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第八医院东院正骨室
摘要:【目的】研究三黄膏局部外敷、夹板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12年12月1日~2013年10月31日本院骨伤科门诊收治的127例经拍摄腕关节正、侧位X线片或腕关节CT扫描,确诊为桡骨远端新鲜骨折患者为样本,对三黄膏局部外敷、小夹板固定与石膏固定在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优良率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三黄膏局部外敷、小夹板固定与石膏固定在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优良率、并发症方面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三黄膏局部外敷、小夹板固定临床疗效优于石膏固定,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三黄膏;桡骨远端骨折、石膏固定
桡骨远端骨折是指桡骨远端关节面3cm以内的骨折,发生频率高,治疗应尽可能地恢复关节的解剖结构及关节面的平整,尽量做到解剖复位,否则易引起腕关节僵硬和慢性疼痛,严重影响手的功能。通过临床观察,我们发现骨折部位外敷三黄膏加小夹板固定效果明显优于石膏固定,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选择2012年12月1日~2013年10月31日本院骨伤科门诊收治的127例经拍摄腕关节正、侧位X线片或腕关节CT扫描,确诊为桡骨远端新鲜骨折患者为样本。受伤时间最短2小时,最长3天,其中男68例,女59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72岁,平均57.4岁。右侧82例,左侧45例。伸直型(Coles骨折)101例,屈曲型(Smith骨折)26例,均为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适应症。将小夹板固定配合外敷三黄膏定为治疗组,共69例;石膏固定为对照组,共58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骨折类型等临床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
2.2方法
2.2.1治疗组先在组织肿胀处外敷三黄膏后再用小夹板固定。固定方法:于骨折复位后在牵引状态下维持骨折断端的对位对线,把事先准备好的三黄膏(主要成分是黄柏、黄芩、黄连、栀子,辅料为食用植物油、红丹、蜂蜡、松香)贴于骨折处,伸直型骨折在骨折远端背侧和近端掌侧分别放置内填医用棉花的小夹板,夹板上端达前臂上部,桡、背侧夹板下端应超过腕关节;屈曲型骨折在远端的掌侧和近端的背侧各放置填充棉花的小夹板,桡、掌侧夹板下端应超过腕关节。固定后行X线检查确定复位良好,5~7天复查、更换三黄膏。如有移位,及时重新进行复位并调整夹板的松紧度和垫的位置及厚度,固定时间一般为4~6周。
2.2.2,石膏固定方法:在手法复位后以6~8层普通石膏做成石膏托托于掌背侧,固定于腕关节掌屈及尺偏位。复位后即摄X线片观察骨折端对位对线情况,满意后患肢中立位用三角巾悬吊于胸前。第4周摄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根据骨折恢复情况于6~8周拆除石膏。
2.3判断标准:参照Dienst等功能评价其腕关节功能情况[1]:(1)优:无疼痛,活动不受限,功能无损伤,握力同对侧,掌屈或背伸减少小于15°;(2)良:偶尔疼痛,剧烈活动受限,功能及握力接近正常,掌屈或背伸减少15°~30°;(3)可:经常疼痛,工作时活动轻微受限,功能及握力减弱,掌屈或背伸减少30°~50°;(4)差:持续疼痛,正常活动受限,功能及握力明显减弱,掌屈或背伸减少50°以上。
2.4统计学方法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率的比较用X2检验,显著性检验水准取a=0.05,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骨折愈合时间
2.3并发症比较
对照组1例患腕管综合征,2例轻度痛性营养不良,1例断端再移位,并发症发生率为8.62﹪,与治疗组比较具差异性(X2=4.91P<0.05)。
3.讨论
表1、表2、表3均显示三黄膏加小夹板局部固定在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临床疗效、并发症方面比较明显优于石膏固定,比较具显著差异性(P<0.01)。考虑原因为(1)小夹板固定优于石膏固定表现为:(1.1)是一种能动的固定方式,通过夹板对外伤肢的杠杆力及平垫对骨折端的效应力来维持骨折复位效果,借助骨折周围的韧带、筋膜和肌腱的“铰链式”牵拉,使骨折保持对位或纠正残余移位。(1.2)由于骨折早期肿胀变化较大,小夹板的轻便使得我们能够及时的调整松紧度,且夹板比石膏固定更加贴合,有效预防了诸如筋膜室综合征、断端再移位等并发症的发生。(1.3)小夹板固定能做到动静结合,使腕关节处于掌曲、尺偏位,并允许腕关节作掌屈、尺偏及手指的屈伸自主运动,利于患肢静脉回流,促进肿胀消退,促使腕关节和手指的功能恢复,加快骨折愈合。(1.4)小夹板外固定者在具有连续性的功能锻炼状态下,关节功能恢复快且理想[7]。(1.5)小夹板较石膏更轻,柔韧性,透气性都明显优于石膏,对患肢肿胀的皮肤几乎没有刺激性。(2)三黄膏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能促进患肢静脉及淋巴回流,促进肿胀消退,改善患肢的血运。由于消肿止痛早于一般固定,特别是石膏固定,有利于患者尽早进行功能锻炼。患肢血运改善有利于骨组织营养供应。
三黄膏加小夹板固定不仅操作方法简便,而且骨愈合时间早、并发症少,临床疗效优于石膏固定,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