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急性心肌梗死疗效有效性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8-18
/ 2

探究急性心肌梗死疗效有效性分析

郭纯彬

(泸县中医医院四川泸州646102)

【摘要】目的:分析和研究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有效性。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12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8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42例,其中参照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性。结果:参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6.19%,血管再通率为40.48%,血管再闭塞率为26.19%;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86%,血管再通率为45.24%,血管再闭塞率为9.52%。由此可见,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要明显高于参照组,血管再闭塞率要低于参照,P<0.05,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两者间的血管再通率比较差异不大,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在临床治疗中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有效性;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中图分类号】R54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2-0168-02

在冠心病中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类型,是造成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1]。就目前来说,在基层医院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方法主要是溶栓、抗血小板聚集[2]。针对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发现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2年12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8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42例。在参照组42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在37~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19±2.57)岁;梗死部位为12例广泛前壁梗死,21例下壁梗死,9例复合壁梗死。研究组42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在38~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81±2.93)岁;梗死部位为11例广泛前壁梗死,23例下壁梗死,8例复合壁梗死。所有患者都符合全球心肌梗死判定标准,都不存在对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过敏史以及出血倾向,排除伴有感染、自身免疫疾病、严重肝肾功能疾病以及恶性肿瘤者[3]。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都接受常规治疗,包括吸氧、溶栓、心电监护、呼吸监测、血压监测等,将150万单位尿激酶稀释在10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在30min内完成滴注[4]。参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应用阿司匹林治疗,在治疗第一天患者即刻嚼服300mg,第二、三天采用300mg口服,从第四天开始口服,100mg/次,一天一次[5]。研究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阿司匹林的服用剂量同上,氯吡格雷的服用方法为第一天即刻嚼服300mg,从第二天开始口服,75mg/次,一天一次[6]。四周为一个疗程。

1.3疗效判定标准

将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指的是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各项身体指标得到明显改善;有效指的是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好转,发作的次数和时间都有所减少;无效指的是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各项指标都没有发生好转,甚至出现加重趋势。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信息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用%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参照组42例患者中,显效15例,占35.71%(15/42);有效17例,占40.48%(17/42);无效10例,占23.81%(10/42),其治疗总有效率为76.19%(32/42)。研究组42例患者中,显效18例,占42.86%(18/42);有效21例,占50.00%(21/42);无效3例,占7.14%(3/42),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2.86%(39/42)。由此可见,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要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2.2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

在治疗之后,参照组中有17例血管再通,再通率为40.48%(17/42);有11例血管再闭塞,再闭塞率为26.19%(11/42)。研究组中有19例血管再通,再通率为45.24%(19/42);有4例血管再闭塞,再闭塞率为9.52%(4/42)。由此可见,参照组患者与研究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比较差异不大,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参照组患者的血管再闭塞率要高于研究组,P<0.05,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AMI)指的是长时间的严重心肌缺血导致患者部分心急出现急性坏死,在心电图上会表现出一系列的坏死、缺血、心肌损伤、急性循环功能障碍等特征性的变化,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胸骨后剧烈疼痛、休克、心功能衰竭等。根据梗死范围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心内膜下心肌梗死和透壁性心肌梗死两种类型;按照病变发展过程的不同,又可以将其分为陈旧性心肌梗死和急性心肌梗死两种类型。一般来说,急性心肌梗死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发病率,而且男性发病率要高于女性,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性别差异也逐渐消失。如果患者存在糖尿病、吸烟、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等动脉粥样硬化的诱因,在青年时期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机率大大增加,且致残率和病死率都比较高。

目前在临床治疗中,阿司匹林作为一线抗血小板凝聚药物,在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作用主要是使患者的血小板环氧化酶-1不可逆性失活,制约着前列腺素E2和血栓素A2的形成,这样就能够有效的抑制血小板聚集。对于氯吡格雷药物来说,也是一种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对二磷酸腺苷与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结合具有不可逆性抑制的作用,制约着血小板聚集,而且在释放二磷酸腺苷之后产生的血小板活性扩增的过程中也能够有效阻断,进而有效的制约着其他激动剂。在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能够更加有效的抑制血小板聚集,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总的来说,采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在临床治疗中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江,朱佳佳,康铁朵,宁尚秋,杨鲲,盛瑾,陈立颖,刘文娴.依诺肝素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分析[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3,02:152-154.

[2]张文全,王明瑜,金惠根,刘宗军,汪蔚青,杨伟,王东毅,汪志华,方萍,孟莉.国产西罗莫司洗脱支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13,02:119-121.

[3]童随阳,夏豪,王欣,李磊,黄丹,王慧.阿替普酶与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性与安全性[J].中国医药导报,2014,33:75-79.

[4]陈春红,陈彦霞,尹博英,贾新未,潘焕军,王占启,张晶,李晓红,冯惠平.瑞替普酶并低分子肝素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07,05:427-429.

[5]王丽丽,刘强,李忠红,翁建新,魏熠.冠状动脉内血栓抽吸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1,01:16-18+68.

[6]林作天.易化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安全性及有效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12:3240-3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