宽探视要求,允许家属陪护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支持和情感交流,可使其增加安全感,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4.3乐观型60岁以下偏多,部分病人能认识自身疾病,只需医护人员给予一定的指导,病情会得到好转和控制。另一部分盲目乐观者,没有认识到疾病的危害性,不能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在急性期易出现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护士除密切观察病情外,要把脑血管病的危害性和危险因素向病人及家属讲明,引起病人重视从而改变对疾病的认识,听从医生和护士的安排,积极配合治疗,遵照医护人员指导,进行功能锻炼,达到早治疗早恢复的目的。

4.4依赖型对于此类病人,首先要多与病人交谈了解其心理特点,把恢复期的功能锻炼重要性说明,还要取得家属的积极配合,让病人从思想认识功能恢复的重要性有恢复健康的愿望,主动接受护士的指导,护士与病人和家属共同制定康复计划,生活基本自理,制定的目标要使病人易达到为宜,护士在旁指导帮助。发挥病人主动性,在进行时不要催促,让其有充足的时间,病人看到成绩能增加锻炼的自信心,鼓励病人自理生活,有利于下一步进行锻炼,在进行功能锻炼时要有护士在旁边,提供指导和维护,增加安全感,消除顾虑,取得一定的成绩要给予肯定、鼓励病人坚持下去。

5小结

病人的心理状态对疾病的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促进疾病的恢复,相反,心理状态不佳则起反作用,通过我们对病人的心理状态进行分型,并针对性进行护理,调整了病人的心理因素,促其有了正确认识,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促进了心理和生理的健康,提高了生活质量,使其早日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吴宁兰.脑血管意外的心理需求[J].中华护理杂志,1992.

[2]王征宇.症状自评量表(SCL-90)[M].上海:精神医学精神科评定专辑,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