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改革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以玉溪师范学院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0-20
/ 3

高校改革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以玉溪师范学院为例

张春霞程斌关香丽周国飞

张春霞程斌关香丽周国飞玉溪师范学院云南玉溪653100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个案法、分析法等方法,依据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的讲话和部分省市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分析了西部地方高校在当前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存在的困难,探讨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切实提高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切度。

关键词:地方高校转型发展

当前,大多数高校招生规模基本稳定,学科格局基本形成,校区建设基本完成,已从“由小到大”进入到“由大变强”的新的发展阶段。其次,因为自1999年以来“升本”的地方高校有640多所,占全国本科高等学校的55%左右,其中一大批新建本科高校办学定位不明、专业特色不显、学生专业能力不强、职业竞争力不高、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办学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脱节严重等,因此,学校必须以创新的勇气和胆识抓紧研究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专业标准、教师标准、办学条件标准、评估标准等,形成具有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标准体系,为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奠定基础。

一、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1.内涵发展与主动转型的指导思想

学校内涵发展与主动转型是质量优先的内涵式发展,是更具特色、更高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体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不动摇,紧紧抓住内涵质量这根主线,进一步凸显教学工作在全校整体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切实转移工作重心,健全工作机制,促进科学研究与地方经济社会的深度交融,注重社会服务层次和水平的提升,推进学校文化不断传承与创新,从根本上保障大学四大功能有机互动、相互支撑,优化资源配置,完善评价体系。

2.内涵发展与主动转型的原则

(1)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质量是内涵发展的核心,尤其应该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应该成为一所学校全体师生员工的价值追求。推进内涵建设,必须牢固树立质量意识,进一步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把提高教育质量和工作质量作为一种价值追求,贯穿于工作全过程,渗透到发展的各个环节。高校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是一个累积过程,而这一切都取决于高校的教学工作水平、人才培养质量。

(2)优化调整专业结构。

人才与社会需求的适切度是新的人才质量观所应密切关注的,学校必须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建设好应用型的品牌专业,提升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的适切度。要优化调整现有专业布局,加强核心专业群和优势特色专业建设,建立和完善优胜劣汰的专业遴选、评价机制,淘汰一批重复设置率高、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专业。

(3)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高等教育大众化及地方经济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必然要从“学历+文凭”提升到“素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模式。要以内涵发展与主动转型为契机,加快深化人才队伍建设力度,逐步形成以高层次人才为引领、双师型教师为重点、集聚和造就一批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建设一支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德才兼备、结构优化、流动有序、富有创新精神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4)彰显办学特色。

特色发展是当今大学的一种战略选择,也是大学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尤其是对地方高校而言,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发展空间,也是发展前景。我校逐渐形成了以师范人才培养为主的人才培养特色、以湄公河次区域民族民间艺术研究为主的学科特色。为让学校特色更加鲜明,优势和效益更加突出,要进一步增强人才培养特色,进一步凝练学科研究方向,提高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进一步锤炼和发展富有区域特色的大学文化和大学品格,以大学精神引领事业的发展。

(5)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要推进学校服务地方社会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知识服务能力,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支撑力。要大力推进协同创新,进一步调整完善科研学术机构设置,建立一批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社会服务于一体的新型的学术组织。要实施文化传承与引领计划,加强科技服务平台、艺术创新平台、民族文化产业开发等建设,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增强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能力。

3.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目标

(1)进一步明确学校办学定位,走培养应用型人才之路。

要调整人才培养规格、专业结构、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切度,坚定走培养应用型人才之路。

(2)紧密联系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

要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探索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道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人才保障和技术服务。

(3)人才培养必须追求特色发展,凸显办学特色。

实现特色办学,培养出具有自身特质的人才,就必须找准自己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位置,扮演好自身应有的角色,在办学过程中树立特色意识,强化特色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履行好自己的教育职能。

(4)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创新人才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性条件。培养应用型人才首先要深入认识应用型人才的内涵、特征和核心能力,同时要从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能力培养体系、评价体系等四方面科学合理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定位、转变与条件

1.转型发展最重要的是学校目标的定位

学校发展的定位准确与否,关乎学校转型的成与败、得与失、进与退。地方高校准确定位,既要立足自身条件和发展实际,又要面向社会,深入研究地方经济发展状况、经济产业结构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类型,认准自身的角色,坚持自己的特色,不断发展优势。我校已有36年师范类专业办学历史,升本之后,逐渐新增了部分非师范专业,学科门类已涵盖10个学科。多年来,我校师范类专业学生规模与非师范类专业学生规模一直保持各占50%的状况。另外,随着学科建设的不断加强,已形成以化学、环境工程与科学、美术、体育学科为龙头的学科建设群落和以传习馆、民研所为平台的少数民族艺术、语言研究的学术研究团队。单纯的“一刀切”实行整体转型,显然不符合我校的历史沿革与学科专业发展实际。因此,转型发展必须符合学校的发展实际,符合学科专业发展实际,符合地方产业社会经济的需求。

2.转型发展最难的是传统思想观念的转变

思想观念更新是地方高校推进转型发展的先导和前提,必须先打观念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破除制约转型发展的深层次思想桎梏,用转变观念开启转型的动力之门,促进观念更新。要搞好调查,研究职工思想观念,广泛动员,领导带头,带动师生观念转变。要多研究,创新机制体制,创造条件,强力推进,强化师生观念的转变。当前,我校仍存在“转与不转”的观念分歧,按照校党委要求,现在并不是还要争论“转与不转”的问题,而是“怎样转、转什么”的问题。因此,尽快启动我校转型发展试点工作,在部分条件成熟的学院和专业进行转型试点,以试点带动观念转变,是我校在这一轮高校转型发展改革中的必由之路。抓紧研究我校转型发展战略,调整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专业设置、加大师资建设、改善办学条件等方面的机制措施,是保证我校在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进云南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浪潮中不掉队、不落伍、实现学校内涵发展与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3.转型发展需要各级政府的支持

高校转型发展,不仅是高校的责任和义务,更需要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足够支持。例如,黄淮学院转型近年来,得到了各级政府高度关注,并在人才队伍建设、平台搭建、资金投入、校地合作、基础设施改善等方面给予了倾斜和支持。驻马店市委、市政府认为,黄海学院转型发展就是驻马店市的头等大事,黄淮学院转型发展的成功就是驻马店市委、市政府政绩。因此,在基础建设方面,驻马店市给予学校极大的支持,无偿划拨学校300多亩土地建设新校区,以市全民健身中心项目名义支持黄淮学院建设体育场馆,给予政策支持学校建设科技文化一条街,项目列入市政项目等。这些做法充分证明,高校与政府在加强自我发展的同时,必须进行相互协作,共同构建互为依托、协同发展的新平台。

三、加快高校平台建设,力促学校转型发展

第一,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实训中心建设工程。

要新建、扩建、改造和完善教师教育的信息化环境,在现有条件基础上,构建数字化、网络化、系统化的教师教育实训平台。本项目将以国家财政对地方院校的共建支持为契机,以教师专业技能训练为核心,新建、更新、改造和完善我校教师教育实训的软硬件条件,借助网络化、智能化、虚拟化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集成学校教师教育实训资源,构建覆盖全校各个师范专业,贯穿学生发展全过程,能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培养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综合训练平台,建成玉溪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实训中心。

第二,“环境科学与工程”重点学科建设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是云南省“十二五”优势特色重点建设学科,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高原湖泊生态环境修复、废水处理工艺与机理、环境生物学、环境污染化学等,研究的重点是玉溪市三个高原湖泊——抚仙湖、星云湖和杞麓湖的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本项目将以国家财政对地方院校的支持为依托,拟投资873.7万元,通过整合与重点学科建设相关的资源、研究平台和环境条件,新购置或增补一批科研、教学设备,改善现有学科建设的软硬件条件及科研工作环境,建设和完善以玉溪市“三湖流域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为主要内容的学科研究基地、研究中心、研究室和相应的研究平台,凝练学科研究方向,汇集学科专业人才,打造学科研究团队,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要求,提炼学科优势和特色,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形成有效的管理体制,增强重点学科的综合实力和研究水平,使之成为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对外交流、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

第三,应用物理和计算数学研究平台建设工程。

要为我校物理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教育技术学、科学教育以及其他相关理工类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和教师科研提供一个平台。该项目以现有设备为基础,通过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新购和补充仪器设备,建成一个可开展科学计算、光谱应用、虚拟实验、教学资源开发、创新性实验的教学科研综合平台。通过整合学院各学科专业资源,开展以数理专业为核心的学科研究平台和专业能力实践基地建设,为我校省级“理论物理”创新团队和“数学”教学团队提供更好的研究平台;通过更新完善实验设备,为数理学科硕士点建设和专业拓展提供设备基础;优化实验室结构,不断更新实验实践项目设置,加大实验室对外共享开放范围;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实验实践教学质量,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具有自己研究特色的学术团队和实践教学团队。

第四,校园节能减排系统建设工程。

本项目在现有节能示范的基础上,在学校的发展规划和节能目标要求下,将太阳能、电能、风能、水循环系统等方面纳入节能管理,紧紧围绕环境影响评价、节能评估、绿色图章、地质灾害等专项评价,以最大限度达到节能投资的目标,以创建绿色校园为核心,倡导节能减排理念,多途径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工程;通过更新、改造部分水电设施,进一步丰富、完善节约型校园内涵,在“十二五”期间达到云南省千家企业每年递增20%的节能目标,创建高海拔干旱山地校园节能减排示范典型。

第五,特色培育及达标提升工程。

(1)彰显师范特色。首先,修订完善《关于师范生的教师职业基本技能培训考核实施办法》,明确师范专业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第二课堂教育技能、教学技能和吸收、处理信息技能等五项教师职业基本技能要求和培训考核标准。其次,加强师范生教育、教学研究习惯和能力培养。师范生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要求在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后撰写,目的是要求学生不仅仅满足于自己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经验与感悟,而且要通过教学设计和教育教学反思,将自己在教育实习中获得的经验与感悟提升到理论层面,达到教育理论与实践融合。这样就把师范生的教育教学研究习惯、意识和方法作为重要的培养任务,让毕业生一踏上教育岗位就具有一定的研究教育教学问题的意识和方法。最后,加强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建设。确立教育类课程在各师范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加强教育类课程建设,不断提高教育类课程的教学质量,拟制定《本科师范类专业教育类课程建设与改革方案》,方案力求明确教师职业技能与技术训练类课程、教育教学理论类课程、学科教学研究与实践类课程等三类课程建设任务,提出教育学教师队伍和学科教学课程建设的内容和措施。

(2)培育优势特色学科。我校“化学、美术学、体育学”三个学科是“十二五”省级立项建设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科,“环境与工程学科”是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

学科建设是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而学科团队是学科建设的主体,其中学科带头人是学科建设的灵魂与核心,学科骨干是学科建设的中坚力量。学科团队的整体水平和能力决定着高校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水平和层次。因此,要将学科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三个环节紧密联系起来,统筹学科团队的人才队伍建设,经过1—2年的努力,培养、引进一批学科领军人才,建设一批特色鲜明、方向明确、水平一流的学科团队,使之在学科建设、科研创新上起到引领作用。同时培养造就一批政治素质过硬、科研能力突出、引领作用明显、团队效应显著、在省内外处于领先地位的学科团队和领军人才,为推进我校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提升办学层次和水平提供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