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影响因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影响因素分析

赵颖于蕊

赵颖于蕊(大连市第五人民医院内分泌科116000)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9-0134-02

【摘要】目的调查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症的发病率及其相关因素。为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干预提供依据。方法用抑郁自评量表评定108例2型糖尿病患者,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08例患者当中,抑郁发生率为39.6%,入院时空腹血糖高,病程长,有并发症者,家庭社会支持系统差,对糖尿病知识缺乏了解,自费患者更容易出现抑郁情绪。结论住院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水平较差,存在比较严重的抑郁情绪,而且与相关因素有关,应该及时给予心理干预。

引言

目前我国国民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的改变和社会压力的加重,糖尿病发病率正日益增长。糖尿病已被认为是继心血管病、脑血管病、癌症之后的第四号杀手,成为当今世界的一种流行病。严格的饮食控制、持续多年的药物治疗、医疗费用的巨大消耗以及对家庭造成的负担,使糖尿病患者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其中以抑郁症最为常见。国外调查显示糖尿病患者抑郁症发病率约高于非糖尿病人群2~3倍,大约有20%~30%的糖尿病患者共病抑郁症。但是长期以来,在诊治糖尿病的过程中常常只强调血糖的控制,而忽略患者的生命质量、心理状态的改善。在此背景之下,笔者通过对住院糖尿病患者各种一般情况、生命质量等各个方面的综合调查,旨在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症的相关因素,以期对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一、临床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来源于2011.8~2012.1我院2型糖尿病住院病人。入选标准:(1)符合WHO(2001年)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2)患者无其它内分泌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史,如甲状腺疾病等。(3)患者无神经系疾病和精神病史(4)无长期应用镇静类药物及可引起抑郁的药物史;(5)既往无脑卒中、严重心、肝及肾功能不全等疾病史(6)无恶性肿瘤的糖尿病患者(7)无离异及丧偶者。符合条件的108例对象入组,男性58例,女性50例,平均年龄56.65±10.66岁。其中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25例,初中及高中者46例,大专及以上者37例。有并发症者56例。病程0~1年20例,1~10年38例,10年以上50例。

1.2研究方法

108例患者均进行填表前培训,在专人指导下填表。调查工具包括ZUng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标准分≥50有抑郁症状。及本科自编的一般项目表:了解患者性别,年龄、职业、、体质量指数(BMI)、家庭关系,对糖尿病知识的了解,治疗方式等一般情况。同时检测空腹及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详细询问既往糖尿病并发症。

1.3统计方法:数据以x-±s表示,主要检验方法:t检验。计量资料以所有研究对X±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抑郁的危险因素。

二、结果

2.1糖尿病患者抑郁分与国内常模比较:糖尿病患者的抑郁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P<0.05),提示2型糖尿病患者有伴发抑郁症比例增高见表1。

表1患者抑郁分与常模比较(x-±s)

患者(n=106)常模tP

SDS58.61±10.02*41.88±10.5710.88<0.05

2.2从表2中可以看出106例患者中影响患者发生抑郁情绪有7项(P<0.05),一般资料的抑郁患病率比较中,糖尿病病程、不同年龄、家庭支持系统、BMI、是否有并发症、糖化血红蛋白、是否接受过糖尿病教育与抑郁郁的患病率均有显著相关,说明上述因素与糖尿病抑郁的发生有关,男女之间抑郁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2不同特征DM患者抑郁分的比较(x-±s)

SDS

性别男(n=58)49.46±9.42

女(n=50)53.86±8.07

年龄小于55岁(n=56)46.05±9.21

55岁及以上(n=52)53.42±8.45

病程≥10年(n=52)60.14±4.85

<10年(n=56)56.06±11.38

有过糖尿病的知识教育(n=78)47.21±8.06

缺乏教育(n=30)53.57±10.12

入院时HbAlc(%)≥7.0(n=68)61.48±7.67*

<7.0(n=40)56.82±12.58

并发症有(n=58)63.58±5.68*

无(n=50)57.54±11.85

BMI(kg/m2)<25(n=76)46.16±8.76

≥25(n=32)52.21±7.96*

家庭及社会支持系统好(n=88)48.25±7.86

差(n=20)55.03±8.31

2.3影响糖尿病抑郁相关因子的多因素分析:以抑郁为因中,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的变量有年龄、BMI、病程、慢性变量(y一0,1),以性别、文化程度、年龄、BMI、HbAlc、病程、慢性并发症数目及是否接受过糖尿病教育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在主效应模型并发症数目、HbAlc和糖尿病教育。表明上述因素是糖尿病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糖尿病教育是预防糖病患者抑郁的有效措施(见表3)。

表3与糖尿病抑郁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

自变量回归系数标准误Wald值P值OR值95%cl

年龄0.4260.12511.6140.0011.531(1.198,1.956)

BMl0.3950.11412.0060.0011.484(1.187。1.856)

病程0.7980.17620.558<0.0012.221(1-573,3.136)

并发症0.6550.2596.3960.0111.925(1.159,3.198)

HbAlc0.7760.3684.4470.0352.173(1.0564.470)

糖尿病教育-0.5790.1869.6900.0020.560(0.389,0807)

三、讨论

糖尿病作为一种终身性疾病,目前尚缺乏治愈方法,仅依赖于患者长期服药或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缓解病情。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越来越关注糖尿病人伴有的抑郁情绪等心理症状。本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提示患者有抑郁情绪。DM患者还需要定期监测血糖,并常担心并发症的发生。这些无疑都对患者构成了极大的心理应激,很容易产生抑郁等负性情绪反应。本文从不同角度去探讨抑郁情绪对2型糖尿病患者产生的影响因素,更好的去为这一人群提供心理干预。

本组资料显示,糖尿病患者合并抑郁症的发生与多因素有关,其中年龄、病程、BMI、糖化血红蛋白、并发症是糖尿病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糖尿病教育是预防糖尿病患者抑郁的有效措施。我们可以通过控制影响糖尿病抑郁发病的高危因素来降低其发病率。Lustman等总结以往前瞻性研究及横断面研究的结果发现认知行为疗法和选择性5-羟色氨再吸收抑制剂可以使血糖易于控制,从而改善患者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黄雪芳,宋磊,李铁军.健康教育与心理社会干预对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的影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149-151.

[2]陆骆,周莹霞,陈钦达,等.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与治疗方案和控制效果的关系.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5,21:63-64.

[3]张明园主编.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34-41.