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冬梅(河北省张家口市解放军军人病房075000)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7-0290-01
低分子肝素钙作为抗凝物质,已经广泛用于临床,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但是由于其抗凝作用,患者凝血功能下降以及注射手法等原因,皮下注射后易出现注射部位小血肿•硬结•疼痛,甚至大片淤青,下面从该药物的注射及护理方面阐述其研究进展,以比较科学的方法达到临床上满意的效果。
1注射前部位选择
腹壁前外侧左右皮下,避开腹直肌,以脐左右4~10cm范围内注射,左右交替,前后2次注射点间距2cm以上。朱继红认为平脐划一水平线,分为脐上U状区域和脐下U状区域,脐下U状区域为注射部位(脐周1cm除外)。申容•罗英•汪涛•汤玉琴认为以患者脐部为中点,脐上下5cm,左右10cm范围内,做“十”字线将腹部分成4个象限,注射时患者的腹壁从左向右,自上而下4个象限顺时针轮换注射,2次注射间距2cm以上。吴海燕认为选择脐上7.5cm,左右10cm范围内,避开脐围1cm处交替注射,两个注射点间距2cm以上。闫逸生认为选在左下腹可减少皮下瘀斑硬结的发生。
2注射中
2.1注射方法
陈少英•林小红•潘美成•葛兆霞•梅晓珍等•李萍•改进方法:消毒皮肤后,左手拇指•食指提起腹壁皮肤形成皱褶,固定针头垂直进针约1cm(根据患者的胖瘦程度决定注射深度)。传统进针法斜刺时涉及部位较多,若针头不慎刺入血管,只压迫穿刺点不能有效压迫止血又因低分子肝素钙为抗凝物,损伤小血管易引起出血,使腹壁皮下组织形成淤血•瘀斑。而注射时若提起腹壁皮肤垂直刺人,对局部皮下组织损伤小,不易引起出血。范荣兰等报道垂直进针法比斜刺法深5~10cm,药液能够全部注入皮下组织深部,使药液充分吸收,避免药液积累致局部组织硬结的发生。
2.2气泡技术
有资料报道,留置气泡技术用于肌肉注射时,留置0.2~0.3ml空气安全可行。而肌肉组织比皮下组织血液供应丰富,因此,皮下注射时留置0.09~0.10ml空气也是安全的。采用注射器内少量空气空气法排气,忌用1ml注射器和针头吸尽药液,在吸入0.07ml空气,注射前针头向下,把空气弹至药液上方,注射时部再需要排气,保证注射前后针尖部位无药液沾染,避免针头损伤表皮毛细血管而引起的局部与斑形成。
3注射后
吴海燕认为局部按压≥5min,力度以皮肤下陷1cm为准,可以降低皮下出血率及减少出血面积。注射完毕,针头在皮下停留5s,目的是带药液基本扩散,避免药液过多存留于针尖部。王爱英等•罗惠珍等认为张素巧等研究发现拔针后不按压可以明显减少出血。
4用药期间观察
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时,护士除了在用药期间注意观察患者的局部出血情况~全身各系统出血倾向及其他不良反应的同时,还应教会患者自我监测,如有大便,尿液颜色,皮肤粘膜,牙龈有无出血倾向等.在使用过程中定期检测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及肝肾功能等使用凝血酶原时间维持在正常人2倍左右,不仅能产生抗凝作用,且不引起明显出血。
5小结
总之,目前大家普遍认为选择脐周(1cm处•上下5cm左右10cm内)为注射部位,垂直进针,且两次注射部位间隔大于2cm,进针前留置少量空气,延迟拔针等可预防和减少皮下瘀斑的形成,但是对于注射后局部是否按压及按压时间不统一,是否有其他方法减少出血及瘀斑,还需要在临床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张晶,马兰兰.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的方法和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04).
[2]朱继红.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的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
[3]申荣.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方法对局部皮下出血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11,(05).
[4]罗英,汪涛.低分子肝素钙腹壁皮下注射致不良影响及应对措施[J].医学信息,(中旬刊0,2011,(06).
[5]汤玉琴.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引起淤青的防范[J].中国医药指南,2011,(06).
[6]吴海燕.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局部压迫时间于皮下出血的关系的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14).
[7]闫逸生,张秀英,李庚,等.肝素钙皮下注射法不同部位对抗凝物作用的影响[J].临床军医杂志,2000,28(2):66.
[8]陈少英.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方法及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06).
[9]林晓红,苏莉,李政.改良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法的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1).
[10]潘美成.老年病人不同方法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对皮下出血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7,21(20):1822—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