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考成为一种习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让思考成为一种习惯

巩仕禄

山东省肥城市桃都中学巩仕禄

经常听到老师下课回来说:“这级学生怎么那么笨啊!不会听课、不会记笔记、不会思考、回答问题牛头不对马嘴…”

我深有同感,初一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由于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不同,加上中学新教材的知识更注重学习的灵活性,导致很多小学生升入中学后,因为不适应而掉队。

在教学中,经常发现这样一些现象,一些学生昨天才学会一些知识,今天再问他时已经什么都不知道了;也有一些学生在课堂学习时能够做一些习题,可是到了课后,他却不能独立完成作业,或者要费很大的劲才能做完成等等。我认为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有许多,有基础的原因,在课堂上,在教师精心地讲解下,他好象听懂了,实则没有完全听懂。于是,他们就会为一个错误跑办公室好几趟,或者是答案直接从同学那里嫁接过来敷衍了事。归根到底,是因为这些孩子不愿意动脑筋思考。思考是学习的驱动力,是一件诱人而富有趣味的事。思考,能点燃学生学习的愿望,能激发学生对知识不可遏止的向往。思考是一把钥匙,是一把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我觉得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注意教会学生进行思考,这个思考并不仅仅指是独立思考,还应该包括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思考。

一、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要精心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们去思考,甚至留下一些悬念,让他们去探究。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即使不合适,只能正面的引导,而不能彻底否定,更不能挖苦、讽刺。因为能提出问题,最起码说他们动脑筋思考了,思考总比不思考好。一节课的知识,能让学生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获取,那才是成功的课。因为他们既体验了知识获取过程,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这样得到的知识才是最牢固的。然而,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思考却正在遭遇着“生存”的危机。我们经常为完满的赶一节课的内容,就把一堂课的内容都灌输给学生,,因此索性把应该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剥夺”过来,把学生该思考的东西全都包揽到自己头上。而此种做法无疑极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因为我所讲的未必是学生最想听的,学生没有兴趣,所以他们就学的很被动,因此也就不会思考,不会学习。因此他们的成绩就上不去。“好学不如乐学”,老师们要做的就是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他们思考的兴趣。所以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首先要舍得“浪费时间”,必须让学生们经历一个像蝉一样在黑暗中摸索的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拥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二、要让学生学会思考,教师应设法应营造一个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的环境。如小组合作交流,以及让学生讲课,让学生提问题,等等凡是有利于学生思考交流的,都可以运用到教学之中。在合作交流中,大家互相撞击思维的火花,不但能获得知识,培养能力,还能增强感情,获得自信自尊。想想平时教学中的每节课,我们老师常常讲得很多,讲得很细,对每个知识点也讲得很透,有时我们甚至还要把可能出现的问题一一予以强调。但学生好像很不领情,还是几次三番地出错。做过的题,考试时错了,甚至考试过的题,再考试时又错了,令人不可思议!老师们疑惑了:现在的学生怎么了?仔细想一想,“学而不思则罔”,他们是在学,有的甚至很勤奋、很刻苦,但他们在死学,在死记硬背,如果没有亲自想一想知识的来龙去脉,那么对知识的掌握永远是模糊的!而他们自己通过劳动得来的呢,就不一样了!

三、问题解决模式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授课模式,它可以把课堂教学变成学生主动探索知识、提升能力、感悟学习真谛的活动,是提高学生思考能力的重要载体。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精心,要充分了解学情,熟悉教材,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寻找问题的起点,问得太高,太低都不利于学生,问难了,打击学生的信心,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问易了,还会养成学生不加深思,张口就说的坏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儿童在学习中感到一切都很容易,那么惭渐地就会养成懒于思考的习惯,这会使人堕入歧途,使他形成一种对待生活的轻浮态度。

事实的确是这样的,每次我总会为课堂上无法让全体学生保持同一进度而伤脑筋,一部分同学很快就完成任务,而另一部分同学需要花费大半节课的时间,少数几位学生把一节课的时间全部花完,也完不成任务。那些已经完成的学生,他们满足于自己已经知道的东西,认为再去研究已经掌握了的东西是多余的,并且为自己先于别人无所事事,而沾沾自喜。比较常用的方法,就是创设一个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与学生已有经验相关的、能突出认知矛盾的问题情境,或是一组带动学生思维的初始问题,当然教师要作好恰当的点拨引导。学生会思考了,能力上来了,有了成就感;我们的教学也就进入到了良性循环的理想状态中。

生活需要思考,学习需要思考,我们更需要思考。思考是一种兴趣,思考更是一种乐趣。思考培养人的才能,思考塑造人的个性,思考铸造人的灵魂。让思考变成一种习惯,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