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生态危机公共关系中心理干预出现的问题及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6-16
/ 2

浅析生态危机公共关系中心理干预出现的问题及策略

张蕾景庆虹

张蕾景庆虹北京林业大学

【摘要】在灾难频发的今天,生态危机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问题,面对形形色色的生态危机,公共关系以其独有的特点和特质在充当着“指挥者”的角色。然而,在处理生态危机中,除了常用的公关技巧和一般的物质援助之外,心理干预已成为当今援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针对目前的生态危机公关过程中心理干预所出现的问题以及应采用的策略做一下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生态危机公关心理干预心理干预问题心理干预策略

【中图分类号】B845.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1)12-0020-01

回顾早期的危机事件处理,无一例外的是将物质救援和躯体救援作为危机处理的首要部分,往往忽视了群众在危机事件中心理层面上所受到的创伤和危害,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心理危机。就在人们开始注意心理危机出现的同时,心理干预就成为了自然灾害中期和后期最主要的心理援助方式。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心理干预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还会使问题越来越严重,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今后应如何改进才会使心理干预真正受惠于民、受惠于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呢?

一大众对危机心理干预缺乏认识、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大部分人不明白心理干预在灾难救助中的深远意义。人们对心理干预普遍存在以下几个误区:(1)“金钱万能论”,即认为物质和金钱能够弥补一切,没有必要进行心理干预。(2)对心理干预的专业性认识不够,认为心理干预只是普通的安慰,任何有爱心的人都可以做,甚至是自己的亲朋好友都可以做,对心理干预的专业性认识不足。(3)将“心理干预”与“治疗精神病”混淆,认为参加心理干预就代表着自己是精神病人,就意味着自己有病,这也和中国人传统的面子观念有关,讳疾忌医,不愿接受心理干预。

[对策]:加强心理健康等方面科普知识的宣传,提高对心理卫生问题研究的重视程度。首先,要消除“金钱万能论”的观念,金钱只能弥补物质上的缺失,但精神上的支持仅仅依靠金钱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专业人士除了进入灾区进行心理援助之外,还可以采用各种形式的心理学知识科普宣传,对广大群众进行心理支持与引导,让人们知道什么是心理干预、心理干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此外,还要对不同类型的灾难心理卫生机制进行专门研究,为心理干预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了解不同阶层的群众心理卫生状况,以便今后更好地、更有针对性地实施灾后心理干预工作,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二专业心理援助人员严重匮乏,援助工作陷入尴尬境地

灾难后的心理干预不同于一般的心理咨询,援助人员仅仅学过心理学,或者只接受过心理咨询训练是不够的,因而对医师的要求非常高,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方能胜任。就目前情况来看,全国范围内真正能够进行心理创伤治疗的专业人员极其有限,真正能够从事心理危机干预的临床心理工作者也非常有限,与我国自然灾害、人为灾害频发的国情根本不成比例,心理援助队伍的发展严重滞后。这就必然导致灾后心理援助工作处于尴尬境地——巨大的需求和供给不足。

[对策]善于动用全民力量,加强危机心理干预工作团队的建设。针对目前我国对心理创伤治疗师的极度匮乏,国家要有计划地培养大批心理专业人才。我们要在全国的医科类大学中,开设以培养心理医生为主要目标的医学心理学专业。在灾难发生后,组织创伤心理学专家在灾区对当地心理专业工作者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另外,借鉴日本的经验,扩大心理援助的参与主体,让民间团体参与心理援助。通过广泛举办讲座,对广大民间团体成员和志愿者进行大规模的心理危机干预知识培训,这样不仅有利于弥补心理援助专业人员的不足,也有利于心理援助工作快速、全面展开。

三缺乏国际交流平台,外援力量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当重大灾难事件发生时,除了依靠本国的救援力量之外,国际援助力量也是一支非常重要的救援力量。在欧洲,当一个地方有灾难性事件发生时,如果一个国家专业人员力量不足,可以向联网的国际组织申请援助。而我国,无论是从理论方面还是经验方面,较欧洲国家来比还存在明显的差距,所以,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充分重视和利用外援力量,对更快、更专业地处理重大自然灾害危机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但是,纵览最近几年在我国发生的几次重大自然灾害,我们可以看出,虽然许多国家向我国派遣了很优秀的心理援助队伍,但由于组织上缺乏一个畅通的国际交流互动网络,很难充分有效地发挥其作用,使救援效率大大降低。

[对策]:建立国际心理干预网络,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系统。借助良好社会支持和国际援助,不仅可以推动心理援助工作的顺利开展,更重要的是能让受助者感受到国家和国际温暖,对迎接新生活充满力量。建立国际心理干预网络,我们还可以广泛汲取国外的相关经验,与外国机构开展交流合作,建立业务上相互交流和援助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逐渐摸索,制定出适合我国民众的心理危机干预预案,建立心理危机干预快速反应机制以及灾后心理疏导的长效机制。借鉴欧洲的经验,我们可以与周边的,在灾后心理救灾上有一定经验的国家结成组织网络,比如新加坡、日本等,他们在重大自然灾害心理救援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我们可以以国际组织网络中一员的身份,在本国无法完全承担灾难心理救助任务时,与这些国家互帮互助,共同抗灾。

生态危机的发生的确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在人类运用智慧和勇气对抗种种危机的同时,人类也在逐渐的强大,在摸索如何将危机真正“转危为安”的道路,而在这条曲折而又坎坷的道路上,心理援助虽然无力彻底改变灾难这一事实,但是在对抗灾难的过程中却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雅宝.灾后危机心理干预中的障碍及对策分析——探析汶川大地震后的心理重建[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08(5)

[2]张玺乾.政府危机公关中的整合传播[J].新闻界,2004

[3]房秋燕、李妮、陈红.突发灾难事件中遇难者亲属的心理危机干预[J].护理研究,2007(5)

[4]陈美英、张仁川.突发灾害事件的心理应激与危机干预[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12)

[5]B.E.Gilliland,R.K.James.危机干预策略(肖水源等译)[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6]黄蘅玉.心理危机调停原则和策略[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4(3)

[7]高鹏、周进.心理危机干预中的问题解决[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8]董惠娟、顾建华等.论重大突发事件的心理影响及本体应付—以印度洋地震海啸为例[J].自然灾害学报,2006(04)

[9]陈华、杨兴鹏.对5.12汶川大地震后心理援助工作的思考[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10]刘萍.灾难心理服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

〔责任编辑: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