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方式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护理干预方式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王晓璇胡月英汤惠璇

王晓璇胡月英汤惠璇(广东省汕头市第四人民医院广东汕头515021)

【摘要】目的探讨两种不同的护理干预方式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对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护理干预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将104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集体护理干预方式;干预组在针对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基础上实施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护理干预;干预时间为8周。两组均随访1年,应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评定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干预组的总体生活质量及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均比对照组好(P<0.001或P<0.0005),物质生活方面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涉及心身健康多个方面,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护理干预方式有助于增进患者自我照顾能力,减缓患者的功能衰退,提高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护理干预慢性精神分裂症生活质量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高致残率的慢性迁延性疾病,其受损的社会功能及精神残疾严重地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着患者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能力,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护理干预可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复发率,降低社会功能残疾,减轻家庭及社会的压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疾病康复[1,2]。为了探讨两种不同的护理干预方式对精神分裂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我科于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对102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了个体化康复训练指导和集体康复训练指导,取得了不同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因精神分裂症初发或复发在我科住院一个月以上,进入康复期的患者,符合以下入组标准:①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有关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②病程≥5年;③无严重躯体疾病及智能障碍,愿意参与本调查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单住院号)和干预组(双住院号)各52例,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对患者社会人口学资料进行统计,分组时,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yofdailyliving,ADL)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干预方法

干预组采用有针对性的个体化康复训练指导,即每位护士分管5~8例患者,随时评估患者的需要,针对性地采用因人施教的个体化康复训练指导,1次/周,每次10—20min,持续8周。具体干预措施如下:①健康教育:帮助患者分析疾病发生的原因,认识疾病、症状、诱发因素及预后;讲解如何识别疾病复发先兆症状、社会康复等方面知识;鼓励患者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为患者的社会生活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提供针对性训练指导。同时在患者家属探访时对家属进行辅导,包括怎样对患者生活、心理上照顾支持,督促服药,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等。②生活技能训练:督促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帮助患者制定适宜的作息时间表,提出日常活动计划,强调合理安排饮食、休息、工作、劳动、体育锻炼等。③认知心理治疗:每周进行一次心理治疗,纠正不良认知,回归健康的心情和适应性行为。认知是情感和行为反应的中介,引起人们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原因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们对事件的解释,认知、情感和行为互相联系互相影响[3]。帮助患者处理曲解的认知模式,鼓励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指导患者多注意自己的优点、长处、成就,增加患者的正向思维。提高患者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及抗挫折能力。改变患者不合理的想法和认知扭曲,建立合理认知模式。提升交流和解决问题的技巧、应对策略,强化处理应激的能力,减少愤怒和自责,保持恰当的期望值。

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集体授课方式,将康复训练内容编制成册,阐述康复训练的概念、意义和目的,讲解精神分裂症与康复训练的相关性,鼓励患者主动采取自我照顾行为,每周授课一次,每次约30min,持续8周。

随访方式及随访时间:两组均采用电话、书信、上门指导、门诊复诊等形式进行定期随访、定期复查,每月1次,随访时间1年。

1.3生活质量评估方法

两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后随访1年,随访结束时发放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eneralQualityoflifeInventory,GQOLI)[4]对受试者进行调查。采用会谈与观察相结合的方法,由经过量表集中培训的一名主管医师、一名心理科医师和一名副主任护师进行评定。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由李凌江等(1995)在广泛参考国内外生活质量问卷编制而成,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和敏感度[5[。问卷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四个维度,16个因子共64个条目,每个因子包括客观指标与主观指标两类。客观指标是受试者对自身客观状态的评价,如躯体运动功能,从“穿衣、进食、入厕困难”(1分)到“能自如地进行各项活动”(5分);主观指标是对相应客观状态的满意程度,如躯体运动功能从“极不满意”(1分)到“非常满意”(5分)。每个因子的主观指标以累计得分法计分,因子最高分为20分。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在Foxprow下建立数据库,用SPSS11.5进行分析。

2结果

2.1两组人口学资料比较(见表1):干预组和对照组的人口学资料各指标的比较均为P>0.05,均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组社会人口学资料具有可比性。

表1两组一般人口学资料比较

注:“年龄、病程”比较采用t检验;其余指标比较均采用X2检验。

2.2两组患者随访1年后,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eneralQualityoflifeInventoryGQOLI)调查结果(如表2):本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躯体功能(其中包括:睡眠与精力,躯体不适感,饮食与性功能,运动与感觉)、心理功能(其中包括:精神紧张度,正负性情感,认知功能,自尊)、社会功能(其中包括:社交与支持,娱乐与学习,工作,婚姻与家庭)、物质生活(其中包括:住房,经济,社区服务,生活环境)四个维度。调查结果表明两组物质生活维度方面得分无显著性差异,而GQOLI总分、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方面干预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或P<0.0005)。

表2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定结果比较(X±S)

注:两组间各指标比较均采用t检验。

“﹡”与对照组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05;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目前,各类抗精神病药物在治疗精神分裂症症状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其在预防精神分裂症复发和改善其受损的社会功能方面仍欠理想,严重影响着病人的生活质量。因此,必须采取一定的康复手段和教育措施以提高出院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表明: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护理干预方式有助于增进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照顾能力,减缓患者的功能衰退,提高其生活质量。

本研究以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为对象,采用分组干预的方法,1次/周,持续8周。对照组采用集体授课方式,并按医嘱以药物维持治疗,必要时调整药物剂量;干预组采用有针对性的个体化康复训练指导,评估患者的需要,针对性地采用因人施教的个体化康复训练指导。两组患者有相似的社会人口学资料(P>0.05),经干预8周,随访1年后,应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评估生活质量,结果发现:干预组患者的GQOLI总分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即干预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较优;在物质生活维度方面得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等方面维度的得分干预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05)。提示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的差异并不取决于物质生活方面,干预组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主要体现在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等方面的改善。这与一些发达国家的研究观点一致,认为:经济收入等物质生活条件已不是生活质量的重点,人们更注重精神感受。

从本研究的结果也进一步表明,干预组对患者实施个体化的康复训练,根据患者的个体能力与需求,让患者反复接受康复训练,逐渐改善其身体功能和社会功能,同时让家属也参与到患者的康复中来,让家庭照护者从教育和指导中了解疾病知识、熟悉家庭护理方法、学会正确的情感表达方式、初步懂得观察病情变化和应对方法等,让家属通过亲情关系了解患者的需求、提供更合适的帮助、改变其懒散的不良习惯、合理安排其娱乐、劳动、工作学习和生活。故干预组比对照组更能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躯体健康水平和改善其社会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可见,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涉及心身健康多个方面,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护理干预方式有助于增进患者自我照顾能力,减缓患者的功能衰退,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素华,余学,朱玉星.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3A):49-50.

[2]于青,陈冬云.系统早期干预对首发精神病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8A):51-52.

[3]傅安球.心理咨询师培训教程(国家职业资格二级)[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68-373.

[4]李凌江,郝伟,杨德森,等.社区人群生活质量研究-Ⅲ生活质量问卷的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5):227-231.

[5]李凌江,张亚林,杨德森,等.社区人群生活质量研究-Ⅱ方法学及社区人群的总体生活质量.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4):186-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