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63)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分子分型在乳腺癌化疗后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度我院收治的171例乳腺癌患者,根据免疫组化分子分型分为四组,其中LuminalA型患者40例、LuminalB型患者46例、三阴性患者42例、Her-2型患者43例,比较四组患者乳腺癌化疗后前哨点淋巴结检查效果。结果:四组患者的临床病例特征及前哨淋巴结活检检出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乳腺癌分子分型对乳腺癌化疗后前哨淋巴结活检的结果几乎无影响。
【关键词】乳腺癌;化疗;乳腺癌分子分型;前哨淋巴结活检;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7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0-0114-02
ClinicalSignificanceofBreastCancerMolecularTypinginSentinelLymphNodeBiopsyafterBreastCancerChemotherapy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clinicalsignificanceofbreastcancermoleculartypinginsentinellymphnodebiopsyafterbreastcancerchemotherapy.MethodsAtotalof171breastcancerpatientsadmittedtoourhospitalin2016werepidedintofourgroupsaccordingtothemolecularclassificationofimmunohistochemistry.Amongthem,40wereinLuminalAtype,46inLuminaltypeB,42intriple-negativetype,Her-2typeForty-threepatientsweretestedforsentinellymphnodestatusafterchemotherapyforbreastcancerinfourgroups.ResultsTherewasnosignificantdifferencebetweenthefourgroupsintheclinicalfeaturesandthedetectionrateofsentinellymphnodebiopsy,P>0.05,withoutstatisticalsignificance.ConclusionMoleculartypingofbreastcancerhaslittleeffectontheresultsofsentinellymphnodebiopsyafterbreastcancerchemotherapy.
【Keywords】Breastcancer;Chemotherapy;Breastcancermoleculartyping;Sentinellymphnodebiopsy;Clinicaleffect
前哨淋巴结是接收肿瘤区域淋巴回流的第一个淋巴结,同时也是最可能出现肿瘤转移的淋巴结。研究报道,前哨淋巴结病理状态对准确分期乳腺癌腋淋巴结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乳腺癌患者临床治疗方案选取以及预后判断提供重要参考数据[1]。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现已经成为乳腺癌患者处理腋窝淋巴结的标准模式[2]。然而目前临床上对新辅助化疗后腋窝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时机选取存在异议,但对于初次诊断为腋窝淋巴结阴性患者采取新辅助化疗前后均可实施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已达成共识[3]。由于乳腺癌不同分子分型患者对新辅助化疗的反应各有差异,且缺乏有效评估和预测化疗疗效的相关指标。本研究对腋窝淋巴结检测显示为阴性的乳腺癌患者,在免疫组化分子分型后采取术前新辅助化疗,并在化疗之后采取前哨淋巴结活检,现将不同分子分型的乳腺癌患者前哨淋巴结检查情况总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1日—2017年7月1日我院收治的171例乳腺癌患者,根据免疫组化分子分型分为四组(LuminalA型患者40例、LuminalB型患者46例、三阴性患者42例、Her-2型患者43例),所有患者年龄范围为(31~76)岁,平均年龄为(46.1±3.3)岁,Ⅱa型26例、Ⅱb型37例、Ⅲa型75例、Ⅲb型33例。分组后四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所有患者化疗治疗前经乳腺肿块穿刺活检确诊为非特异性浸润性癌,经细针对腋窝下淋巴结进行穿刺确诊为转移性癌,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基础疾病较重对新辅助化疗不耐受,炎症性乳腺癌,转移性乳腺癌,妊娠期。
1.3方法
患者术前均接受新辅助化疗,约6个月周期,化疗方案为TAC,即50mg/m2多柔比星、75mg/m2多西他赛和500mg/m2CTX,化疗之后予以集落刺激因子预防处理,每隔2周采用影像学对化疗效果进行评估,化疗效果评价标准包括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病情进展。最后化疗周期结束后2周,予以腋窝前哨淋巴结活检,随访予以乳腺癌保乳术、乳腺改良根治术结合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在乳房患侧乳晕皮下四点和肿块外侧皮下约两点处予以注射1%亚甲蓝对比前哨淋巴结活检后及腋窝淋巴结清扫后的淋巴结情况。
1.4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不同分型组患者前哨淋巴结检出率、假阴性率、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根据美国Louisville大学提出的前哨淋巴结评价标准对前哨淋巴结活检检出率进行计算,检出率=前哨淋巴结检出例数/患者总数×100%,假阴性率=前哨淋巴结假阴性例数/腋窝淋巴结发生转移的总例数×100%,灵敏度=前哨淋巴结真阳性例数/(前哨淋巴结真阳性例数+前哨淋巴结假阴性例数)×100%,特异度=前哨淋巴结真阴性例数/(前哨淋巴结真阴性例数+前哨淋巴结假阳性例数)×100%,准确率=(前哨淋巴结真阳性例数+前哨淋巴结真阴性例数)/前哨淋巴结活检成功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通过SPSS18.0统计学软件予以数据分析,计数资料数据以(%)表示,组间比较通过χ2检验,计量资料数据以(x-±s)表示,组间比较通过t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乳腺癌分型患者其临床病理特征比较
四组患者的年龄、家族疾病史、月经情况、肿瘤大小、淋巴管癌栓情况、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的组间差异均不明显(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2.2不同分子分型患者化疗后的前哨淋巴结活检情况
四组患者的假阴性率、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2。
#:四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乳腺癌是一种女性多发的恶性肿瘤,癌细胞一旦扩散转移,将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手术是治疗乳腺癌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医学的进步,如何在保证手术疗效的基础上减少外科创伤对患者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医务人员的重视[4]。对乳腺癌进行精确的分子分型对患者手术时机和治疗方案的选择均有重要影响,乳腺癌的具体亚型不同,患者的治疗反应、转归、预后以及复发等情况均不同[5,6]。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多用于早期乳腺癌患者,尤其是对腋窝淋巴结阴性的患者具有重要意义,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使乳腺癌手术变得更加合理化和个性化,使进行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比例明显降低,进而使患者所受的创伤减少,住院时间缩短,减轻了患者家庭负担和社会负担,因此,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因对乳腺癌患者具有重要的正面影响而在临床得到了广泛应用[7,8]。对乳腺癌进行分子分型和前哨淋巴结活检对患者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临床中关于这两者之间关系的报道较少,为探究不同分子分型的乳腺癌对化疗后前哨淋巴结活检结果的影响,我院进行了本次研究,通过研究结果可看出,四组乳腺癌患者前哨淋巴结活检的各项检出率均无明显差异,P值均大于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一结果说明不同分子分型的乳腺癌对化疗后前哨淋巴结活检的结果几乎无影响。
综上所述,对乳腺癌进行精确的分子分型及前哨淋巴结活检对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均有重要意义,但本研究结果显示乳腺癌分子分型对化疗后前哨淋巴结活检的结果几乎无影响,两者之间并无必然联系。笔者分析可能与本次研究的样本量小有关,为获得更有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今后可加大样本量进一步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新征,刘金彪,侯永强,等.影响纳米炭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中活检成功率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41(4):411-416.
[2]王翀,朱应昌,梁伟潮,等.术中切除活检对亚甲蓝行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检出率的影响[J].国际外科学杂志,2014,41(12):831-833.
[3]任重阳,廖宁,张国淳,等.乳腺真空辅助旋切系统活检后乳腺癌患者针道转移的几率[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4,34(7):1016-1019,1024.
[4]郑高平,宋耀明,董永学,等.乳腺癌哨兵淋巴结活检应用价值的临床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8):1696-1697.
[5]王记红,张艳.乳腺癌粗针穿刺与术后活检标本病理分级及免疫组化的比较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21):42-44.
[6]种锦贵,黄河,蒋晓,等.不同活检方法对乳腺癌手术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刊,2016,51(11):47-49,50.
[7]魏云涛,李阳,张齐,等.超声引导针吸活检在术前判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状态中的应用[J].现代肿瘤医学,2014,22(3):569-571.
[8]张鑫丰,刘婷,李阳,等.乳腺癌超声引导下空芯针活检与术后病理学检查的对照研究[J].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2014,37(5):270-273.
新疆医科大学科研创新基金项目,XJC201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