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为核心: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医学人文精神教育取向

/ 3

以爱为核心: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医学人文精神教育取向

于佳宾徐平

许海东

[摘要]在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环境下,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培养以爱为核心的医学人文精神是我国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课题。本文分析了科学发展指导下以爱为核心的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的价值取向的内涵,围绕着教育目标、教育方法、教育环境等方面,指出了用科学发展观确立以爱为核心的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的基本原则,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和改进以爱为核心的医学人文精神教育五方面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以爱为核心科学发展观医学人文精神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并把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为未来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是今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性任务。科学发展观实质上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一种自我和谐、人际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观,而“自我和谐需要爱自己,对自己负责;人际和谐需要爱他人,对社会负责,体现社会责任感;与自然的和谐需要爱护生态环境,对自然负责。”[1]因此,在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环境下,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培养以爱为核心的医学人文精神是我国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课题。

一、科学发展指导下以爱为核心的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的价值取向内涵

(一)科学发展观在以爱为核心的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的指导价值

“爱是人类情感中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每个人的本能和追求。”[2]“以爱为核心的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的基本内涵指基于以学生为本、全面发展等先进的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爱的教育,让学生在日常教育、文化建设、教育教学、社会实践中感受爱、认识爱、学会爱、能够爱、传递爱,以爱传爱,以爱育爱,以爱回报爱,循环往复,不断升华,让爱在人与人之间散发出光芒,形成医学人文“爱的磁场”。这其中蕴含的丰厚的人文底蕴和人文精神有力地诠释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说到底是人的发展,是人的素质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命质量的提高和生存价值的提高。科学教育发展观的人本思想,就是要把“教育的重点转向人本身,始终把人的幸福、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需要、人的协调发展和人的终身发展放在首位,以现代人的精神塑造人、以全面发展的广阔视野培养人,以达到人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3]这为以爱为核心的医学人文精神教育提供了新的指导旨向。因此,以爱为核心的医学人文精神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价值观,是科学发展的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对人的命运的关心,对人的精神生活的注重,对人的美好情感的肯定”。[4]

(二)“以人为本”在医学人文精神的价值旨趣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对人主体地位的一种尊重和肯定,也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命题和基本价值取向。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围绕“以人为本”的理念,首次提出“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旨在营造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社会氛围。人文精神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根本旨趣在于“立人”,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5]医学人文精神集中体现在“对患者的生命价值,即对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权利与需求、人格和尊严的关注与尊重。”[6]可见,“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与医学人文精神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因此,在人本视野下,坚持以爱为核心的医学人文精神教育,根本目的在于对人性的唤醒和尊重,最充分地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人的生命神圣、生命质量、生命价值和人类未来的健康与幸福的关注,对人类身心健康和自然、社会与人之间的和谐互动及可持续发展的关注”。[7]

(三)以爱为核心在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的价值意蕴

2006年,温家宝总理在东北大学明确提出了“爱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是一切能力的源泉。教育家吕型伟曾说过:“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爱是教育的生命线,爱是教育的润滑剂、催化剂,也是粘合剂。”这说明爱在教育行业中的作用异常重要。医者仁心,医学作为教育和培养医生的特殊行业,医学人文精神作为一种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发展生命的人文精神,其本质要求以爱为核心,以爱为基点,要求医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弱者表现关怀和亲切,能“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对伤病心怀慈悲,对所有人给予仁慈,用美的思想境界、完善的人格去尊重人、关爱人,给病人多一些体贴与关爱,多一些温馨与照顾和体谅,多一些尊重与沟通。

二、用科学发展观确立以爱为核心的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爱的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大爱精神是时代发展和中国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诠释,是实现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的重要前提。当前,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要加强和改进以爱为核心的医学人文精神教育必须坚持爱的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要坚持以爱为根基,既要求教育者注意弘扬人文精神,把师爱作为师德的灵魂,对学生付出真爱,更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爱的情感、爱的能力;另一方面,把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作为爱的教育的工作目标。通过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和以爱为核心的人文教育,启发学生的“人学”思维,让学生在爱的教育中学会尊重人、关心人,关爱人,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医学教育相结合原则。

爱是思想方面的,以爱为核心的人文教育从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医学人文教育的科学发展需要坚持医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调发展的原则,既不能以医学教育挤压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以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医学教育。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发展医学人文精神教育,在本质上与医学专业教育不矛盾,因此,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加强以爱为核心的医学人文精神培养,要坚持把学生思政工作与医学仁爱、人本精神培养结合起来,与学生的敬业、责任意识培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感受爱、认识爱、学会爱、能够爱、传递爱”,在学生校园科普文化活动、社团活动、志愿者实践等活动中贯穿以爱为核心的医学人文教育,在校园中树立起积极追求医学人文精神的良好风气,使医学生能够将医学科学、技术、人文关怀融汇于自身素质,修炼大医、大德精神,展现大医之风,培育“大爱精神”。

(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实践性强是医学教育主要特点,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爱为核心要上升到医学人文精神的教育取向高度,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只有将爱作为引导医学生行为选择的出发点,将爱的元素渗透于学校的教育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中,将医学人文精神知识的传授与医疗实践有效结合起来,将加强医学生人文精神教育和开展医德医风教育结合起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将医学人文理论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践,使医学生学会从医学、道德、法律、政治等不同角度去研究、解决医疗问题,让医学生既丰富人文情感,升华职业精神,又增长智慧见识,培养敬畏生命、尊重权利、关心群众疾苦的品质,担当起新时期条件下所赋予的历史使命。

(四)坚持学校、家庭与社会合力教育的系统性原则

以爱为核心的医学人文精神教育是一个将理念升华为精神和实践行动的复杂过程,涉及诸多教育环节和要素。当前,加强医学人文精神教育,必须坚持学校与社会、家庭合力教育的系统性原则,建立科学完善的人文教育体系。在宏观上,坚持社会政策导向与家庭、学校爱的教育目标相互配合,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教育机制,特别在学校里,必须将以爱为核心的医学人文精神教育上升到系统的高度,视为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加以构建,从理念树立、氛围营造、人才培养改革、实践渠道、医疗服务诸环节等多方面综合配套进行,动员师生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全系统参与,将爱贯穿于医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注重爱在各个阶段目标的连贯性和协调性。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和改进以爱为核心的医学人文精神教育

(一)坚持以大爱精神为导向,树立以爱为核心的医学人文教育新理念

“真正的大学精神应当是以大爱精神为核心,为主导的精神,真正的大学文化也应当是以大爱精神为引导的文化。”[8]医乃仁术,亦为人学,医学是以人、人的生命、人的健康为研究、服务对象的学科,承载着治病救人的崇高职能,具有科学与人文的双重属性,医学教育的科学发展需要有“大医大德大爱”的人文理念作为支撑。当前,要深化医学教育教学改革,适应现代医学发展趋势,医学教育必须坚持以大爱精神为导向,不断地积极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树立“以爱为核心”的人文教育理念。同时,积极引导医学院校教职员工转变观念,把培养具有大爱精神的高素质医学人才作为教育目标。只有人人把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视为己任,全员育人,把以“爱”为核心的人文精神培育渗透到办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才能够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仁爱为本,言传身教、传道授业。[9]

(二)健全制度与机制,增强以爱为核心的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的制度保障

爱本身是属于精神层面的,但是要建立科学的教育观、人本观和仁爱观,事实上涉及的不仅是观念变化,更重要的是制度设计。因此,建立科学的仁爱观,必须以制度创新领先,积极探索并建立符合学校实际的医学人文精神工作发展管理和人才建设的机制和制度体系。首先,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校师生与临床医院全体工作人员共同参与的医学人文精神管理工作机制。其次,建立医学人文精神建设联席会,努力建立“博大爱心”的人文精神的宽松和谐、平等互爱、尊重信任、合作发展的管理工作模式。第三,要建立医学人文精神参与和监督机制,把医学人文精神建设纳入各部门、各单位、处室、科室的工作业绩考核范围,把组织保障、制度建设及工作成效等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加强督导,注重实效。

(三)丰富教育载体,增强医学人文关爱教育活动的文化渗透力

爱本质上是一种人文关怀和文化氛围。校园文化作为高等院校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和“教育场”。加强以爱为核心的医学人文精神教育,必须丰富教育载体,强化校园文化在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地位,增强校园文化关爱教育活动的渗透力。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中,医学教育要强化“仁爱”这一根本,以爱心作为文化特质,充分发挥仁爱精神的导向作用,把爱心注入学校的环境设施、教学理念、师生关系、教育活动等诸多领域,通过文化熏陶含蕴,健全学生的人格和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在学校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爱心文化,把爱心内化为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使其成为校园医学教育文化发展的价值源泉和精神动力,从而形成教学爱人、科研爱人、管理爱人和服务爱人的良好氛围,构建和谐的校园。

(四)创新课堂教育,将爱贯穿课堂全过程,提高医学人文教育主渠道的吸引力

课堂教育作为医学人文教育活动的主阵地,应该创新课堂教育,发挥课堂主渠道的“爱场”作用。首先,力促进深化医学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师对医学人文精神内涵的认识,充分发挥教师在教书育人中传帮带作用和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建立科学道德观与思维方法;其次,改进教学方法,变灌输式教学模式,力争在对话、体验、合作、探究活动中,关注师生的“精神世界”、“价值世界”、“体验世界”,形成流动的、开放的、生成的真爱教育平台;第三,加强教材修编,在专业教科书中的关键章节、内容中注入医学人文元素,让真爱浸润于课堂教学中;第四,建立健全以爱为核心的医学人文精神教育互动教学体系,通过师生间、生生间,恰当的点拨、激励性的评价、真诚的合作等方式,关注大爱情感的根本:爱自己——学会负责和自主、关注大爱情感的传递:爱他人——学会尊重和感恩、关注大爱情感的扩展:爱自然——学会欣赏和珍惜。

(五)拓展爱心实践教育活动,增强医学人文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医学教育对象是人,主要任务是认识人类生命活动的规律,保护或促进人类的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是一个带有系统化的认识实践活动。以爱为核心的医学人文精神不仅是道德理论,更是道德实践。所以,要确立爱在医学人文精神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必须加强社会实践创新,为医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将大学生爱与责任教育有机融入社会实践教育活动中,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受爱、认识爱、学会爱、传递爱”。也就是在开展爱心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注重带队老师或临床教师对医学生人文素养的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尊重病人、关爱病人,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诊疗服务。通过不断地拓展爱心实践教育活动,让学生具体体验什么是爱,什么是责任,激发他们爱与责任的潜在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励学生将爱心传递他人,从而树立“大医大德”的大爱精神。

注:

[1]权良媛,周辉,吴杰.践行“爱与责任”构建和谐校园——浅议“爱与责任”在高校党日活动中的作用[J].理论界,2007,(9):35-37.

[2]汤文隽.以爱为核心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5,(6):18-20.

[3]许海东.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大学生爱与责任教育工作创新[J].高校德育创新与发展成果选编(广西卷),2012(2):172-177.

[4]许纪霖.“我是十九世纪之子”——王元化的最后二十年[J].读书,2008,(8):3-14.

[5]刘铁芳.教育研究中的人文意蕴[J].教育研究,2008,(11):38-44.

[6]王海平.生命教育: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维度[J].医学与哲学(A),2011,2(32):60-62..

[7]张大庆.论医学的人文精神[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6(4):20-24.

[8]王少安,周玉清著.大爱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M].人民出版社,2008:68.

[9]唐耀华,蒋晓俊.培养以爱为核心的医学人文精神[J].南方医学教育,2010,(4):6-7.

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

邮编:53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