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8-18
/ 2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评价

李笑波

李笑波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阳明区新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7000)

【摘要】目的比较分析针灸治疗在面瘫不同时期的临床效果。方法在周围性面瘫的早期及恢复期采用针刺面部及全身穴位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总有效率为98.82%。结论针灸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一种有效手段,早期及恢复期在取穴及针法上有所区别,早期应用效果优于恢复期,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及应用价值。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病损程度治疗针灸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8-0259-02

周围性面瘫人俗称“口歪”、“口僻”等,每在睡眠醒来时,出现一侧面部板滞、麻木、瘫痪,不能作蹙额、皱眉、露齿、鼓颊等动作,口角向健侧歪斜,漱口漏水,病侧额纹、鼻唇沟消失、眼睑闭合不全、迎风流泪。少数病人初起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严重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消失,听觉过敏等。2010年至今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169例,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1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符合周围性面瘫的诊断标准,其中门诊患者153例,住院患者16例;男性91例,女性78例;年龄最小的7岁,最大的82岁;病程最短的1天,最长的半年;急性期患者52例,静止期患者68例,恢复期患者49例。

1.1.2诊断标准[1]

急性起病数小时至数天内面瘫痪,患侧额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排除中枢性病变引起的表情肌瘫痪。

1.1.3治疗方法

急性期:采用远端取穴配合耳后热敷。取穴为:风池、合谷、翳风、外关、列缺,针用泻法,留针30分钟,针后大椎、肺俞加拔火罐15分钟,此罐隔日一次。配合口服牵正散加减,中药煎服后的药渣装纱布袋热敷患侧耳后,每日一次。静止期:局部和远端取穴相结合,局部多采用透刺法。攒竹透丝竹空、阳白透鱼腰、四白透睛明、迎香透地仓、地仓透颊车、颧、下关、翳风、风池、合谷,针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针后在阳白穴点刺放血,加拔火罐10分钟,此罐每周二次。恢复期:局部和远端取穴相结合,多采用温针灸或隔姜灸。攒竹、阳白、四白、迎香、地仓、颊车、下关、颧、合谷、足三里,针用补法,留针30分钟,其中下关、颧温针灸或下关、颧、地仓、阳白隔姜灸15分钟,针后在患侧面部闪罐数次,至皮肤潮红为度,此罐3天1次。

1.1.4疗程

针灸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4-5天。

1.1.5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5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的疗效评定标准。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闭眼、鼓腮、露齿动作完全对称、正常;好转:症状及体征好转,闭眼、鼓腮、露齿动作有所改善;未愈:症状及体征无变化。

2结果

经过1-5个疗程的治疗,169例中治愈126例(74.56%),好转41例(24.26%),未愈2例(1.18%),总有效率98.82%。

3讨论

周围性面瘫中医称之谓:“口眼歪斜”,主要是因正气虚弱,感受风邪,气血不畅,面部筋脉肌肉纵缓不收而引起。对于针刺时机尚未达成一致意见。针灸何时介入,何时是针刺的最佳时机,一直是中西医争论的焦点问题。西医普遍认为,应在水肿期过后,一般约7~10d,待恢复期再行针刺,认为这样可以避免对神经的刺激,否则会加重水肿,不利于病情恢复。而中医观点认为,早期治疗介入越早,恢复越快、越彻底。经过大量临床实践,我们认为,针灸治疗早期效果优于恢复期。针灸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营养,增加肌纤维的收缩,使炎症渗出物得到吸收,减轻对神经的损害,控制面神经炎症的发展,从而达到通络、调和气血、祛风除邪、平衡阴阳的作用,使患者早日康复。我们通过对169例周围性面瘫的患者针灸治疗临床观察,采,分别在疾病的急性期和恢复期进行治疗,对疗效进行比较,其急性期的痊愈率均高于恢复期,说明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应从早期开始治疗,这样可以尽快促进神经水肿的吸收,尽早的解除病邪的危害,减少或杜绝后遗症的发生。周氏[2]认为面瘫急性期不但可以在患侧面部进行针刺,而且施针越早,痊愈的疗程也越短。杨氏[3]也认为在面瘫的急性期若给予良性刺激,使受压的面神经产生兴奋,可以改善面神经的营养从而减轻面神经的受压程度。因此,我们认为治疗本病,应抓

住急性期这一良好的时机。王为凤等将本病分为早、中、晚三期,认为早期病邪初入肌肤,邪气在表在络,正虚邪实,针灸治疗以祛风散寒、温经通络为治则,以局部取穴与远道循经辨证取穴相结合,局部取穴宜精、浅、少,远端选穴用泻法以祛除阳明、太阳筋络的邪气。中期病在经筋,纵缓不收,邪气入里,正邪相搏,治疗以温通筋脉,调和气血为治则,针刺以泻法为主引邪外出。后期病入经络,经气阻滞,正虚邪恋,气血亏虚,治疗以益气活血,温通经络,扶正祛邪为治则,针刺多用透刺法,面部腧穴常针刺健侧用泻法,温针灸患侧用补法,意在损其有余,补其不足,以激发经络之气,促进气血运行。郝亚蕾等将面瘫分为三期,即始发期、发展期和恢复期。始发期约为发病后3d内;发展期指发病后至病情稳定,不再加重时,为期约5~7d;恢复期指病情稳定后至治愈,约为10~20d。最佳的治疗时间是发病后的前3d,即始发期,而且针刺手法宜轻勿重。在这一时期,风寒之邪尚未入里,予以针灸和疏风散寒的中药即可驱邪外出,使瘫痪的面肌功能恢复。本病多由于机体正气虚,内有肝胆火旺,外为风寒侵袭,导致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面部肌肉不收而发病,若早期配合太冲、足临泣等穴位疏泻肝胆之火,再配以中药补其气、活其血、祛其风,则疗效更佳。

总之,针灸的良性调整作用,可以提高神经的兴奋性,改善局部营养代谢,加速恢复面部的肌肉、神经功能,是治疗面瘫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陈亦群,潘纪亭1牵正散加味配合面部穴位外敷治疗周围性面瘫43例[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3,4(4):396.

[2]周云霞.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针刺治疗体会[J].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6,2(2):153-155.

[3]杨春.分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杂志,2007,23(6):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