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脑部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2

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脑部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

严吉来

严吉来(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科江苏南京210029)

【中图分类号】R8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35-0022-02

【摘要】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脑部血管成像(CT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临床上高度怀疑颅内血管病变的病人32例,经16排螺旋CT行脑部CTA扫描后,在工作站上,对原始数据进行后处理,包括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积(VR)、多平面重组(MPR)、表面遮盖法(SSD)等后处理方法。结果32例行脑部CT血管成像(CTA)发现:脑动脉瘤19例,动静脉畸形4例,动脉狭窄3例,动脉硬化1例,正常5例。结论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于脑部血管疾病的诊断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对于评价预后以及临床指定治疗计划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是一种操作简便、无创的、经济实惠的影像学检查。

【关键词】螺旋CT血管成像脑部动脉血管X线计算机

脑部血管动脉瘤、脑部血管动静脉畸形(AVM)、脑部动脉血管狭窄或闭塞等脑部血管性疾病,关键不在于这些疾病的本身,而在于这些疾病所诱发的并发症而导致的严重后果,如脑部血管动脉瘤的并发症往往是动脉瘤的血管破裂等严重后果。这些脑部血管性疾病的并发症往往发病急剧,若不及早发现,不及时治疗,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因而脑部血管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有效地预防和防止这类严重疾病以及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一直以来DSA是诊断血管疾病的“金标准”[1],但DSA具有创伤性,风险大且价格也比较昂贵,使许多病人望而却步。近几年来随着多排螺旋CT的应用,尤其是16排螺旋CT的临床应用,由于其具有亚秒级的扫描速度,超大的扫描范围,更薄的层厚,更好的空间分辨率,加上强大的后处理功能,使CT血管造影进入一个质的飞跃。本文通过对32例临床高度怀疑脑部血管疾病的患者进行脑部CTA检查,初步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脑部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自2009年7月—2010年7月间临床上高度怀疑脑部血管病变的患者32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3例,年龄21—78岁,平均年龄51岁。主要症状为经常性头痛,晕厥及肢体无力、行走不稳等,一般因急性发病如晕倒或昏迷等症状来就诊。

1.2设备SIEMENS16排全身CT机,高压注射器(MEDRADVISTRONCT),Kodak6800激光打片机。

1.3数据采集与成像方法CT扫描:体位是患者仰卧于检查床上,头先进。扫描参数:层厚1.5mm,重建层厚0.75mm,螺距1.5:1,管电压130KV,管电流300mA。造影剂优维显80ml,注射速率一般为3ml/s,延迟时间15s。使用对比剂自动跟踪技术(BolusTracking)进行自动跟踪触发。先行扫描定位像(侧位像)后,选取定位像中主动脉弓作为感兴趣的靶血管,扫描范围一般是从甲状软骨平面至颅顶平面;靶血管的选取是对比剂浓度跟踪区域,其阈值一般设为100HU,最后用高压注射器在肘部静脉团注造影剂,当感兴趣靶血管内对比剂浓度到达阈值100HU时,计算机自动触发扫描程序。扫描结束后,在工作站上对原始数据进行后处理,包括VR、MIP、MPR、SSD等方法重建图像[2]。

1.4血管评价以血管类似息室样突出超出正常管径的1/2以上者判为动脉瘤;以血管缺如,变异或有别于正常发育血管判为血管畸形;以病变血管直径为正常的70%以下判为狭窄。[3]

2.结果

32例行16排CTA的病人均能清晰地显示脑部动脉血管的全段及小分支。

.

.

32例脑部CTA发现:脑动脉瘤19例,如图1是大脑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是用VR重建的,图2也是大脑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是用MIP重建的;脑动静畸形4例,如图3是右侧枕叶畸形血管团,考虑动静脉畸形,是用VR重建,图4也是右侧枕叶的动静脉畸形,是用MIP重建的;动脉狭窄3例,动脉硬化1例,正常5例。

3.讨论

3.1CTA血管造影是无创性血管造影方法,其主要是在肘部静脉高速团注对比剂,经过时间延迟血管内造影剂充盈达到阈值,计算机自动触发曝光,多排螺旋CT进行快速连续的容积数据采集,然后传到工作站完成二维及三维图像的重建。

3.216排螺旋CT由于采用了宽探测器,一次扫描可同时得到16层图像数据,扫描范围广,扫描速度更快,可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全脑部动脉血管成像,减少了部分静脉显影而对图像的干扰,提高了图像质量。原始数据经软件进行二维、三维重建,可多角度显示血管形态、大小、钙化以及血管内部结构等。

3.3MSCTA对颅内动脉瘤、颅内动静脉畸形以及其他颅内血管病变的诊断具有极高价值,国内报道对3mm以下动脉瘤的检出率为61%。[4]随着CT的不断进步,尤其是16排CT的出现,其最小扫描层厚度达到亚毫米级,本组为0.75mm,可检出动脉瘤最小可分辨1.5mm,可观察到瘤体的大小、形状以及与邻近血管的位置关系等。MSCTA还可对较小的颅内动静脉畸形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可显示动静脉畸形的部位、大小、形状等,另外MSCTA还可充分显示颅内动脉狭窄的部位以及侧支循环代偿等情况;可以通过VR、MIP、MPR、SSD等后处理方法,更可以通过多方位的旋转结合轴位扫描图像,更好地观察动脉血管的全貌及分支。虽然DSA常作为诊断血管疾病的“金标准”,但毕竟是一个有创的介入手术以及比较昂贵的价格是许多患者望而却步。而MSCTA的无创性以及低廉的价格便有了市场基础,近年来越来越多地运用于临床。而MRA也可不用造影剂而显示血管,但MRA在显示血管时往往受血流影响较大。

综上所用,MSCTA作为一种相对无创,安全可靠的血管检查技术,可直观、立体地显示血管的全貌及细微结构,再结合轴位图像对血管病变进行全面的观察、分析,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制定治疗方案,手术路径,估计手术风险以及术后疗效观察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无创的,经济实惠的检查技术,可替代大部分有创普通血管造影。当然MSCTA也有局限性;如对末梢血管的显示不足等,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开发。

参考文献

[1]Slater,DeSanctisRW.Theclinicalrecognitionofdissectingaorticaneurysm.AmJMed.1976,60:625-633.

[2]何杰,李石玲等.64层螺旋CT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8,24(1):101-106.

[3]徐佳玮,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头颈部血管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6):31-32.

[4]左长京,田建明等,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脑动脉瘤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2,10(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