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丽(绵阳市中心医院口腔科621000)
1病例报告
患者,男,21岁。因左侧面部肿胀20余日来我院口腔科就诊。患者近5年来面部长有“青春痘”,并有随意“挤痘”习惯,就诊20余日前“挤痘”后左面部出现肿胀,且逐渐加重,无明显疼痛,曾自服抗生素(具体不详)后未见明显缓解。查体:左面部可见一直径约2.5cm大小的肿胀区,皮肤表面张力略高,界清,无明显压痛,皮色略红,表面无破溃。穿刺患处抽出淡黄色脓性液。口内未见明显异常。诊断:左面部痈。处理:在患处行切开引流,引流出脓液约4ml,用3%双氧水、生理盐水交替冲洗脓腔,置橡皮引流条引流,给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以后每天换药,3日后,脓液明显减少,停止橡皮引流条引流及抗生素抗感染治疗,但扪压患处仍有少量淡黄色清亮液体自引流口溢出,继续换药7日后,肿胀减轻,患处皮肤与皮下组织之间可见一囊腔,时有少量淡黄色清亮液体自引流口溢出。因疗效不佳,追问病史发现患者左耳屏前皮肤上曾有一无痛性包块,因位置较偏直径偏小未引起患者重视,未做处理。经科室多位医师讨论后考虑:该病例为皮脂腺囊肿伴感染,应在感染控制后行手术切除病灶。遂在进一步控制感染后,行手术切除病灶,术中见囊肿内有少量白色凝乳状物质,术后病检:皮脂腺囊肿伴化脓性炎,术后7日患者伤口痊愈。
2讨论
面部痈是面部皮肤毛囊及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累及多个毛囊及皮脂腺的称为痈。临床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的硬结,面部皮肤多见。治疗应局部与全身治疗相结合,早期以局部治疗为主,但严禁挤压、挑刺、热敷等刺激,以防感染扩散。皮脂腺囊肿是由于皮脂腺排泄管阻塞,皮脂腺囊状上皮被逐渐增多的内容物膨胀而形成的潴留性囊肿。皮脂腺囊肿继发感染时可表现为:局部皮肤红肿、变软、皮温升高、疼痛、化脓[1]。皮脂腺囊肿位于皮肤内,向皮肤表面突出,囊壁与皮肤紧密粘连。因此我们单一的抗炎及冲洗并不能使“肿胀”消退,也正因为无明显效果,才引发了我们对该病例诊断及治疗的进一步思考。感染性囊肿,传统上是先切开排脓消炎,待炎症消退后再作囊肿切除缝合[2-3]。感染早期病变界线不清具有扩散性,不宜作Ⅰ期切除缝合,感染中、晚期后病变趋于局限,完全可以Ⅰ期切除缝合。手术关键是彻底清除炎性坏死组织,消灭皮下死腔,避免皮下血肿[4]。本病例之所以被误诊,是因为穿刺有明显大量脓性液,而未见明显凝乳状物质。不良“挤痘”习惯及面部因“挤痘”曾反复感染的病史,误导我们首先定性为痈。
颌面部是皮脂腺囊肿及痈的好发部位,当颌面部有肿胀突起时,应周密考虑,做好鉴别诊断。对于首诊治疗未见明显效果的病例要敢于怀疑甚至否定先前的方案,从而及时有效地更改诊疗计划。
参考文献
[1]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52-253.
[2]任长才.伴有急性感染的皮脂腺囊肿Ⅰ期切除缝合的初步体会.上海医学,1996,19(1):41.
[3]张福奎.小切口皮脂腺囊肿摘除术.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96,12(4):267.
[4]谢波,肖丽玲.小切口切除面部皮脂腺囊肿.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