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教学崔翠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0-20
/ 1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教学崔翠娥

崔翠娥

崔翠娥(河北省永年县广府镇石官营中学057150)

【摘要】:朗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朗读却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往往课堂上对重点词句的“透彻”分析成了最高宗旨,基础知识重于基本能力的培养,被肢解的词句、文章主旨等单纯应付考试的东西塞满了孩子们的头脑,朗读却被看作是浪费时间的事情。

【关键词】:语文教学多种朗读培养语感鉴赏能力

一、朗读是感知教材内容的前提条件

人们的认识规律是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的,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没有这一阶段,认识也就无法进行。朗读课文,就是对语文学习内容的感性认识,朗读的遍数越多,印象就越深刻,才有可能发展到理性认识。心理学和教育学都特别强调“直观教学”,而语文教学中“直观”,最主要的就是语言的直观。它包括对课文的范读、讲解和学生朗读。范读,是教给学生以感知教材的方法;学生朗读,是对教材的直接感知;讲解,则是在学生充分感知教材的基础上加深对教材地理解。在语文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在台上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在台下却听得晕头转向,有时是没有什么反映。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教材缺乏感知不熟悉课文,跟不上老师的思路。所以,老师讲得再好,学生却不知所云。

记得在一次语文教学中,同一个层次的班级,学习同一课,但学习后的效果却截然不同。后来我分析了原因,其中一个班在预习课文时朗读了两次,早读自由朗读了一次,上课时集体朗读了一次,这样一来,学生对课文相当熟悉,上起课来学生就很投入,很有激情。师生交流很顺利,教学效果自然就很明显。但另外一个班情况大不一样,仅仅朗读了两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文印象模糊,很多问题都无从回答,学生就变的很被动,师生也就无法进行很好的沟通,这堂课的效率不言而喻。之所以出现两种不同的结果,我想一定是在朗读上出了问题。

二、采取多种朗读形式,使学生愿读,乐读

中学语文教学主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要避免繁琐的教学分析如果一味地讲,不讲求形式的多样,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和高年级的学生都是很厌烦的事,所以在朗读时可采用指名读、自己选段落、小组齐读、分角色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引读、帮读、领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但有一点需要注意,低年级的学生喜欢竞赛、表演的形式,教师不妨试一试。高年级的学生喜欢速读、品读等,此外,教师要注意不能让学生为读而读,应提出不同的要求,体现出读的层次性。

注重“评读”,使学生读中求新

三、朗读能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与体会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抓住朗读这一环节,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加活动,使学生“目视”、“口诵”、“耳听”、“心思”,从多方面立体化地感知教材,就一定能加深学生对教材地理解与体会,看到课文的别巨匠心和文章的要义,领悟文章的妙处,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不少老师在指导学生修改作文时,强调用“朗读法”,即边朗读边修改。这其中的道理,正是充分调动多种分析器官协同活动,以加深对文章的思考与体会。并且,文中语句顺不顺,语气连贯不连贯,通过朗读要比只默读更容易发现。

四、朗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有句话说得很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高质量的学习,我们称之为学习的高峰体验。那么学生为什么会爱上一些老师的课,觉得学起来轻松有趣,恐怕就是该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这种课堂学习高峰体验,可以这样说,一个真正成功的语文教师就是一个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的艺术家,而朗读就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

课堂上,学生的情绪易受教师感染,特别是范读时,声情并茂,有时加上自创的动作,以丰富的表情,优美的声音去感染学生,这样自然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乐于模仿教师的言行。这是一种激发学生兴趣的朗读方法——教师范读法,学生受到感染后,不知不觉就跟着朗读起来,很快进入了状态,形成了一种很好的读书氛围。

五、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方法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受、理解、表达的能力。它的培养和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叶圣陶先生说:“语感是一种文学修养,使人们对规范语言的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的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尽管我们在默看一篇文章或诗歌时也会受到感染,但当我们把它读给别人听时,就不一定能感染听者了,这就是朗读能力和语感能力在起作用。如果要把一篇文章中的喜、怒、忧、思、悲、惧、惊等情感准确地表达出来,送到听者的心里,使之受感染,就非有很好的语感不可。而这要通过对文章地反复朗读,对文中情感的反复体会、领悟,再加上适当的语气和语调,才能产生好的语感效果。

六、朗读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老师范读那铿锵的节奏,抑扬顿挫的声调,丰富的内容,健康的感情,无疑能给学生以感染和美的享受,激起学生的审美情趣。然后再让学生自己认真朗读课文,久而久之,就能逐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朗读也是提高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特别是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更离不开朗读。可以说,诗歌是朗读的文学,朗读可以更好地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朗读有助于对诗歌意境地把握和意象地领悟;朗读可以更准确地比较和鉴赏不同风格流派的诗歌。朗读与之相伴的既有文学的鉴赏又有情感的体验。朗读也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读,在我国的过去,几乎是唯一的办法。古人一直强调多读,他们认为只有多读,才能善写。清代的唐彪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涌,滔滔不绝。”我们现在虽然不要求学生死记死背,但在教学中还是离不开读,甚至是不读不行。有些文章的某些部分甚至只能读,不能讲;学生读起来,通过仔细品味,会觉得很有意思。老师一讲,就把趣味全讲掉了。有时还会把那些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妙处讲得不妙,讲得不合原文精神。“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这正是对朗读的重要作用的精辟阐述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