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2-12
/ 1

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

徐本允

云南省宣威市乐丰乡水炉完小655400

摘要:本文从农村寄宿制教育现状与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如何对农村寄宿制学校进行管理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希望为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农村学校寄宿管理

一、农村寄宿制教育

农村寄宿制教育是我国当前农村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一步推动我国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重要体现。在我国,农村教育问题仍是我国教育面临的难题。伴随着城镇化的脚步,农村学生数量大幅度减少,农村学校数量也削减了许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寄宿制学校成为我国农村地区主要的办学模式,农村地区人口密度小,经济相对落后,导致学校建设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管理中也存在各种问题。

二、农村寄宿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时下,农村的大部分青壮年在外打工,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这种现象导致很多孩子缺乏关爱与相应的父母教育,同时也易染上各种不好的习惯,这对于农村寄宿教育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1.教学内容单一挑战着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管理。学生的教育,不仅仅体现在学习上,同时还有情感教育和其他方面的教育。但当前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相对落后,没有相对应的措施来提供学生的生活需要,进行心理建设。仅仅通过学校的灌输去实现学生对整个社会的认知是远远不够的。寄宿制学校具有封闭教学的特点,使得学生的教育缺乏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与外界环境完全隔绝阻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甚至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

2.封闭式管理增加学生生活、安全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管理难度。寄宿制的学校都要求学生衣食住行全部在学校完成,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都是在学校进行的,这需要学生有一个适应过程。

例如,学生要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在学习与生活两者之间找好平衡。学生必须要学会自己整理自己的衣物,收拾床铺,清洗衣物。同时也应该看到,学校是不可能完全替代家庭教育的,必须要有相关的措施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少。

同时,学生的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在农村,学生的安全意识相对淡薄,在用电、饮食、心理等各种问题上都没有建立安全意识,尤其是发现寄宿制的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如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流,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显得不成熟,甚至有些学生会出现自杀倾向。这些都是我们农村寄宿制学校要面临的管理问题。

3.办学经费不足,设施不完备,教师工作负担重。一般情况下,农村的寄宿制学校的硬件设施与经费受经济发展的限制,不能满足学生各方面发展的需求,导致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相对较低,尤其体现在计算机设施、娱乐设施以及图书建设等方面,很多学校甚至连图书室都没有。同时,由于经费有限,再加上位置远离城市,寄宿制学校没法引进高端人才,师资力量跟不上,更不用说生活老师了。很多班主任都是教学生活一把抓,在对学生学习负责的同时,也要管理学生的生活,这使得很多老师的工作负担非常重。

三、提高农村寄宿制管理的一些方法

1.针对寄宿制的特点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学校可以针对学生需长期生活在学校这一特点,将社会中各式各样的有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活动引入到学校的教学当中,开发具有寄宿学校特点的课堂。例如,学校可以和当地的政府合作,定期让学生与社会活动相接触,走出学校参加外面的活动,或者邀请一些专业人士开展健康卫生方面的讲座,增加学校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联系,使得学生在寄宿学校里身心健康成长。

2.依据寄宿制学校封闭的特点对学生实施管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在教学理念上,学校应该建立以服务学生为教育工作的中心,确保具备完善的教育设备,缩小与城市小孩的教育差距,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定时排除潜在的安全隐患,把学生的安全问题放到第一位,尽最大努力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学校还可以招聘专门的生活老师负责学生的生活方面的问题,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生活观,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关注学生的身心成长。

寄宿制学校也应配备专门的医疗室,聘请专门的医生,定时邀请医生展开安全方面的专题讲座,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在饮食方面,学校也必须有健全的规章制度,保证食品加工过程的透明化,建立合适的餐具卫生标准,保证学校食堂工作人员的卫生。

学校也要积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弥补学生缺少的家庭教育。例如,在休息之前,老师可以陪孩子看动画片、讲故事,让学生感受到亲情的温暖。老师可以与学生分享生活中的各种趣事,在学生生日时送去祝福,关心孩子生活成长中的点滴,定时让孩子与家长进行联系,增加家长学生之间的感情,定期进行心理辅导等。

同时,政府也需加大资金投入,为农村寄宿制学校提供更加完善的教育设施,保证学校各方面教学的正常展开,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芳农村寄宿制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盐化工,2018,45,(04):98-99。

[2]李秀芬张洪高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3,(03):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