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辽金城垣博物馆100071
在生物界,使用枕头的大概只有人类。人类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枕头的呢?最初,枕着什么东西睡,也许只是为了追求舒适的睡眠,而产生的无意识行为。因此,人类最初使用的是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取的东西,如草、树或者石头。从直接获取到逐步将它们加工成枕头之间,包含着漫长的文化历史。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枕物的习惯。江苏邳县大墩子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一六岁儿童脑颅后部明显扁平,这种情形很可能是婴儿出生后,颅后部长时间枕卧于硬具上而形成的。[韩康信,陆庆伍,张振林:《江苏邳县大墎子新石器时代人骨研究》,载《考古学报》1974年第2期。]中国古代曾出现过草荐枕、木枕、玉枕、盐枕、琥珀枕、琉璃枕、藤枕、布枕、瓷枕等各种枕头。本文重点对瓷枕功能进行论述,目的是了解瓷枕所蕴涵的中国传统文化。
一瓷枕的功用
任何器物产生的最初都以实用为主要功能,陶瓷枕也不例外。随着人们使用瓷枕经验值的累加和社会需求度的提升,除了当初的实用功能外,往往会衍生或附加许多新功能。具体而言,瓷枕具有以下三方面的功用。
1、消暑纳凉
最初人们在使用“枕”时,就是源于生活的需要,因此枕最初造型的创作来源就是使人们在睡觉的时候,头部得以垫高一些,其目的是可以安稳入睡。瓷枕即为枕,应该也是为了满足人们日常就寝的需要。但是,对于已经习惯了软枕的现代人来讲,无法理解古人为何会选择如此坚硬的枕头作为日常的寝具。古人忠爱瓷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瓷枕可以消暑纳凉,在炎热的夏季可以使人更好的入睡。关于瓷枕的这一功用在一些史料和出土的文字枕中都有所记载。
北宋诗人张耒在《谢黄师是惠碧玉瓷枕》诗中写道:“巩人作枕坚且青,故人赠我消炎蒸。持之入室凉风生,脑寒发冷泥丸惊。”[熊廖主编:《中国陶瓷古籍集成》江西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9页。]《齐东野语》载:“纸屏瓦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杨万里选集》中也有关于枕的记载:“竹床移遍两头冷,瓦枕翻来四面凉。”李清照在《醉花阴》词中写道:“玉枕纱厨,夜半凉初透。”这里的“瓦枕”、“玉枕”诗词注释家均释为瓷枕。从这些史料记载可以看出,在炎炎夏日,虽酷暑难耐,但若以瓷枕为寝具,即使在白昼正午,也能解暑酣睡入梦。在出土的文字枕中,有不少诗文枕更是直接写明了瓷枕的消暑功用。河北钜鹿宋代故城遗址出土的一件宋代文字瓷枕面上题:“久夏天难暮,纱橱正午时。忘机堪昼寝,一枕最幽宜。”[陈万里:《陶枕》朝花美术出版社,1954年。]河北磁县观台磁州窑贵遗址出土的一方型瓷枕上书:“绘瓷作枕妙陶然,文质彬彬更可怜。片月花笼争日莹,块冰岚染履霜坚。夜横吟榻偏聊思,凉入黑甘分外便。寄语养亲行孝子,三庚凛凛不须扇。”[刘志国:《磁州窑瓷枕诗情画意赏析》载《陶瓷科学与艺术》2003年第2期。]从上述史料可以看出,古人在炎炎夏日,无论是午休还是夜晚安睡,首选的枕头均为瓷枕,而且这些记载以对比与比喻的写法,使瓷枕消暑的功用更加形象生动,瓷枕甚至成为孝顺父母的礼物,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对瓷枕的喜欢程度。
2、警示教育
枕是寝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枕,只在睡眠或躺卧休息时使用。然而,就是这个私密性极强的日常生活用品,却能起到警示教育的功用。
瓷枕的警示教育的功用是通过枕上的文字及历史故事实现的。人们在睡觉时,都会看一眼枕头,这样写在瓷枕上具有劝勉警戒性的诗句,就可以起到警示教育的作用。如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所藏的一件磁州窑白地黑花枕[孟光耀,赵建朝:《磁州窑历代磁器款识》九州出版社,2010年,第6页。],枕面上题:“在处与人和,人生得己何。长修君子行,由自是非多”(诗中的“处”应作“外”,“己”应作“几”)。该诗的“警示”之意非常明显,体现了一种修身洁己的处事哲学。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所藏的另一件磁州窑的八方枕[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北京辽金城垣博物馆编:《金代瓷枕艺术》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第128页。],枕面上书写的是宋代徐神翁的《劝世诗》:急急光阴似水流,随时过得且须休。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诗文通过比喻的手法,使瓷枕的“警示”作用更为形象。上述两例是通过诗文的形式,对于使用瓷枕者起到“警示”作用。
在中国古代教育的普及率非常低,能够识字者只是一小部分群体。为了满足大部分普通民众对于文化的追求,工匠将历史故事撷取其富有“包孕片刻”的横断面,描摹、画绘在瓷枕上,通过视觉形象语言学习到文化知识,达到对使用者教育的目的。如深受广大中、下层民众喜爱的“单鞭救驾长方枕”,枕面上绘制了三个骑于马上的人物,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尉迟敬恭策马扬鞭,解救秦王场景。它取材于隋唐时期尉迟敬德单鞭救秦王的故事。如果说具有教育作用的瓷枕,那就不能不提绘有二十四孝题材的瓷枕。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孝”一直居于社会价值体系中心,并由此形成了具的原发性、综合性的儒家文化。“孝”成为古代中国人的立身之本,是中国传统社会重要的道德规范。传统孝道思想内容极为丰富,而能具体、充分表现它的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孝经》和传统的二十四孝故事。将带有故事情节的二十四孝图像绘于人们天天使用的瓷枕之上,对于使用者的教育作用可想而知。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关于二十四孝内容的瓷枕有:“王祥卧冰求鲤”,“鲍山行孝”,“孟宗哭竹”,“紫荆复萌”,“杨香扼虎救父”,“刘殷行孝”,“王武子妻”等[后晓荣:《磁州窑瓷枕二十四孝纹饰解读》载《艺术考古》2009年第5期。]。
3、辟邪
中华文化以其悠久、丰富、生命力强而著称于世。在传统文化中,辟邪文化占有独特的位置。辟邪文化中包括辟邪对象、辟邪器物、辟邪仪式等。生活中,瓷枕也经常作为镇宅辟邪的器物而使用。古代瓷枕中能起到辟邪作用的多为兽形枕,常见的有虎形枕、狮形枕及龙形枕等。
虎形枕。古时人们相信虎可以食鬼、辟邪。东汉人应劭《风俗通义·祀典》载:“皇帝书称上古时,兄弟二人曰荼与郁,住度朔山上桃树下,简百鬼,鬼妄人,援以为索,执以食虎。于是县官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皆追效于前事,冀以卫凶也。……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鬼。”南朝梁人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卷六《虫兽三品》“虎骨”条下说“虎头作枕,辟厌恶。”“厌”在《说文·鬼部》释为,梦惊。由此可以看出,人们以虎为枕,希望能够避凶除鬼,去邪压惊。虎枕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雕塑为虎形,以卧虎为枕座;一种为彩绘虎形枕,均为伏卧状,此类虎枕的装饰以彩绘为主,虎头、尾、爪只是大致塑出轮廓,虎纹、虎尾、眼鼻口耳以及背上图案均以彩绘来表现。如山西长治窑的金代白地黑褐彩画折枝菊花纹卧虎枕,属于彩绘虎形枕。虎背为枕面,上绘白地黑褐彩画折枝菊花;虎身这伏卧状,以黄褐白地黑彩相间的条纹来表现虎斑,墨笔画出口、眼、鼻、耳等部位;虎头双目耽耽,张唇露齿,狰狞凶猛。人们相信枕这样的虎枕能够辟邪驱鬼。
狮形枕。狮子在佛教中是被喻为智者、能者、圣者,即“佛”,是拯救人类苦难的救星。佛能驱妖除魔,奖善佑福,因而狮子也具有了上述功能。能够驱邪镇妖的狮子不仅在佛教世界被广泛应用,在世俗的世界也得到了认可。要佛教寺院中,常有铜铸、石雕的狮子,成为寺院和佛教的守护者。在世俗社会中,人类的最高统治者对狮子能够驱邪镇妖深信不移的,如故宫太和殿门前、乾清宫门前,都置有铜狮。另外,在陵墓旁,也常有石狮守护。因此,匠人们制作各种狮形枕,用以辟邪镇宅正是由此演化而来。如江西景德镇窑的一件北宋时期的白釉褐点彩狮子形座枕,枕面成如意形,划单线如意形框,框内划水波纹;侧面圆座上雕塑一头猛狮,狮身青白釉上持施多处褐彩斑;狮头高鼻,凸眼,双目圆睁,正回头张口咆哮,形象凶猛。
龙形枕。龙并不是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的动物,它始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是多种动物的综合体。原始先民之所以将某一动物或植物作为崇拜对象,是因为相信它们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可以保护他们。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龙具有非凡的能力,因此中国人对龙的崇拜绵延了数千年,而且成了最高权力的象征。由于龙的文化内涵,因而龙形枕一般可能仅限于皇家使用。如江西景德镇生产的一件北宋时期的青白釉双蟠龙形座枕,枕面如意形,侧面雕塑两条螭龙,躯体交缠,互相追逐嬉戏。
在历史上,任何一件生活用具都是含有舒适、实用、审美三种功能的。这三层,就如其全体而言,应是一个和人的形为密切相关的文化过程。虎形枕、狮形枕、龙形枕造型与装饰相映成趣,动静相生,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即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具有躯妖避邪的功用。
二瓷枕文化的分析
谈及文化,不同的学科有各自的解释,迄今为止有二三百个关于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和最具人文意义的概念,给文化下一个准确或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对文化这个概念的解读,人类也一直众说不一,但东西方的辞书或百科中却有一个较为共同的解释和理解: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活动产品。文化的分类也是各呈纷争,有二元说、三元说、四元说、多元说等观点,但在学术界越来越多的认可了三元说,即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从瓷枕的用途和基本功能来看,它属于物质文化范畴,是人们为了满足生活需要创造的实物。但从瓷枕的制作、使用、装饰纹样,可以反映出人们的文化心理、价值观念、审美意识、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因此瓷枕又可上升到精神文化领域。从瓷枕的使用者来看,又涉及到了制度文化的内涵,使用群体具的等级之分,如前面文中提到的龙形枕,仅限于统治者使用。
瓷枕是在生活实践中产生的,隋、唐、宋时代是我国比较炎热的时期,而瓷枕质地清凉沁肤,爽身怡情,以致有“明目益睛,至老能读细书之功”,因此倍受古人青睐。它作为一种物质载体而成为日常生活的必备品,人们的心理表现、审美情趣和所反映的风俗习惯,礼制观念等,都围绕这一物质载体而发生的。根据英国人类学家马凌诺夫斯基功能主义的需要理论,人类为满足吃喝、繁衍、身体舒适,安全、运动、成长、健康等生理和心理的基本需求,就会创造一个新的、派生的环境,这个环境就是文化。瓷枕恰好是为身体舒适而制作,随着时代的发展,瓷枕的造型设计也越来越符合人们就寝的需要,同时又通过造型、装饰图案等赋予了瓷枕多重的文化含义。
人们对瓷枕的选择,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隋朝时期,由于烧造瓷器技术水平较低,其釉陶色彩单一,外观不美,瓷器又易碎等原因,瓷枕没有大量进入人们的生活。隋朝以后,随着制瓷工艺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大量使用陶瓷枕,不仅把它看作日常寝具,还当作精美的工艺品。从现存的陶瓷枕来看,每一件都精工细作,色彩丰富,图案纹饰繁多,造型设计也符合身体舒服的愿望。宋、金、元时期,为满足文人追求文风的心愿或普通民众对文化追求的心理,工匠们通过刻于枕上的唐诗、宋词、元曲、情景画,将人们的理想、希望、传统信仰、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在方寸间的枕面上淋漓尽至的表现了出来,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把人们带入了多姿多彩的精神世界,因此瓷枕又具有精神文化的性质。瓷枕同时具有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重属性,故可称之为瓷枕文化。越多的了解瓷枕文化,就越多的叹服古人的器物精神。人与器物是合一的,人将精神转嫁植入器物,而器物又在其发展过程中对人的精神产生作用。古人崇尚“养德”,日常生活中的器具也能规范人的行为举止,瓷枕作为枕具与人的生活联系紧密,与古人精神追求一致,在使用它的同时也塑造了人的精神,构成了中国独特文化现象。
三结语
通过历史文献和考古实物资料,本文从瓷枕的功能角度进一步解读了瓷枕所蕴含的文化特征,瓷枕本为日常生活中普通卧具,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除了当初的实用功能外,又衍生出许多新功能,从中我们也看到了瓷枕从物质载体向精神载体发展的过程。最后,通过对“瓷枕文化”的定义,辨析了中国古代瓷枕文化的特点。
作者简介:陈晓敏(1974.08-),女,民族:蒙古族,籍贯:内蒙古通辽市学历:博士,职称: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辽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