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靳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4-14
/ 2

急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靳杰

靳杰

湖南省湘潭市中心医院411100

【摘要】目的:探究将介入治疗应用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中2016年4月至2018年6月间收入的所有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一般资料,根据本次实验要求纳入68例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通过计算机随机分组方案,将实验对象均分为两组,每组中均纳入34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治疗,而实验组患者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介入溶栓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下肢功能和生活质量改善状况。结果:治疗完成后,实验组患者的下肢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所有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后均有改善,但实验组患者的改善状况更优,改善状况更为明显,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介入应用于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避免患者细胞和血管受到损伤,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种积极的治疗方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溶栓;神经功能;生活质量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临床上十分常见的血管性疾病,患者多为老年人群。相关统计研究显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数量每年超过100万人,具有较高的死亡率[1]。即使患者存活下来,也容易出现各种肢体障碍,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残疾,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并且也给患者的生理状态造成了极大的障碍,是一种身心疾病[2]。而介入溶栓能够保护患者血管功能,减轻患者细胞损伤,对于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来说,有十分积极的效果[3]。本次研究中,探究将介入治疗应用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探究将介入治疗应用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中2016年4月至2018年6月间收入的所有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一般资料,根据本次实验要求纳入68例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通过计算机随机分组方案,将实验对象均分为两组,每组中均纳入34例患者。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均为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符合临床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均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所以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溶栓抗凝治疗,将患者患肢抬高后,在患者的足背静脉滴注尿激酶,并对患者进行第一分子量肝素皮下注射,连续治疗7-10d。而根据患者的病症变化状况可以在治疗3-4d后加用华法林口服治疗。

实验组患者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介入溶栓进行治疗。在患者进行治疗前,首先对患者进行血管造影,了解患者的急性大面积下肢深静脉血栓症状。在造影完成后,采用导管导丝,将患者患肢深静脉内血栓进行再通,并在患者患肢深静脉内留置溶栓导管,在手术完成后,由溶栓导管对患者体内持续泵入尿激酶。有医务人员在患者的溶栓期间进行观察,评价患者的溶栓状况,观察是否存在出血情况和凝血状况。

1.3评价标准

采用我院中自主制定的生活质量评价表,对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记录;同时采用相应的下肢功能评分表,对患者的下肢功能进行评价。两种评分表均为百分制,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的效果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涉及到的各项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数据处理,实验结果中涉及到的功能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资料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各数据均采用t检验方案进行统计学分析,若p<0.05,则证明统计学意义存在。

2结果

治疗完成后,实验组患者的下肢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所有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后均有改善,但实验组患者的改善状况更优,改善状况更为明显,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两组患者神经功能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3讨论

近年来,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虽然在目前的临床治疗技术的支持下,对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抢救成功率有明显升高,但由于疾病的特殊性,患者的致残率也始终居高不下,不仅对医疗资源会造成一定的浪费,更会导致患者身心受到损伤,影响患者的治疗恢复和抢救质量。相关研究表明[4],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会在肢体功能长时间血液供应中断后,出现不可逆的血管、细胞损伤,导致患者神经功能或身体功能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可能引发患者残疾。

导管溶栓治疗是一种新型的微创治疗方案,这种手术方案能够使药物与血栓进行近距离接触,使患者的血栓部位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从而使患者的血栓起到快速溶解的效果,能够保证患者的血流状况,在药物的影响下快速恢复。现代研究表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用介入手术治疗方案,是现代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关键治疗手段。也就是通过介入导管,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控制,使患者血管内的血栓在药物的作用下溶解,改善患者的梗死区微循环状况[5]。同时这种用药方案能够有效降低溶栓药物的应用剂量,从而减少患者出现出血等其他并发症,对于患者的康复来说也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综上所述,将介入应用于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避免患者细胞和血管受到损伤,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种积极的治疗方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会改,蔡汉潮.急性脑梗塞超早期介入针刺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5,31(03):31-32.

[2]曹维军,高芸,赵立峰,董长江.甲状腺机能亢进介入治疗并发脑梗塞病例分析[J].当代医学,2009,15(12):95-96+37.

[3]张梦佛.不同针刺介入时间对脑梗塞急性期四肢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8.

[4]张小莉.脑梗塞急性期针刺早期介入治疗对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8.

[5]孙一兵,王文静,孙柏松,黄胜友,余锋.急性脑梗塞96小时内介入性溶栓治疗效果及其并发症(附17例报告)[J].广西医学,2000(06):1209-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