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市中心医院辽宁辽阳111000
【摘要】目的探析腹腔镜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和传统开腹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5年1月-2016年1月共收治的60例上消化道穿孔手术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组与开腹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情况及恢复情况。结果腹腔镜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留置导尿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术中出血少、切口小、疗效好、并发症少,患者疼痛轻、恢复快,比传统开腹手术有治疗优势。
【关键词】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腹腔镜;传统开腹;效果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胃十二指肠溃疡是消化系统常见病,穿孔是其严重并发症【1】。据统计,十二指肠溃疡占消化系统溃疡病的90%之多,好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且多发于春冬季节【2】。随着微创手术理念的不断发展,经腹腔镜下行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越来越多的运用于临床治疗当中,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传统开腹手术与新近腹腔镜手术的治疗效果,发现腹腔镜手术确实具有治疗优势,现做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5年1月-2016年1月共收治的60例上消化道穿孔手术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组与开腹组,腹腔镜组患者30例,开腹组患者30例。腹腔镜组男19例,女11例,开腹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18-68岁,平均年龄(40.2±5.3);发病前有胃病史42例,穿孔距入院时间2-12小时,平均时间3.8小时。术中发现41例为十二指肠溃疡,19例为胃溃疡;所有患者均有典型的急性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临床表现,且经X线确诊,排除腹部手术史,排除有严重脏器功能障碍者及精神障碍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在其他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腹腔镜组患者经腹腔镜下行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行气管插管麻醉,在脐上做弧形切口,造CO?气腹,保持12mmHg的腹压值,放置腹腔镜,腹腔镜明视下于剑突下、右侧肋弓下方、右侧脐旁腋前线水平各用戳卡穿刺作操作孔,找到穿孔位置,观察穿孔大小、周围组织充血水肿程度等,行纵行穿孔修补术,用电凝刀分离大网膜,缝合后,利用大网膜覆盖,彻底的冲洗腹腔,检查腹腔内是否有积液,置引流管。放净CO?,拔出套管针,缝合伤口。开腹组,麻醉后,选取腹部正中做切口,逐层开腹,注意术中出血,找到穿孔位置后,吸出腹腔积液,清理食物残渣,做穿孔处组织活检,行穿孔修补术,术毕,置引流管,关闭腹腔。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胃肠减压、禁食、抗炎、抑制胃酸、补液等治疗,定期换药,术后进行消化内科常规抗溃疡治疗。
1.3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组的手术切口长度、平均住院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留置导尿时间、并发症情况(感染、发热),并发症越少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用spss17.00处理数据,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行卡方检测,以P<0.05为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腹腔镜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留置导尿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急腹症,临床表现为穿孔时上腹部持续性刀割样或者烧灼样剧烈疼痛,触摸反跳痛,腹肌僵硬,患者呈急性病面容且四肢冰凉,穿孔时病情发展迅速,需要及时救治【3】。
随着HP的发现及质子泵抑制剂的广泛应用,消化系统溃疡往往能得到及时的药物治疗,但手术治疗仍是临床上治疗溃疡穿孔的主要方法【4】。腹腔镜由于其在腹内视野范围宽广,有利于腹内探查,能有效提高疾病诊断和治疗效率,同时由于腹腔镜体积小,能尽量避免出现腹腔残余脓肿和粘连性肠梗阻。腹腔镜手术切口小,本文中平均手术切口长度为3.4±0.15
Cm,组织暴漏少,因此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相比开腹手术要低的多。腹腔镜可减少术中对肠道的刺激,故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较短,能有效的减少肠道粘连的发生。腹腔镜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术中出血少、切口小、疗效好、并发症少,患者疼痛轻、恢复快,比传统开腹手术有治疗优势。
参考文献:
[1]丁爱民,王海鹏.腹腔镜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2,09(6):62-63.
[2]李吉,刘卫怀.腹腔镜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与开腹手术的疗效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2014,(26):44-46.
[3]张东秀.腹腔镜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与开腹术疗效比较[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3,38(6):657-659.
[4]张晓雨,杨金云,平洪等.经腹腔镜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34例临床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4,28(2):1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