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市中医院湖南醴陵412200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证型特点。方法:选择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5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参与研究,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证型特点。结果:125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共有43例患者为肝胃不和证,另外有21例患者为肝胃郁热证,有19例患者为脾虚湿热证,有17例患者为寒热错杂证,有15例患者为脾胃虚寒证,有10例患者为痰气互结证。43例肝胃不和证患者中,中老年患者的比例较高,共35人,达到81.39%;患者病程时间以3个月至1年居多。结论:反流性食管炎中肝胃不和证患者居多,且以中老年患者为高发群体,患者的病程相对较短。
【关键词】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型特点
中医在疾病研究中的特色之一即为中医辨证分型,通过对反流性食管炎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可以更好的针对患者病情进行分析探讨、辨证论治,从而有效地提升中医药治疗的有效性。本次研究中针对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证型特点进行了分析探讨,根据相关研究资料显示[1],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证型主要包括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脾虚湿热等六种中医证型,本次研究选择125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参与研究,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5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参与研究,患者中男性64例,女性61例,年龄在24岁至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95±3.19)岁。患者的病程在1个月至29年之间,平均病程为(53.28±91.26)个月。
1.2方法
此次研究中,安排专业医师进行临床观察表的设计,主要填写患者的一般资料和胃镜下表现,同时记录患者的脉象、舌、苔情况,并分析诱因。患者的一般资料主要包括姓名、年龄、性别、病程、病史等。安排专业医师进行资料的采集工作,准确记录患者的临床信息,同时根据记录结果分析判断患者的中医证型,汇总后经主任医师审核确认,得出最后结果,并针对中医证型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
1.3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和内镜分类分级对患者进行诊断评估:①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烧心、反流,同时可能包括嗳气、腹胀、吞咽困难等。②内镜检查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级别:患者的食管黏膜若无破损,则代表正常;若患者的食管黏膜存在破损情况,但未出现融合情况,且病灶直径不超过0.5cm,则为A级;若患者的食管黏膜存在破损情况,但未出现融合情况,且病灶直径超过0.5cm,则为B级;若患者的食管黏膜存在破损情况,并且出现融合情况,但融合范围不超过食管周径的3/4,则为C级;若患者的食管黏膜存在破损情况,并且出现融合情况,且融合范围超过食管周径的3/4,则为D级。
1.4中医诊断标准
此次研究中参照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症候[3]、《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和《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进行中医证型的诊断,根据患者的病症主要分为肝胃不和证、寒热错杂证、肝胃郁热证、脾虚湿热证、脾胃虚寒证、痰气互结证六种。
1.5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的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一般资料和中医证型分布采用频数分布表进行统计,计数资料以(n,%)形式表示,采用卡方对其进行检验,当P<0.05时,代表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性别和年龄分布
此次研究中,患者中男性64例,女性61例,年龄在24岁至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95±3.19)岁,具体分布如表1所示。
表1年龄段与性别分布情况
从表1中可以看到,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老年患者居多,比例约为48%左右,其次发病率较高的群体为中年人,比例约战37.6%左右,研究中未出现少年患者。对数据采用卡方检验,青年、中年与老年三者之间未见显著差异,而少年相比存在显著差异。
1.2病程统计
此次研究中,患者的病程在1个月至29年之间,平均病程为(53.28±91.26)个月,其中病程小于3个月的患者有18人,比例为14.4%;病程在3个月至1年的患者有39人,比例为31.2%;病程在1年至5年的患者有35人,比例为28.0%;病程在5年至10年的患者有18人,比例为14.4%;病程超过10年的患者有15人,比例为12.0%。
2.3中医证型分布
125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共有43例患者为肝胃不和证,另外有21例患者为肝胃郁热证,有19例患者为脾虚湿热证,有17例患者为寒热错杂证,有15例患者为脾胃虚寒证,有10例患者为痰气互结证。
2.4肝胃不和证患者的资料分布特点
2.4.1性别与年龄分布情况
在此次研究中,共有43例患者为肝胃不和证,其中男性16例,女性27例,女性比例明显高于男性,且中老年患者居多,尤以中年女性居多,具体如表2所示。
表2肝胃不和证患者的年龄段和性别分布
2.4.2病程分布
43例肝胃不和证患者中,病程时间以3个月至1年居多,相对较短。其中,其中病程小于3个月的患者有7人,比例为16.27%;病程在3个月至1年的患者有17人,比例为39.53%;病程在1年至5年的患者有11人,比例为25.58%;病程在5年至10年的患者有4人,比例为9.31%;病程超过10年的患者有9人,比例为9.31%。
3.讨论
此次研究数据显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高发人群为中老年群体,并且老年男性患者的发病率较高,并且患者的病程大多在3月至5年之内,病程超过5年的患者也有一定人数,由此可见该病易反复发作,这与疾病产生的诱因和机理相关,同时也与中老年患者的身体素质有一定关系。
反流性食管炎产生的原因一般和宿食、停饮、热郁、湿痰相关。若患者属热,则一般是因为肝郁化热而诱发疾病;若患者属寒,则一般优于脾胃虚寒而诱发疾病;若患者停滞饮食,则一般是由于食伤脾胃而诱发疾病[5]。中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素质远不如青年人,因此脾胃功能也有所下降,脾失健运,从而出现运化功能失调的情况,从而引发胃肠动力异常的情况,引发疾病。
本次研究中患者主要分为六个中医证型,主要包括43例肝胃不和证、21例肝胃郁热证、19例脾虚湿热证、17例寒热错杂证、15例脾胃虚寒证、10例痰气互结证,其中肝胃不和证患者居多。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节奏也随之不断加快,人们面临着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从而易引发情志失调症状,根据相关资料显示[6],情志失调是导致反流性食管炎的主要原因之一。肝的疏泄功能对胃酸的分泌和排泄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果肝疏泄出现问题,则会导致患者气机受阻,从而出现横逆犯胃的情况,导致胃失和降,胃酸由此反流,产生炎症、泛酸等症状。
由此可见,肝胃不和证的关键因素为肝气郁结,一般是由于情志失调所产生,因此及早发现并对症下药,调节患者心理状态,则有利于缓解患者的病症。
结语
综上所述,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肝胃不和证患者居于首位,且以中老年人为高发群体,因此需要及早对症下药,有利于缓解患者症状。
参考文献:
[1]张娇.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型特点分析及通降颗粒治疗作用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
[2]谢彬.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型分布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7,9(17):18-19.
[3]胡静怡.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型分布特征与心理因素关系的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7.
[4]王岚嵩.162例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型及相关因素的回顾性分析[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5.
[5]王萌.从反流性食管炎辨证论治文献探讨其证候类型与方药运用特点[D].新疆医科大学,2016.
[6]刘婷.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证候、证素分布特点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